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九两金 > 第52章 浪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香山县翠亨村。

村西头的私塾里,老先生正摇头晃脑地领着十几个蒙童诵读《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角落里,一个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男孩却早已神游物外。

他天性好动,村里人更习惯叫他“石头仔” 。

他的目光越过先生的肩膀,穿过敞开的木门,落在窗外那棵高大的榕树上。

老先生的戒尺“啪”地一声敲在他桌上,“为何心不在焉?”

“你天资聪颖,为何总是不肯用心读书?你父亲辛苦供你上学,指望你将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啊!”

他低下头,双手不安地搓着衣角。他不是不喜欢读书,只是觉得私塾里教的这些“之乎者也”太无聊。

相比之下,洪伯口中那个遥远的美国,那些会跑的“铁马”,火轮船,洋女人的故事更吸引他。

“伸出手来。”王先生举起戒尺。

石头仔咬紧牙关,伸出手掌。戒尺落下时发出清脆的响声,掌心顿时红了一片。

私塾里一片死寂,随即响起一阵压抑的窃笑。

放学后,私塾里的压抑一扫而空。他立刻变回了翠亨村的孩子王。

他个子虽小,却胆大机灵,村里的半大孩子都服他。他能爬上最高最险的树掏鸟窝,能用石子精准地打下飞行中的麻雀,还能组织孩子们玩一种名为“攻城”的游戏,将村里的土堆和水塘变成想象中的战场 。

但今天,他没有玩这些游戏。他带着几个最要好的伙伴,悄悄溜到了村东头。

“石头哥,咱们不做课业,你不怕再被先生罚吗?”

“怕什么!洪伯讲的可比先生教的《千字文》有意思多了!”

“前几天,洪伯说在美国,老百姓能自己选官,不是皇帝说了算!”

孩子们惊讶地睁大眼睛。

“洪伯!”

他在门口探头探脑。

一个老人从屋里走了出来。他满脸风霜,眼神浑浊,但看到几个小孩,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还是挤出了一丝笑容。

村里人有点怕他,原因是刚回家的时候,不知道是被人盯上了还是露了财,几个码头上的泼皮混混跟了一路,半夜想偷偷摸进他家,被一枪打死了一个,另一个被打断了一条腿。

村里人虽然帮忙处理了尸体,都是同一宗族,自然也不会报官,但难免害怕,走动并不频繁。

他家里早年遭了饥荒,带着弟弟去了美国,如今自己一个人回来了,孤苦伶仃的。

宗族本来可怜他,结果他给祠堂捐了钱,还请了个厨娘给自己做饭,又请了后生干杂活,好不潇洒。

村里人都传,他在美国赚了大钱,手里捏着好多黄金回来的!

洪伯坐在院子中央,手里拿着一个奇怪的金属制品。

那是他从美国带回来的打火机。他“啪”地一声打起火苗,引来一阵惊叹。

这里没有劳动券,换不到雪茄抽,他买了烟叶,自己卷着过瘾,就是太辣,渣子糊嘴。

“洪伯,快讲讲美国的总统是怎么选出来的!”

石头仔挤到最前面,迫不及待地问。

洪伯笑了笑,简单给几个娃仔解释了下,农场有识字课,偶尔还会讲世界局势,他也没少听。

后来又被问到铁路,

他描述着蒸汽火车呼啸而过的壮观景象,讲述着华工如何用双手在崇山峻岭中开辟道路,如何用生命和汗水连接起美国的东西两岸。

“那些铁马真的不吃草就能跑吗?”一个孩子天真地问。

“不吃草,吃煤和水!”洪伯笑道,“速度比最快的马还要快上十倍!就相当于从广州到京城,原本要走大半年的路程,现在只要七天!”

石头仔听得入神,忽然插话问道:“洪伯,你说美国没有皇帝,那谁来决定对错?谁来保护百姓?”

洪伯惊讶地看着这个十岁的孩子,“在美国,有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总统也要遵守法律,要是做了错事,百姓可以让他下台。”

“就像村里的族长一样吗?”另一个孩子问。

“不,比族长大得多,管的是整个国家!”洪伯说,“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不违反法律。”

石头仔陷入了沉思。爸妈和先生都说,皇帝是天子,生来就统治万民,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是洪伯描述的美国,似乎运行着一种完全不同的规则,而且那个国家看起来非常强大繁荣。

夕阳西下,洪伯的故事会结束了。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散去,只有石头仔还留在原地。

“洪伯,美国那么远,你是怎么去的?”他好奇地问。

“坐船,在大海上漂了两个月才到。”

“当时我差点饿死了,没办法…”

石头仔想起自家那几亩薄田,想起父亲时常为租税发愁的样子,不由得点了点头。

“帝象,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应该好好读书。”

洪伯突然严肃起来,“不过读书不是为了做官发财,而是为了明白事理,为了有能力改变这个不公平的世道。”

“就像你说的那个九爷一样吗?”

