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阳刚把海棠院的铜铃晒得暖烘烘,林薇的手机就突然响起,屏幕上跳动的“央视文化栏目组”几个字,让她指尖猛地一顿——手里的绣花针“啪嗒”掉在铜丝堆里,滚到了竹编桌角。
“您好,是‘小薇文创’的林薇女士吗?”电话里的声音温和又正式,“我们是央视《文化传承·新生》栏目组,关注到您的‘双城记’和‘西安记忆’系列,想做一期专题报道,聚焦南北非遗融合的创新实践,不知您是否愿意?”
林薇愣了三秒,才找回自己的声音,语气里藏不住的激动:“愿意!当然愿意!”挂了电话的瞬间,她猛地跳起来,铜丝堆被带得撒了一地,枝头的铜铃被震得“叮铃哐当”响,像在为这突如其来的惊喜喝彩。
“张弛!李雪!陈瑶!”林薇的嗓门比平时高了八度,沿着青石板路跑向东厢房,“央视要来采访我们了!做专题报道!”
张弛正蹲在地上给铜铃点蓝,手里的釉料笔“啪”地掉在工作台上,宝蓝色的釉料溅了他一袖子。他猛地站起来,牛仔夹克的衣角扫过样品盒,差点把“西安记忆”的铜铃碰掉,眼里的兴奋像要溢出来:“啥?央视?!就是那个全国人民都看的央视?!”
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在院子里连转了三圈,脚步快得像踩了风火轮,嘴里还吆喝着改编的京腔:“央视来,名气开,非遗文创上荧屏——哎,咱这是要火遍全国喽!”转得太急,差点撞上天井里的竹编桌,怀里揣的铜丝盒“哗啦”一声撒了一地,铜丝滚得满院都是,逗得李雪和陈瑶直笑。
“瞧你那点出息!”李雪一边弯腰捡铜丝,一边打趣,“采访的时候可别这么毛躁,镜头对着呢,给全国观众留个好印象。”她手里还拿着块细砂纸,正给铜铃打磨边缘,指尖蹭得发亮,“得把工作室收拾得整齐点,铜丝、绣线、釉料都摆好,让大家看看咱非遗手艺的讲究。”
陈瑶抱着文案本,已经开始琢磨采访说辞:“得把‘双城记’的设计理念说清楚,还有两地团队融合的故事,既要有文化深度,又要接地气,让观众听得懂、喜欢看。”她笔尖飞快地在本子上写着,连“镜头前要微笑,语速放慢”都标得清清楚楚。
消息传到江城团队,那边直接炸了锅。顾妍在视频里蹦得老高,手里的桂花糕都差点甩出去,嗓门大得能穿透屏幕:“央视采访?!我的天!林姐,你们可得好好表现!张弛哥,你可别在镜头前喊错台词,不然我在江城都替你脸红!”
