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畔的昆明火车站,青砖铺就的月台上挤满了人。吐蕃云南五诏盟的首领们,穿着镶金边的部族长袍,腰间挂着嵌玉的弯刀,站在人群最前排,目光紧紧盯着铁轨尽头。远处传来一阵轰鸣,白色的蒸汽像云雾般翻涌,一列漆着“大辽铁路”字样的蒸汽火车,正沿着新铺的铁轨缓缓驶来。
“来了!来了!”蒙舍诏首领段思平攥着腰间的玉佩,声音里难掩激动。他今年五十多岁,鬓角已有些花白,却还记得十三年前辽国初入云南时的模样——那时的昆明还是片满是泥泞的土城,马帮是唯一的长途交通工具,从蒙舍到中原,走驿道要翻越高黎贡山,遇上暴雨或山贼,半个月都未必能到。可现在,这铁疙瘩三天就能跑完以前一个月的路。
火车停下,车门打开,辽国云南道台李默带着几名官员走下来,笑着迎向五诏首领:“段首领、施首领,恭喜啊!成昆铁路今日通车,往后云南与中原,可就真正连在一起了!”
浪穹诏首领施望欠上前一步,握着李默的手连连摇晃:“李大人,这可真是天大的好事!以前咱们云南的山货,靠马帮运到中原,路上损耗一半,价格还被压得低;现在有了铁路,竹笋、菌子、普洱茶运到洛阳还是新鲜的,咱们的日子,这下更有奔头了!”
周围的部族民众也跟着欢呼起来。有人捧着刚从火车上卸下的中原布匹,有人摸着崭新的铁犁铧,还有孩子围着火车头,好奇地看着喷汽的烟囱。李默看着这热闹的景象,笑着对五诏首领说:“诸位首领,不如咱们一起坐火车去宜良坝子看看?那里的稻田刚丰收,农技官说今年亩产比去年还高两成。”
五诏首领们欣然应允,跟着李默登上火车。车厢里铺着羊毛地毯,座椅是红木做的,窗外的景色飞速倒退——以前要走半天的山路,现在几分钟就过去了。段思平看着窗外掠过的梯田,想起十三年前归顺辽国时的情景,忍不住叹了口气:“当年咱们要是像阿扎达那样硬抗,哪有今天的日子?”
这话勾起了众人的回忆。十三年前,辽国灭高句丽后,兵锋直指云南。当时的云南部族林立,以南诏最为强盛。南诏首领阿扎达,凭着太和城的坚墙和十万部族兵,扬言要“将辽狗赶出云南”,还嘲笑五诏盟“屈膝投降,丢尽部族脸面”。
那时的五诏盟,实力远不如南诏。段思平还记得,他当时召集其他四位首领商议,施望欠说:“辽军灭高句丽时,火炮轰塌了平壤城墙,咱们的土城哪挡得住?”邓赕诏首领咩罗皮也说:“辽国人给平民分土地、发粮种,比咱们这些贵族还体恤百姓,跟着他们,说不定能让族人过上好日子。”
最终,五诏盟决定归顺辽国。耶律现接到奏报后,立刻派李默带着官员和农技队入滇,推行土地改革——从贵族手中赎买土地,按人口分给平民;派工兵用蒸汽推土机和挖掘机,将云贵高原上的坝子改造成良田;在各地设立农技站,教百姓种水稻、育桑苗。
而阿扎达,却成了云南的“逆贼”。他看着五诏盟的平民分到土地、种出粮食,不仅不眼红,反而派兵骚扰五诏领地,劫掠辽国商队。耶律现忍无可忍,派大将秦琼率两万大军征讨南诏。
太和城的城墙高达三丈,用糯米汁混合黏土砌成,阿扎达以为能挡住辽军。可开战当天,辽军的十二门新式火炮同时开火,炮弹像惊雷般砸在城墙上,不到一个时辰,坚墙就被轰出十几个缺口。部族兵从未见过如此威力的武器,吓得四散奔逃。秦琼率军攻入城中,阿扎达在乱军中被斩杀,南诏就此灭亡。
“去年我去太和城遗址,那里的草都快没过人了。”施望欠喝了口车厢里的普洱茶,语气里满是庆幸,“听说阿扎达的坟头,现在都长了几丈高的野草,连个祭拜的人都没有。要是他当时肯归顺,现在说不定也跟咱们一样,开公司、赚大钱。”
说话间,火车抵达宜良坝子。众人走下车,眼前是一片金黄的稻田,农夫们正用辽国送来的收割机收割水稻,谷粒顺着传送带落入粮袋,效率比人工收割快了十倍。农技官王谦走上前,笑着对五诏首领说:“段首领,今年宜良坝子的水稻亩产达到了六石,比咱们刚来时的两石,翻了三倍!”
段思平蹲下身,抓起一把饱满的谷粒,眼眶有些湿润:“以前咱们种荞麦,亩产还不到一石,遇上灾年就颗粒无收,很多族人都得靠挖野菜度日。现在有了水稻,有了收割机,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王谦指着远处的水利工程说:“那是咱们去年修的水库,用蒸汽抽水机灌溉,就算遇上大旱,也能保证稻田有水。明年咱们还打算在这里种棉花,跟中原的纺织厂合作,让农夫们既能种粮,又能种棉,多赚一份钱。”
五诏首领们跟着王谦在坝子里参观,看到平民们住着新盖的砖房,孩子们在新式学堂里读书,脸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咩罗皮走到学堂门口,听到孩子们用流利的汉语背诵《大辽律》,忍不住对李默说:“李大人,这些孩子以后说不定能去洛阳做官,咱们云南,终于不再是蛮夷之地了。”
李默笑着点头:“陛下常说,‘凡入辽境者,皆为中华民族’。现在云南有了铁路,有了学堂,有了工坊,以后会跟中原越来越近。明年咱们还要修从昆明到大理的铁路,到时候整个云南,都会连成一片。”
夕阳西下,众人坐上火车返回昆明。车厢里,五诏首领们开始商议明年的计划——段思平想跟辽商合伙开一家普洱茶厂,把云南的茶叶卖到西域;施望欠打算扩大山货公司的规模,雇佣更多平民采摘竹笋和菌子;咩罗皮则想在大理建一座丝绸厂,用当地的桑蚕生产丝绸。
火车驶回昆明时,已是夜晚。火车站的灯台亮着煤气灯,照亮了整个月台。民众们还在等着,看到五诏首领回来,纷纷围上前,询问宜良坝子的情况。段思平站在高台上,大声对众人说:“乡亲们,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有了铁路,有了大辽的支持,咱们云南,以后会成为最富庶的地方!”
欢呼声在昆明城上空回荡,与火车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五诏首领们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庆幸——庆幸十三年前的选择,庆幸归顺了大辽,才有了今天的繁荣与安宁。他们知道,随着成昆铁路的通车,云南的未来,会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