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直播试水,如同石子投入深潭,涟漪微不可察。岑卿清楚,在缺乏粉丝基础的情况下,固定时段的直播更像是一种孤独的坚守。她需要更灵活、更具传播可能性的内容形式——短视频。这像是将一场完整的戏剧,拆解成一个个精彩纷呈的预告片,投喂给口味挑剔的观众,也更适合她目前零散的时间与精力。

目标明确:拍摄以田园生活为主题的短视频。但“田园”二字,包罗万象,如何找到能一击即中的切入点?她决定,不从宏大的春耕秋收开始,而是从最细微、最贴近生活,甚至带点“古意”和“实用性”的小事入手。第一个视频,她将主题定在了田埂边随处可见的——艾草。

时近傍晚,夕阳如同打翻的暖橙调色盘,将天际与田野都渲染得温柔。光线变得绵长而富有质感,是拍摄的绝佳时机。岑卿拿起那部旧手机,检查了电量与存储空间,又带上了那个略显笨拙的手机支架。

她来到屋后湿润的田埂边。这里艾草生长得尤为茂盛,一丛丛,一簇簇,灰绿色的叶片背面覆着细软的白色绒毛,在斜阳下泛着朦胧的光晕。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泥土混合的、带着凉意的气息,其中夹杂着艾草特有的、清冽而微苦的药香。

她选了一处背景干净、艾草长势良好的地方,小心地架好手机。她没有立刻开始录制,而是先静静地观察,寻找最佳的角度。最终,她决定采用一种近乎平视的视角,让镜头仿佛也匍匐在土地上,与艾草近距离对话。

深吸一口气,按下录制键。

镜头里,首先出现的是一双女性的手。手指纤细,但指甲修剪得干净整齐,指腹处能看出近期劳作留下的细微痕迹。这双手轻柔地拨开旁边的杂草,仿佛怕惊扰了什么,然后,指尖小心翼翼地触碰在一片肥厚的艾叶上。

“认识它吗?” 她的声音响起,不高,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雨后山林般的宁静,与周遭的环境融为一体。她一边说,一边用指尖轻轻抚过艾叶的脉络,动作带着一种珍视。

“这是艾草。我们这里,管它也叫艾蒿。” 她摘下一片叶子,凑近镜头,让叶片的细节得以清晰呈现。“小时候,每到端午,奶奶总会起个大早,去采带着露水的艾草。回来挂在门楣,说是能驱邪避秽。剩下的,就煮上一大锅水,那水是深褐色的,味道很冲,非得逼着我们每个孩子都用它洗个澡不可,说洗了之后,整个夏天都不会长痱子,蚊虫也不爱叮咬。” 她的语速平缓,声音里带着一丝遥远而温暖的怀念,这是属于林晚记忆深处的、关于节令与亲情的碎片。

接着,她的话语微微一顿,音调里渗入一丝不易察觉的悠远,仿佛在回忆更久远的事情。“后来……我在一些很古老的记载里看到,或者说,听一些走南闯北的老人提起过,” 她巧妙地模糊了来源,“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这田边地头的艾草,可是个宝贝。若是受了些皮外伤,一时找不到药材,便会寻这新鲜的艾叶,捣得烂烂的,敷在伤处,能止血,还能消炎,虽然效果慢些,却也能应一时之急。” 这是“卿丫头”的记忆,被她化用成“记载”与“听闻”,为这寻常草木悄然披上了一层生存智慧与历史沧桑的外衣。

解说的同时,她的双手并未停下。她开始采摘那些最鲜嫩的艾草尖,动作熟练而轻柔,仿佛在进行一种古老的仪式。镜头跟随着她的手,掠过一丛丛艾草,背景是虚化的、沐浴在金色夕阳下的田野。

采摘完毕,她转移阵地,回到了充满烟火气的灶间。母亲李素珍正在灶台前忙碌,准备一家人的晚饭,对于女儿拿着手机拍摄的行为,她只是好奇地看了一眼,便继续忙活自己的事情,这种不加干预的态度,反而让画面更显真实自然。

岑卿将采摘来的艾草放入清水中,一遍遍漂洗,洗去尘土与微小的杂质。清澈的水渐渐染上淡淡的绿意。她特意给了清洗艾草的特写镜头,水珠从碧绿的叶片上滚落,晶莹剔透。

随后,她生起了小灶的火。一部分洗净的艾草,被她直接放入旁边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白米粥里。“艾草粥,很简单,米快熟时放进去就好。会有一种很特别的清香,听说还能安神助眠。” 她轻声解释。

另一部分艾草,则用沸水快速焯烫,捞出后立刻浸入凉水,以保持翠绿的颜色。挤干水分后,放在砧板上,细细切碎。刀刃与砧板接触,发出有节奏的“笃笃”声。接着,她将艾草碎放入粗陶盆中,打入两个金黄的土鸡蛋,加入适量的面粉和少许盐,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缓缓搅拌成均匀的、碧绿莹润的面糊。

铁锅烧热,用油布轻轻擦上一层薄薄的油。她用勺子将面糊舀入锅中,摊成一个个圆饼。滋啦一声,热气与香气瞬间升腾而起。她小心地控制着火候,适时翻面,直到两面都烙出淡淡的金黄色焦斑。

整个烹饪过程,她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偶尔几句简单的说明。镜头更多地是记录——记录她专注的神情,记录那双沾着面粉却稳定有力的手,记录灶膛里跳跃的火光如何映照在她沉静的侧脸上,记录食物在烹饪过程中色彩与形态的奇妙变化。那是一种沉浸于创造过程中的、近乎禅定的宁静。

最后,成品装盘。烙好的艾草饼叠放在竹编的小碟里,碧绿衬着金黄,热气袅袅。旁边是一碗盛好的、点缀着艾草的青粥。她将餐盘端到窗边的木桌上,那里有夕阳最后的一缕余晖,为食物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她终于再次正面看向镜头,脸上带着一丝劳作后满足的、极淡的微笑,轻声说:“这就是土地给予的,最朴素的馈赠。能果腹,也能慰藉人心。”

指尖轻点,结束了录制。

接下来是剪辑。她坐在窗前,就着最后的天光,用手机软件将拍摄的素材仔细梳理。去掉冗余的部分,调整节奏,配上舒缓宁静的纯音乐,在关键步骤处添加简洁的文字说明——【采摘】、【清洗】、【焯水】、【切碎】、【调糊】、【烙制】。最后检查一遍,画面、声音、字幕,都妥帖了。

上传,标题:「田边野艾,亦是药亦是食」。简介:那些被遗忘在田埂边的生存智慧,与刻在骨子里的,对食物的珍视。

做完这一切,夜幕已完全降临。她放下发烫的手机,帮着母亲收拾灶台,内心一片奇异的平静。她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短视频创作,像完成了一次小小的仪式,将记忆、情感与这片土地的气息,都封存在了那几分钟的影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