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院的夜静得能听见铜铃在晚风里的轻响,林薇趴在竹编桌上,指尖无意识地戳着两地团队的协作计划表,眉头拧成个小小的疙瘩。桌上的台灯暖黄,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映在密密麻麻的表格上,像罩了层化不开的愁绪。
自从上次线上会议定了协作规则,两地团队的矛盾虽缓和了些,可隐性的隔阂还在——北京团队传过来的剪纸样稿,总少了点江城水墨的温润意境;江城团队修改的设计说明,北京伙伴看了总觉得“太绕”,得反复追问才能摸清重点。林薇夹在中间,每天要协调十几条沟通消息,既要安抚这边的急躁,又要解释那边的细腻,累得倒头就睡,连梦里都在琢磨“怎么让两地团队真正拧成一股绳”。
江屿端着杯温牛奶走进来,放在她手边,指尖触到她微凉的手背:“还没睡?又在想团队的事?”
林薇抬头,眼底带着明显的疲惫,声音蔫蔫的:“嗯,总觉得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光靠流程约束,大家还是隔着层东西。”她拿起桌上的协作表,上面画满了红色的批注,“你看,北京团队说江城的设计反馈‘太磨叽’,江城团队觉得北京的执行‘太粗糙’,本质还是互相不理解。”
江屿沉默地看了她一会儿,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整齐的卡片,轻轻放在她面前:“给你的。”
林薇疑惑地展开,是张设计简约的课程邀请函,上面印着“跨地域团队管理实战课”,时间就在周末,地点离海棠院不远。她脸上的迷茫更甚,心里还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抬头看向江屿:“你……给我报的?”
江屿点点头,眼神认真:“看你最近总为这事发愁,觉得这课程能帮到你。”
林薇捏着卡片,指尖有点发紧,语气里带着点小委屈:“我以为你会教我。”毕竟江屿管理过不少大型设计项目,经验远比课程实用,她潜意识里,更想得到他的亲自指点,而非一张冷冰冰的课程邀请函。
江屿看着她眼底的失落,耳根悄悄泛起一层薄红,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杯壁,声音放得更柔:“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这课程的老师做过十年跨地域团队管理,经手的案例跟我们现在的情况很像,比我零散的经验系统多了。”
他顿了顿,眼神里带着点小心翼翼的坚持:“而且……我不想把工作关系带进感情里。”在他心里,林薇是并肩同行的爱人,不是需要他指导的下属,他怕自己的经验之谈变成“说教”,破坏了两人之间纯粹的亲密感。
林薇愣住了,看着他泛红的耳根,心里的失落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暖意。她知道江屿的心思,他不是不愿帮,而是想在感情里保持平等与尊重,不愿让工作的条条框框束缚住彼此。她捏着课程卡片,嘴角慢慢扬起:“好,那我去听听看,说不定真能学到宝贝。”
周末的管理课设在一间洒满阳光的会议室里,学员大多是各行各业的团队负责人,脸上都带着和林薇相似的疲惫与困惑。老师是位五十多岁的女士,穿着干练的西装,说话直奔主题,一开口就戳中了林薇的痛点:“很多人觉得跨地域团队难管,是因为距离产生误解,但本质上,是没建立起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
她打开ppt,上面是一个“同心圆”模型:“核心是共同目标,中间是统一的价值观,外层才是流程和规则。如果只盯着流程,忽略了核心,再细致的规则也会变成‘互相指责的依据’;只有让所有人都明白‘我们为什么要一起做这件事’,认可‘这件事的意义’,才能真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老师举了个案例:“之前有个做非遗文创的团队,和你们一样跨南北两地,一开始也因为做事风格吵架,后来他们组织了‘文化沉浸式交换’,让北方团队去南方体验慢生活,南方团队去北方感受快节奏,不仅消除了误解,还碰撞出了很多新创意。”
林薇听得眼睛发亮,手里的笔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像钥匙,打开了她之前的困惑。原来她之前只想着“解决矛盾”,却忘了让两地团队真正“看见”彼此的文化,认可彼此的价值——北京团队的“快”,是胡同文化里的爽快利落;江城团队的“慢”,是江南水乡的精益求精,两者没有对错,只是为了同一个“让非遗活起来”的目标,用不同的方式努力。
课程结束时,林薇第一个冲上去和老师交流,把自己团队的情况简单说了说,老师笑着鼓励她:“你有很好的基础,团队成员都有热情,只要搭建起文化沟通的桥梁,很快就能拧成一股绳。”
走出会议室,林薇立刻掏出手机,给两地团队发了条消息:“紧急通知!下周启动‘非遗文化交换’活动——北京团队全员去江城采风,江城团队来北京体验,沉浸式感受彼此的文化,顺便‘偷师学艺’!”
