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梦禁 > 第3章 梦回信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d13区白天总像没睡够,光线灰,楼缝里飘着细粉。阮初把电动车停在巷口,抬手按了两下额角,手套外侧蹭出一抹灰。她背着工具包进楼,闻叙在后,抱着一台拼补过的频谱仪,屏幕上像心电一样的线忽高忽低。

“源头在四层。”他低声说,“不是塔,也不是旧网,是民用电串起来的自制阵列。”

四层的门虚掩。屋里拉了帘,光线被剪成窄条。三台废弃投影拼成一圈,地上铺着纸垫,七八个人围坐其中,年龄从十几岁到四十不等。最里侧的墙上挂着一块黑布,黑布前摆着一只装水的盆,风一吹,水纹抖一下,投影就产生轻微的晃动。

带头的是个瘦高的女孩,头发扎成一束,眼神清醒而倔。“不欢迎警察。”她先开口。

“我们也不喜欢。”阮初把包放下,示意闻叙收起频谱仪,“只是想确认一件事:你们在做的,不会把人往深处拉。”

女孩看他们两秒,才点头让开一点位置:“坐。我们叫‘回声场’,每周两次,十分钟。有人讲一段记忆,灯暗,不睡,只听。灯亮后各自写一句话。我们把这叫‘回信号’。”

“为什么叫‘回’?”闻叙问。

“因为一定要回来。”女孩说,“梦时代最坏的一点,是走得太远,找不到门。我们先定门。十分钟就是门。”

阮初看了一圈设备,都是捡来的旧物:投影、音箱、自制稳压器。电线被她们扎得整整齐齐,插头处缠了三层胶布,地面没有外露的金属件。阮初挑不出安全问题,倒是闻叙的频谱仪跳了下——从隔壁墙里,蹿出一束更细的波。

他指了指墙:“隔壁也在做?”

“不是人。”女孩说,“是我们接到的‘外部梦残波’,偶尔会碰到,像广播里掺进来的一句旧台词。我们一般把它切掉。”

“别急着切。”闻叙把频谱仪接到音箱,调到很低的音量。一阵几乎听不见的呼吸声从喇叭里溢出来,像有人贴近麦克风,说了个字,没说完就被风吞了。

阮初看向他:“像不像——”

“像梦权终端的撤离回声。”闻叙点头,“但不具备控制性。更像是某台旧机在死前打的一通求证:‘还有人吗?’”

屋里有个男孩紧张地咳了一下。女孩把手放下。“我们不是犯罪。”她说,“也不卖票。大家把十分钟当作一种——练习清醒的方式。”

“练得不错。”阮初说,“但我还是要留下三条规矩:一,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诱导语;二,参与者必须自带‘回信号’——比如手指敲三下、转按钮一次,这样灯亮时每个人都确定自己没被拉走;三,不能售卖,也不能用它换取承诺。”

女孩点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做的。要不要你们给我们盖个章?”

“不要。”闻叙笑了笑,“你们不需要章。你们需要一个更清楚的名字。”

女孩愣住:“什么名字?”

“‘梦回信号’。”闻叙说,“以后民间活动都可以用这个词。说清楚灯亮之前和之后的边界——只要能回来,梦就是安全的。”

这句话像把冷钩子,稳稳挂住了整件事的重心。女孩看了看众人,终于松了口气:“那今晚,留下来听十分钟?”

阮初点头。她拉了拉电线,确定不绊脚,自己坐在一个破垫子上。灯暗,风通过窗缝,把黑布吹得轻轻鼓起来。那个男孩讲了故事:他父亲在梦时代做安眠志愿者,崩塌那天,他在广场上听见很多人叫自己的名字;后来他每晚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纸上,放到枕边,确保第二天还能记得。

灯亮时,众人各自写下一句。男孩写的是:“我叫陶行。”他把纸举高,像把一块石头重新放回河床。阮初看着,想起了很久以前的某一夜:那时候城市还在震,她把配电柜合上,也在心里默念了自己的名字。

他们离开时已是傍晚。女孩在楼口送他们,忽然压低声音:“有件事得说。最近有人来找我们,说要把‘回声场’做成付费体验,提供场地、器材、推广,还说‘你们就是下一代的梦’,我怕我们的人拗不过话术,会被带走。”