洪伯笑了笑,没再说话,只是挥手让他离去。

————————

第二天私塾课上,王先生讲解《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讲到“忠君爱国”时,石头仔突然举手发问:“先生,如果君主不贤明,百姓也要忠君吗?”

祠堂内顿时鸦雀无声。

王先生脸色铁青:“石头仔!你怎敢说出如此悖逆之言!”

“可是洪伯说,在美国...”

“住口!”王先生猛地一拍桌子,“那个洪二,不过是去美国当了苦力,懂得什么圣贤之道!你近日学业退步,原来是被这些歪理邪说迷惑了心智!”

石头仔倔强地抬起头:“洪伯说的不一定都是错的!他说美国没有皇帝,却很强盛;他说那里华人饱受欺辱,皇帝根本不管,也管不着…”

“荒唐!”王先生气得胡子发抖,“华夏文明,礼仪之邦,岂能与蛮夷之地相提并论!君臣父子,纲常伦理,乃天地之经义!你...你今日若不悔改,就跪在圣人像前思过!”

石头仔咬着嘴唇,跪在了孔子像前。

但他心里并不服气:为什么先生不容许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不能讨论洪伯说的那些新鲜事物?

课后,王先生把石头仔单独留下来,语气稍微缓和了些:“帝象,我知道你聪明好学,但切不可被异端邪说迷惑。圣人之道,历经千年检验,是为至理。那些海外奇谈,听听便罢,不可当真。”

几天后,石头仔在村口又遇见了洪伯。

他迫不及待地把私塾里的争议告诉了老人。

洪伯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起来:“小石头啊,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对错,将来等你长大了,你可以自己去看啊。”

“我这次从美国回来,坐的是最快的火轮船,才花了十几天,我听说,九爷在广州也在招人,等你长大了,也许也可以去看看。”

他顿了顿,继续说:“你们先生教的圣贤之道,自然有它的道理。但外面的世界也在变化,有许多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圣贤不是也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一百多里外的广州府城,一群十八岁的青年儒生也在纠结。

广州,是整个大清国最先感受到世界风潮冲击的窗口。

十三行地区早已不复往日“一口通商”的独尊地位,但依旧是中西交汇的枢纽 。

高大的西洋商馆与古老的粤式骑楼并肩而立。

珠江上,传统的沙船、艇仔与冒着黑烟的蒸汽明轮船擦肩而过,

康广厦,号长素,南海丹灶人,师从广东大儒朱次琦。

朱九江先生是晚清岭南学术界的泰斗,他治学严谨,一扫宋明理学的空疏之风,力倡“经世致用”,强调学问必须根植于现实,以解决国计民生之困。

在老师的教诲下,他一度坚信,拯救这个积弱之国的良方,就蕴藏在儒家的古老典籍之中。他沉浸在《周礼》、《公羊传》的微言大义里,试图从中发掘出“圣人改制”的真意,以儒家内部的自我革新,来回应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然而,广州城无处不在的西学东渐之风,却像一股无法抵御的潮汐,不断冲击着他思想的堤岸。

城南的一家新开不久的书坊,是他时常流连之地。

书坊不仅售卖经史子集,还摆放着一些被主流士人视为“杂学”的西学译着。

他第一次在这里翻开《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书中的世界地图和万国风情,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眩晕。

地球是圆的,中国之外尚有无数强国,这颠覆了他自幼形成的“天朝上国”的观念。

这日午后,他与几位同在游学的青年士子聚会。

“长素兄,你看这《 中外新闻七日录》 上所言,”

一个同学指着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这是在广州创办的一份中文报纸,在文化人之间很流行,由英国传教士兼医生卜罗于1868年创办。

这份报纸是广州博济医院的附属机构,旨在传播西方新闻、科学知识和基督教教义。内容涵盖国内外新闻、科学常识、宗教伦理等。由于其教会背景,报纸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它也是当时广州人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泰西诸国,以商立国,以律为绳。其公司之法,股份之制,能聚万民之财,成一人所不能成之事。其效之巨,远胜我朝之官督商办。”

康广厦点了点头,他的目光却落在另一篇文章上。

那是一篇关于“太平洋渔业公司”在澳门与广州设立办事处的报道。文章的措辞很谨慎,只说这是一家来自美利坚金山的华人商号,以新式的“契约化”管理模式,大规模招募华工,前往海外垦殖。

“契约化……公司化……”

他咀嚼着这几个新奇的词汇,

“不过是换了个名头的猪仔馆罢了!”

