与周宁因名气而生的烦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余辉对此事的态度的态度。如果说周宁是被迫站在了聚光灯下,那么余辉则始终安然处于他自己选择的阴影之中,并且,颇为享受这种状态。
这种享受,并非源于虚荣或羞涩,而是一种战略性的偏好。余辉天生就是个观察者,一个善于利用信息差来布局、掌控局势的人。名气带来的关注度对周宁是一种束缚,对余辉而言,却提供了更多观察的样本和洞察人性的窗口。
享受一:观察官方的态度转变。
当老陈带着越来越殷勤的笑容和越来越离谱的委托上门时,周宁看到的是麻烦,余辉看到的却是官方底线的松动和依赖性的加深。他冷静地记录着老陈每一次语气的变化、承诺的资源幅度、以及对不同事件优先级的排序。这些细节,在他脑中逐渐拼凑出一幅官方内部压力等级和资源分配的图谱,这为未来谈判、争取更多自主权或关键资源提供了极宝贵的数据支持。他享受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节中见全局的掌控感。
享受二:观察民间的反应与传说。
对于民间流传的种种传说,余辉不像周宁那样纠结于形象是否符合,反而觉得有趣。他会让键盘定期收集相关讨论,从中分析公众对“非正常”事件的认知程度、恐惧阈值、以及接受范围。例如,“影先生”冷峻寡言、于暗影中裁决的形象,虽然过于浪漫化,却无形中为团队的行为蒙上了一层“神秘正义”的色彩,减少了不必要的恐慌和抵触。他甚至会引导夜莺,在某些可控范围内,释放一些经过加工的信息,进一步塑造有利于团队行动的舆论环境。他享受这种不着痕迹地引导叙事、将名气转化为战略工具的过程。
享受三:观察队友,尤其是周宁的反应。
这或许是他最大的乐趣来源。看着周宁因为被围观而浑身不自在、因为被寄予厚望而强忍“莽撞”、甚至因为便利店老板的“贡品”而露出窘迫的表情,余辉的内心会泛起一丝难以察觉的愉悦。他并非恶意,更像是一种……对固定实验对象行为模式验证后的满足感。他会适时地送上几句精准的“冷箭”,看似吐槽,实则像是在记录数据:“看来‘刀哥’的偶像包袱比想象中重。” 或者,“民众的热情似乎超出了你的情绪处理能力上限。” 每次都能成功点燃周宁的炸毛开关,从而观察到更丰富的反应。
就连小呜都察觉到了这一点,某次当余辉看着周宁手忙脚乱地拒绝一位非要给他算命的大妈时,小呜的意识链接传来一个清晰的念头:(翻译:辉子,你笑得像只偷到鸡的狐狸。)
余辉面不改色,用意念回应:(观察数据收集,有助于完善行为模型。)
小呜:(翻译:呸,你就是觉得好玩。)
据点内,两人对此事的对话也充满了这种反差。
周宁抱怨:“真是烦死了,现在一点隐私都没有!”
余辉淡然:“隐私是弱者才需要的屏障。强者利用关注。”
周宁:“说人话!”
余辉:“意思是,你可以尝试从这些关注中,分析出敌人的动向、盟友的诚意,或者……普通人在面对超自然现象时最真实的恐惧与期望。这比任何情报报告都生动。”
周宁愣住,仔细想了想,似乎有点道理,但嘴上不服:“……歪理邪说!我就是嫌吵!”
余辉不再争辩,只是端起茶杯,掩去唇角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他享受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享受在喧嚣之下冷静编织网络的过程。名气对周宁是烦恼,对他而言,却是一盘更加复杂的棋局,而他,乐于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