“来的人什么样?”闻叙问。

“西装,名片很多,嘴很甜。”

“放心。”阮初把工具包往肩上一甩,“甜嘴最怕风。你们今晚把‘梦回信号’四个字写在门口,另附一行‘不售卖、不评优、不诱导’。明天我们电台解释一遍它的含义,让所有人知道你们不是他们说的那种‘梦’。”

女孩点头,露出一个很短的笑:“谢谢。不需要你们保护,但需要你们把词说清楚。”

“说清楚就是保护。”闻叙回答。

第二天的无名电台,开场没有风声,只有夏堇的声音。她把“梦回信号”讲成了一个准确的定义:十分钟、灯暗、无诱导、必须带着自己的“回来动作”。随后播出昨晚那段几乎听不见的外部回声,最后加了一行字:“把梦当成走廊,不是卧室。”

广播推出三小时后,市面上出现了两类反应:一类是好奇的人在自己家试,拿个旧闹钟当“回来动作”,灯灭前把闹钟放在手心;另一类是“甜嘴”们换了说法,改口“我们也做梦回信号,只是专业一些”。他们买下几个大厅,布置高亮灯带、香氛扩散器、志愿者微笑培训,现场像婚礼。

张弛去看了一眼,回来说:“味道不对。”

“哪不对?”夏堇问。

“他们把‘回来’做成了服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回来’,你就不是真的回来。”他说完把两张宣传单丢进垃圾桶,“还有一条:他们把‘回信纸’做成了印刷模板,结果全城的人写出来像同一张。”

“那就让他们自己露馅。”闻叙把一块小录音头别在外套里,“今晚现场,我只问三个人一个问题——你们的‘回来动作’是不是自己发明的?”

晚上八点,他进了那间大厅。灯光温软,地上铺着统一的榻榻米,墙上挂同一套喷绘“如何回到当下”。主持人声音好听,像医疗广告。闻叙找了排靠中间的位置坐下,静静听他们讲“科学梦回”的好处。到提问环节,他起身举手,声音平静:“我想问三位:你的‘回来动作’是谁教的?”

第一个少年愣住:“是……主持人。”

第二个姑娘说:“我们报名的时候就学了。”

第三个中年男人想了想:“我也不清楚,反正大家都这么做。”

空气立刻变得薄。闻叙没再说教,只把胸前别着的小录音头点亮,录下了现场这十秒的沉默。第二天一早,无名电台把这十秒放了三遍,配文只有一句话:“如果‘回来’不是你自己的,那么出去的那一步也不是。”

这条广播比任何口号都管用。民间的“回声场”一下子多了起来,但都在门口写清楚“三不”——不售卖、不评优、不诱导。几个试图商业化的人换了路子,转去做设备租赁,反倒安静许多。阮初把一份简化的布线图放在档案馆前台,谁要就拿;工具不值钱,规矩值钱。

事态慢慢稳下来。只有一个悬而未决的点:那段外部回声的来源。

第三天夜里,闻叙把频谱仪接上电台主机,试着给那段回声反向加码。屏幕上跳出一个旧式编码,像从尘土里挖出来的暗号。他用慢得近乎笨拙的方式一位位换算,最后得到四个字母与一串数字——hUmAN_0001。

他怔了几秒,回想起档案馆里那段开台录音的文件名:0001_human.wav。顺序刚好相反,像从另一侧对他招手。

“它在找我们。”他说。

夏堇从楼上走下来,神情没有惊慌,反而更像确认:“不是神,也不是旧塔的残余,是谁在把我们的‘人类第一号’从另一边叫回。”

“另一边是哪边?”张弛问。

“也许是某个还没被风吹干净的角落。”阮初把工具包背起,“明天去找。用我们的方式——不封、不打、不夺,只看、只记、只把‘回来’的门留好。”

夜色很深,风把电台的窗纸吹得起伏。夏堇靠在窗边,低头看着自己掌心的那枚旧芯片。它已经冷了,可她知道,某个地方还有一口温度,正试图穿过废墟,把一声“有人吗”送回来。

“能回来的,才叫信号。”她说。

窗外的城市不再黑,零散的灯在灰昼里一点点亮起。风从塔身绕过去,像谁长长地舒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