另一位士子,名叫麦孟华的,脸上露出了鄙夷之色,“我听人说,这家公司行事霸道得很!他们所谓的契约,不过是一纸卖身文书。一旦签了字,便生死皆由人手。去年年末,在澳门,为了争夺码头的劳工,他们的人与本地堂口火并,据说当场就打死了好多人,连澳葡的警察都不敢过问。这哪里是商号,分明就是一伙海匪!”

“孟华兄此言差矣。”

一位名叫陈千秋的士子反驳道,“我倒觉得,此事颇有可商榷之处。猪仔贸易,由来已久,其弊病在于散乱无序,全凭客头良心。而这家公司,却能将其公开见报,以统一之规章,行规模化之招募。至于火并杀人,不过是草创阶段,清除障碍的必要手段罢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不拘小节?视人命为草芥,也算不拘小节?”麦孟华激动起来,

“那依你之见,又该如何?眼睁睁看着我粤省百万饥民,在国内流离失所,饿死沟渠吗?”陈千秋反唇相讥,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这家公司,无论手段如何,至少给了那些活不下去的人一条出路!报纸上的待遇,也并不苛刻!”

眼看两人就要争吵起来,康广厦终于开口了。

“二位不必争了。”

“此事,恰如一体之两面,既有利,亦有弊。其利,在于以西人之法,聚拢人力,拓展海外生计,此乃富国强民之新途。其弊,则在于无法无天,以强凌弱,失我儒家仁爱之本心。”

“我等今日在此空谈,无济于事。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引其利而避其害。如何将这股来自海外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力量,纳入我朝之法度,用我圣人之道,去约束它,引导它,使其为我所用,而非成为祸乱之源。”

其实此时,在场的青年士子都很迷茫,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是可以用“仁义”或“不义”来简单评判的世界了。

相比于保守的北方,岭南地区由于通商多年,西学的各种价值观已经传进来许多。

许多青年士子无疑是第一批接触到的,内心也在悄然转变。

——————————————

紫禁城。

卯时正刻,朝会伊始。

“臣李鸿章,冒死再陈。

当今之势,泰西诸夷船坚炮利,跨海而来,直逼我腹心地带。

天津、大沽、威海卫,处处烽烟可视!筹建北洋、南洋、粤洋三支水师,巩固海防,乃刻不容缓之要务。

臣恳请太后、皇上,倾力以赴,将有限之国帑,用于刀刃之上!至于西北新疆……”

他略一停顿,声音沉了下去,“地广人稀,每年耗饷巨万,实乃无底之深壑。阿古柏窃据已久,俄人虎视眈眈,欲收复则需倾国之力,即便收复,亦恐难久守。不若暂弃,严守现有边界,全力先固东南财赋重地!”

此言一出,如同冰水入滚油,殿内顿时一阵压抑的骚动。

弃疆?这二字太重了。

“李中堂此言差矣!”

“新疆乃我朝太祖太宗血战所得之疆土,列圣相承,岂可轻言放弃?尺寸之地,关乎社稷尊严!英、俄环伺,我若退一尺,贼必进一丈。今日弃新疆,明日岂非又要弃陕甘、弃蒙古?届时京师屏障尽失,国将不国!海防固重,然塞防同等紧要!左帅于西北厉兵秣马,将士们卧冰尝雪,盼王师西征,绝非为填一无底之壑,乃是为保我大清江山完整,护佑圣祖江山!”

出声反驳的老臣声音激昂,让许多出身翰林、讲究雍容的京官为之动容。

此时,一位清流言官出列,“李中堂言必称效西法,购舰造船,所费何止千万?然洋人之器,果可信乎?其心叵测!我中华立国之本,在于圣贤之道,在于人心忠义。若只知船炮之利,弃仁义而不讲,岂非本末倒置?西北疆土,涉及祖宗陵寝所在之龙脉气象,岂能拱手让人?此非经济账,乃是气节账!”

李鸿章立刻反唇相讥,“空谈气节,可能御敌于国门之外?甲申之变(指1874年日本侵台),若非臣与沈葆桢紧急调兵购舰,几至酿成大祸!若无实利,气节不过是纸上空文!”

又一位守旧派老臣颤巍巍出列,“购置洋船洋炮,雇用洋人教员,此乃以夷变夏!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矣!老夫以为,整饬吏治,教化民心,恢复八旗绿营旧制,方是强国正道!”

支持李鸿章的务实派官员则驳斥:“时代已变,墨守成规唯有亡国一途!日本蕞尔小国,因明治维新而强,前车之鉴不远!”

