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暴富的乌龙恋 > 第235章 新的挑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北京的秋意渐浓,海棠院的铜铃在风里摇得愈发清脆,“小薇文创”的订单刚熬过一波发货高峰,林薇正和张弛、李雪在天井里清点“西安非遗展”的物料,竹编桌上堆着打包好的铜铃样品,还散落着几块没吃完的驴打滚——是早上胡同口王大爷送的,甜糯的豆沙馅混着黄豆面香,满是踏实的烟火气。

“这批样品都检查好了,掐丝没松动,苏绣也没跳线,明天就能发去西安。”李雪擦了擦额角的薄汗,手里捏着张清单,逐条核对,“陈瑶那边的文案也定稿了,每个样品都配了南北非遗的故事卡,应该没问题。”

张弛刚把最后一个铜铃装进锦盒,手机“叮”地响了一声,是对接商场展位的客户发来的消息,附带一张照片。他点开一看,脸上的笑意瞬间僵住,眉头“唰”地拧成了疙瘩,手里的锦盒差点掉在地上。

“咋了?”林薇察觉到不对,凑过去看。照片里是市中心最繁华的商圈大屏,一块巨大的广告占据了半面墙——国际知名文创品牌“环球艺品”的宣传海报,烫金字体闪着冷光,画面里是金发模特捧着个印着水墨纹样的帆布包,配文赫然写着:“国际视野,本土情怀——重新定义中国风文创”。

“这是……来者不善啊。”张弛的声音沉了下来,指尖捏着手机,指节都泛了白,“我早上去对接客户,就见这广告铺天盖地的,地铁、商场、公交站全是,连便利店的收银台都摆着他们的宣传册。”他说着,从背包里掏出一本厚厚的宣传册,封面是质感极强的哑金纸,翻开里面,全是融合了中国元素的文创产品:机器压制的剪纸书签、批量生产的竹编杯垫、印着故宫纹样的钥匙扣,设计精美,价格却比他们的非遗文创低了近三成。

林薇接过宣传册,指尖划过光滑的纸页,心里咯噔一下。对方的产品线确实精准踩中了“中国风”热潮,设计偏现代简约,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再加上国际品牌的背书和铺天盖地的营销,竞争力不容小觑。可最让她心头一紧的,是那句“国际视野,本土情怀”——这分明是冲着他们“南北非遗融合”的核心定位来的,像是在直接宣战。

“这是要来真的啊。”张弛蹲在竹编桌旁,抓起一块驴打滚塞进嘴里,嚼得没滋没味,“他们这营销力度,跟烧钱似的,咱这小作坊式的团队,能扛住吗?”他之前的意气风发少了大半,语气里带着点难得的焦虑,“你看他们的产品,机器生产,成本低,还卖得便宜,咱这手工文创,又费时间又费劲儿,价格上没优势啊。”

林薇没说话,反复翻看着宣传册,手指在“本土情怀”四个字上轻轻摩挲。她太清楚了,对方的“本土情怀”不过是包装出来的商业噱头,那些纹样都是网上扒来的通用元素,没有真正的非遗技艺支撑,更没有背后的南北文化故事,可架不住大众吃这一套——国际品牌+中国风,足够吸引眼球。

“赶紧开线上会议,把江城团队也叫上。”林薇深吸一口气,把宣传册拍在桌上,语气恢复了沉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咱不能慌,得先把对方的底摸透。”

半小时后,两地团队的视频会议准时接通。北京海棠院的天井里,林薇、张弛、李雪围着竹编桌,桌上的咖啡已经凉了;江城工作室的老槐树下,顾妍、周浩、李萌凑在屏幕前,顾妍手里还捏着根没吃完的桂花糖,原本咋咋呼呼的她,看到宣传册照片后,嘴里的糖都忘了嚼,脸色瞬间严肃起来。

“林姐,这‘环球艺品’是来跟我们打对台的啊!”顾妍的大嗓门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点愤愤不平,“还‘本土情怀’?我看是‘本土包装,国际圈钱’!他们的竹编杯垫,一看就是机器编的,针脚都歪歪扭扭,哪有陈叔手工编的有质感?”她把自己手里的手工竹编挂件举到镜头前,“你看咱这,每根竹丝都是陈叔亲手劈的,编的时候还得讲究疏密,这才是真·本土手艺,他们学不来!”