周浩推了推眼镜,语气依旧严谨却难掩笑意:“我已经整理了‘小薇文创’的发展历程、核心成果和媒体报道要点,发给你们参考。江城这边会同步准备素材,把老巷采风、苏绣制作的场景拍好,传给栏目组。”
李萌的小脸红扑扑的,手里捏着刚刻好的迷你铜铃,声音软软的:“林姐,我要不要提前练一练介绍铜铃制作?我怕镜头对着会紧张,说不出话来……”她指尖轻轻摩挲着铜铃上的槐树叶纹样,眼里满是期待又忐忑。
采访组来的那天,海棠院被装点得格外有韵味。青石板路被扫得干干净净,枝头挂满了“双城记”“西安记忆”系列的铜铃和剪纸,竹编桌上整齐摆放着掐丝工具、苏绣样品和各色釉料,阳光透过海棠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工具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混着淡淡的松香油味和桂花糕的甜香,满是生活气息。
摄像机刚架起来,张弛就紧张得嗓子发紧,原本溜顺的京腔说得磕磕绊绊:“这……这是我们的‘双城记’铜铃,一面是江城的水墨,一面是北京的剪纸……”说着说着就忘了词,急得抓耳挠腮,偷偷给林薇使眼色。林薇忍着笑,轻声提醒:“还有景泰蓝和苏绣的融合。”他才反应过来,赶紧补充,脸上的红晕都快蔓延到耳根。
栏目组的镜头格外细致,从林薇和李雪一起绣皮影戏纹样的特写——银针在朱砂红的布料上穿梭,丝线渐渐勾勒出人物眉眼,到张弛跟着赵爷爷学习掐丝的场景——粗粝的手指捏着细铜丝,慢慢弯出兵马俑的轮廓,断了又接,接了又断,却依旧不肯放弃;从陈瑶对着文案本默念台词,到江屿耐心讲解设计理念,每个细节都被一一记录。
最动人的是两地联动的拍摄环节。北京这边,张弛举着刚做好的掐丝部件,对着视频喊:“顾妍姐,你看这兵马俑的轮廓,够不够硬朗?”江城那边,顾妍把苏绣好的皮影戏样品举到镜头前,笑着回应:“太帅了!等下给你看我们的苏绣,保证柔到你心坎里!”李萌对着镜头演示刻铜铃,指尖翻飞间,槐树叶纹样渐渐成型,弹幕里(现场模拟观众反应)传来此起彼伏的赞叹:“手太巧了!”“这就是非遗的魅力吧!”
导演坐在监视器前,频频点头,时不时停下来和林薇交流:“林女士,能不能说说你最初做非遗文创的初心?”
林薇看着镜头,眼里满是真诚,声音温柔却坚定:“我小时候在江城老巷长大,阿婆的桂花糕、陈叔的木刻、苏掌柜的蓝印花布,都是刻在心里的记忆。后来发现很多年轻人不了解这些老手艺,就想把它们做成文创,让非遗走进生活。没想到能联合北京的团队,把南北文化融合起来,这是意外之喜,也是传承的意义——不是固守,而是让老手艺在新时代找到新的生命力。”
采访结束时,导演握着林薇的手,语气郑重:“你们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现在很多传统文化面临失传,而你们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非遗‘活’了起来,还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深度融合,这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节目播出那天,两地团队凑在各自的屏幕前,紧张又期待。当海棠院的铜铃声出现在电视里,当林薇的讲述、张弛的吆喝、李萌的刻铜铃画面一一呈现,当“小薇文创”的故事被全国观众看到,所有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江城的老槐树下,阿婆坐在小马扎上,看着电视里的林薇,手里的针线都停了,抹着眼泪说:“我们家薇薇出息了,把老巷的手艺带到全国了!”苏掌柜把电视里的截图打印出来,贴在药铺门口,逢人就说:“这是我们江城的文创,上央视了!”
北京的胡同里,赵爷爷特意叫上老伙计们,围在电视机前看节目,看完后拍着张弛的肩膀说:“小子,干得好!没给咱老北京的手艺丢脸!”张弛的七大姑八大姨更是在家族群里刷屏,把节目片段转发到各个社交平台,骄傲地说:“我家张弛上央视了!做非遗文创的!”
节目播出后的第二天,“小薇文创”的官网直接被挤瘫痪,订单量暴涨十倍,客服电话响个不停,连之前合作过的景区、高校都抛来了深度合作的意向。更让人惊喜的是,几家国际品牌也通过邮件发来合作邀约,其中就有知名的时尚品牌,希望能将“双城记”的设计元素融入服饰和配饰,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
林薇坐在海棠院的竹编桌旁,看着手机里源源不断的合作咨询,又抬头看向枝头摇晃的铜铃,心里满是感慨与笃定。她想起创业初期,四个人挤在江城老巷的小屋里,对着一堆铜丝和剪纸畅想未来;想起团队融合时的矛盾与磨合;想起文化交换时的感动与收获。如今,这些坚持与努力,都化作了最耀眼的光芒。
她知道,央视的关注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她会带着两地团队,继续深耕非遗文创,把更多城市的文化记忆融入设计,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让世界看见中国非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