朝堂之上,顿时分成数派,争论不休。

龙椅后的珠帘微动,太后的声音终于传出,

“诸臣工所议,皆是为国谋划,其心可鉴。然国之大事,需权衡轻重。李鸿章所奏海防,确系要务;西北边疆,亦不可轻言弃置。国库艰难,需得想个两全之法。着军机处、户部再详细核议,统筹全局,拟个章程上来。总需……量力而行。”

————————————————

河南项城袁家大宅。

17岁的袁慰亭站在练武场的中央,手中紧握着一杆白蜡木杆枪,他机械地重复着刺、挑、拨、扫的动作,仿佛要将胸中的全部烦闷都倾注于这冰冷的枪尖之上。

半个月前,他从陈州府的乡试考场上败下阵来。

那“不中”二字,仍时时刺痛着他的心。

回到家中,叔父虽未严厉苛责,但那失望的眼神,比任何斥骂都让他难熬。

袁家是官宦世家,科举正途是理所当然的登天之梯,而他,却在这第一道门槛上就摔了个结结实实的跟头。

“文章尚不入门……” 叔父的评语在他耳边回响。

他停下动作,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

目光越过高墙,望向灰蒙蒙的天空。

圣贤书里的微言大义,他不是不懂,只是无论如何也提不起兴致。

比起在故纸堆里寻找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更愿意骑马,更喜欢舞刀弄枪。

这乱世之中,国家的羸弱,洋人的觊觎,绝非几篇锦绣文章就能挽救的。

前些年“大饥荒,饿殍遍野,官府束手无策,那景象至今仍是他挥之不去的梦魇。

大丈夫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而不是皓首穷经,在笔墨间空耗光阴。

“难道我真的不是读书的料?”

————————————

珠江,这条浸透了千年烟火与百年屈辱的母亲河,江水浑浊,缓缓东流。

一艘小小的内河渡船,正逆着江口海风,向着潮州的方向,慢悠悠地驶去。

船头,陈九静静地站着,风吹动他剃得极短的头发。

他身后,船舱的门帘旁,梁伯躺在一张竹编的躺椅上,身上盖着一张薄薄的毛毯。

他已经很久没有力气站起来了,但精神却出奇地好。

浑浊的眼睛望着两岸熟悉的景致,那些盘根错节的巨大榕树,那些临水而建的低矮村庄,还有远处田埂上牵牛晚归的农夫。

“还是家里的水土,养人啊……闻着这股烂泥的味,骨头缝里都是舒坦的。”

这趟归途,是他坚持要走的。

梁伯的身体早已油尽灯枯,香港澳门的洋人医生摇着头,说上帝也无能为力。

对于他们这些在海外漂泊半生,见惯了血与火的孤魂野鬼而言,叶落归根,这几个字比金山所有的黄金加起来,还要重。

“跟着天王打仗的时候,”

梁伯的思绪开始飘忽,“那时候,我都以为,这天下该换个活法了……可到头来,还是败了……”

他的声音里没有了当年的不甘,

“枪杆子能打天下,但只靠枪杆子坐不住天下……”

“……我死之后,不必立碑,不必厚葬……”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化作一声悠长的叹息,消散在湿润的江风里。

陈九握着他的手,感觉到那最后一丝温度,也渐渐从指尖流逝。

船,依旧在缓缓前行。

当渡船抵达码头时,梁伯已经走了。

阿昌叔红了眼眶,一声不吭。

陈九没有哭。他只是将梁伯的遗体,用最干净的白布包裹好,亲自背下了船。

他按照老人的遗愿,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简单地操办了后事。

老人连自己父亲埋在哪里都记不得,只说把自己埋在这里,他自会去寻。

——————————

10岁的石头仔怎么也睡不着,梦见自己驾驭着一艘巨大的蒸汽铁甲舰,驰骋在无垠的大海上,他的身后,是无数挥舞着刀枪、剪掉了辫子的洪门兄弟。

18岁的康广厦在摇曳的烛火下,在字里行间寻找着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的名字。

64岁的左宗棠终于说服朝廷出兵新疆,朝廷规定由东南富裕省份(如江苏、浙江、广东等)拨款支援西北兵事的经费。各省拖欠、截留。左宗棠不得不花费巨大精力,不断上奏朝廷催促,甚至以辞职相胁,并通过私人关系与各省督抚交涉。

17岁的袁慰亭遵从家庭安排,与妻子于氏结婚,内心仍在纠结是不是要放弃科举,转投军旅。

26岁的陈九站在船头,汽笛鸣响,远离岸边,他又要重复叔公的老路,带人再下南洋。

他们彼此陌生,素未谋面,行走在各自的命运轨道上。被同一股巨大的的潮汐所裹挟的、身不由己。

脚下这片他们试图拯救、变革、征服或逃离的古老土地,已在沉默中积蓄着力量,正呻吟着迎来一场长达近百年的、前所未有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