消息刚发出去,群里瞬间炸了锅。张弛的语音带着破音的兴奋:“真的假的?我终于能去江城吃正宗桂花糕了!顾妍姐,你可得给我当向导,带我逛遍老巷!”
顾妍的语音紧随其后,带着调侃:“没问题!不过你得先答应我,教我正宗的京腔吆喝,我要在江城的市集上‘碾压’你!”
李萌的语音软乎乎的:“太好了!我终于能去海棠院看看了,还能跟赵爷爷学掐丝,跟张弛哥学剪胡同纹样!”
周浩的文字依旧严谨:“我已经查好了江城和北京的天气,给大家整理了注意事项和行程表,重点安排了非遗技艺学习和文化体验环节。”
一周后,北京团队坐着高铁抵达江城。刚走出高铁站,就被扑面而来的湿润空气和淡淡的槐花香包围了。张弛吸着鼻子,眼睛瞪得溜圆:“我的天!江城的空气都是甜的!比北京的风润多了!”
顾妍早已带着江城团队在车站等候,手里举着写着“欢迎北京小伙伴‘偷师’”的牌子,笑得一脸灿烂。阿婆特意蒸了桂花糕,用竹篮装着,递到每个人手里:“孩子们一路辛苦,尝尝阿婆做的桂花糕,甜甜蜜蜜!”
张弛咬了一大口,桂花的甜香在嘴里化开,眼睛瞬间亮了:“太好吃了!比我在北京买的甜而不腻,软乎乎的,像云朵一样!”他转头对顾妍说,“顾妍姐,我收回之前的话,桂花糕比茯苓饼好吃!”
接下来的几天,北京团队彻底沉浸在江城的慢生活里。他们跟着阿婆学做桂花糕,张弛手忙脚乱地把面粉揉成了“疙瘩”,还差点把糖放多了,气得阿婆点着他的额头说:“你这孩子,做点心跟打仗似的,得慢下来,用心才好吃!”
跟着陈叔学木刻,张弛总想着“快点刻完”,结果刻出来的槐树叶歪歪扭扭,陈叔笑着教他:“木刻讲究‘稳、准、细’,就像你们北京的掐丝,急不得,每一刀都要走心。”
李雪和陈瑶跟着苏掌柜认识金银花、茉莉花,学着分辨南北草药的差异,苏掌柜还教她们做草药香包:“做香包和做文创一样,得懂搭配,南北草药各有功效,搭在一起才香得持久。”
与此同时,江城团队也在北京体验着胡同文化。李萌跟着赵爷爷学掐丝,看着赵爷爷用细铜丝弯出精致的门墩纹样,眼里满是崇拜:“赵爷爷,您的手也太巧了!这么细的铜丝,您怎么能弯得这么流畅?”
赵爷爷笑着说:“练出来的!就像你刻铜铃,练得多了,自然就稳了。咱这手艺,南北都一样,讲究的是功夫和耐心。”
顾妍跟着张弛学京腔吆喝,扯着嗓子喊:“哎——铜铃响,胡同逛,南北风物齐亮相!”结果把“亮相”喊成了“亮桑”,引得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哈哈大笑,张弛笑得直不起腰:“顾妍姐,您这京腔太‘魔性’了,比鸽哨声还上头!”
周浩则带着江城团队的伙伴们逛故宫、走胡同,记录下北京的红墙、门墩、鸽哨,嘴里念叨着:“这些元素都能融入‘城市记忆’系列,和江城的青瓦、槐树搭配,肯定很出彩。”
交换活动结束那天,两地团队坐在江城工作室的老槐树下,分享着自己的收获。张弛摸着手里的木刻槐树叶,语气真诚:“以前总觉得江城团队‘磨叽’,现在才知道,慢是为了更好的结果,做桂花糕要慢,木刻要慢,设计文创也一样。”
顾妍也笑着说:“我以前觉得北京团队‘毛躁’,现在才明白,他们的快是效率,是爽快,直播时的临场反应、对接客户的果断,都值得我们学习。”
林薇看着眼前其乐融融的场景,心里满是踏实与感动。她转头看向身边的江屿,他正温柔地看着她,眼里满是欣慰。林薇知道,这堂管理课的真正收获,不是学到了多少规则,而是明白了“理解”与“认同”才是团队的核心。
江屿轻轻握住她的手,在她耳边轻声说:“你做得很好。”
林薇笑着点头,眼里闪着坚定的光。她知道,这只是管理路上的第一课,未来还会有更多挑战,但只要两地团队能彼此理解、彼此认同,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而她,也在这场“文化交换”里,完成了自己作为管理者的第一次成长。
要不要我帮你补充一段两地团队回到各自城市后,第一次完美协作完成“西安记忆”文创样品,用实际成果印证管理课成效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