周浩推了推眼镜,语气依旧严谨,却难掩凝重:“我查了下这个品牌,在国际上主打‘文化融合’概念,进军中国市场选了‘中国风’赛道,营销预算很高,还请了顶流明星代言。他们的优势是品牌知名度高、生产规模大、价格亲民;劣势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文化内核,手工价值为零。”他顿了顿,补充道,“目前他们的线上销量已经破万,主要受众是追求时尚、对非遗了解不深的年轻人。”

李萌的小眉头拧成了疙瘩,鼻尖沾着点墨汁,声音软软的却很坚定:“他们的产品没有温度。”她手里捏着刚刻好的铜铃,“我们的铜铃,每个都是亲手刻的,有断丝后重新接的痕迹,有绣线不小心蹭到的墨点,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手艺的温度,是故事的印记。他们的产品,千篇一律,没有灵魂。”

张弛听着江城团队的话,心里的焦虑消了大半,拍着桌子说:“萌妹说得对!他们是机器批量生产的‘速食面’,咱是慢火熬的‘老汤’,虽然费时间,但有底蕴、有味道!咱的优势就是‘真’——真非遗、真手艺、真故事,还有咱南北团队融合的默契,这是他们花钱都买不来的!”

林薇看着屏幕里一张张从凝重转为坚定的脸,心里的底气也足了起来。她想起创业初期,四个人挤在江城老巷的小屋里,面对资金短缺、没人认可的困境,都没怕过;想起团队融合时的矛盾与磨合,都一起扛过来了;现在不过是来了个强劲的对手,有什么好慌的?

“张弛说得对,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他们学不来、偷不走的。”林薇的声音铿锵有力,“他们有国际视野,我们有扎根泥土的本土真情怀;他们有机器生产的效率,我们有非遗手艺的温度;他们有明星代言,我们有实打实的非遗传承人和南北文化故事。”

她拿起桌上的“双城记”铜铃,轻轻一晃,清脆的铃声透过屏幕传过去:“你看这铜铃,正面是江城苏绣,背面是北京景泰蓝,每一针、每一根铜丝,都藏着我们的心血,藏着南北非遗的故事。他们能模仿中国风的纹样,却模仿不了这份深度融合的文化内核;能批量生产产品,却生产不出手艺里的温度和情感。”

顾妍立刻接话:“林姐说得太对了!咱可以搞个‘非遗手艺直播周’,每天邀请一位南北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掐丝、苏绣、木刻,让观众看看什么是真手艺!再把每个产品的故事拍出来,比如阿婆的桂花糕和赵爷爷的掐丝怎么碰撞出灵感,让大家知道,咱的文创不是冷冰冰的商品,是有故事、有温度的文化载体!”

“我这边可以优化线上店铺的页面,”周浩补充道,“增加‘非遗知识小课堂’板块,科普南北非遗技艺,再推出‘定制服务’,让客户能在文创上刻上自己的故事,突出独一无二的价值,和对方的批量产品形成差异化。”

张弛拍着胸脯说:“我去对接胡同里的老伙计们,还有西安的非遗协会,咱们联合搞一场‘真非遗vs伪国风’的线下对比展,让大家亲眼看看,机器生产和手工传承的区别!我还能带着赵爷爷去商圈‘踢馆’,现场表演掐丝,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真本土情怀’!”

李萌红着脸说:“我可以设计‘非遗手艺体验包’,里面放简单的刻铜铃工具和教程,让年轻人自己动手,感受手工的乐趣,比单纯买个产品更有意义。”

林薇看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眼里闪着斗志昂扬的光,心里满是感动与笃定。原本以为突如其来的挑战会让团队慌了阵脚,没想到反而点燃了所有人的斗志——这不再是她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整个团队并肩作战的冲锋号。

江屿不知何时站在了院门口,手里拎着个保温袋,里面是刚买的热乎豆浆和油条。他看着天井里围着竹编桌、斗志满满的众人,嘴角扬起温柔的笑意,没有上前打扰,只是把保温袋轻轻放在门口,附上一张便签:“补充能量,迎战到底,我永远在。”

林薇瞥见门口的保温袋和便签,心里一暖,抬头看向江屿的身影,他冲她比了个加油的手势,转身悄悄离开。她知道,这场硬仗不好打,但只要团队上下一心,守住非遗的初心,突出自己的优势,就一定能扛过去。

夕阳把海棠院的影子拉得很长,铜铃的响声依旧清脆,却多了几分激昂的斗志。林薇看着屏幕里一张张坚定的笑脸,握紧了手里的铜铃——新的挑战已经来临,但属于“小薇文创”的故事,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篇章。

要不要我帮你补充一段团队首次正面“交锋”的场景?比如在商场举办小型非遗体验活动,刚好遇上对方的促销展台,双方通过现场互动、手艺演示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吸引更多观众驻足,初步打响“真非遗”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