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 > 第221章 老院添料念昔苦 辽政惠民焕新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1章 老院添料念昔苦 辽政惠民焕新颜

王老实家的后院里,暮色渐渐沉了下来。羊圈里的几只山羊见他提着草筐过来,纷纷抬起头“咩咩”叫着,凑到栅栏边。他蹲下身,把新鲜的苜蓿草均匀撒进去,看着山羊们低头啃食的模样,嘴角不自觉地松了些——这要是在前隋,别说养羊,连喂羊的草料都得省着给耕牛吃。

“慢点吃,有的是。”王老实拍了拍栅栏,目光落在旁边的牛圈里。那头黄母牛正卧在干草上反刍,肚子圆滚滚的,一看就养得壮实。这头牛是五年前朝廷补贴时买的,当时他攒了两年的钱,加上官府给的半贯补贴,才把牛牵回了家。还记得牵牛那天,他摸着牛背,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活了大半辈子,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耕牛。

前隋那会儿,地里的活全靠人力。他跟父亲两个人,天不亮就下地,天黑透了才回来,刨地、插秧、收割,样样都得靠手,一亩地种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要是想借地主家的耕牛,不仅要付租金,还得帮地主家干三天活,遇上收成不好,连租金都付不起。有一年春耕,他跟父亲硬是靠锄头刨完了两亩地,父亲的手磨出了血泡,他的肩膀也肿得老高。

“现在多好啊,有了牛,春耕秋收都省劲。”王老实喃喃自语。去年他还租了村里的蒸汽播种机,一天就种完了十几亩地,要是搁以前,靠牛拉犁,至少得忙活半个月。地里的收成也翻了番,除了自己吃,还能卖不少粮食,家里的油缸里,常年装着满满的菜籽油,不像以前,全年碗里都见不到一点油腥。

正想着,隔壁猪圈传来了王老爷子的声音。王老实走过去一看,父亲正提着泔水桶,给几头小黑猪添饲料。小猪们哼哼唧唧地围过来,争抢着桶里的麦麸和野菜混合的饲料,圆滚滚的身子挤来挤去,好不热闹。

“爹,今天的饲料拌得稠,小猪们爱吃。”王老实笑着说。

王老爷子直起身,捶了捶腰,看着小猪们,眼里满是欣慰:“以前哪敢想能养猪啊。前隋那会儿,地主家也就过年才杀头猪,咱们老百姓,连肉味都难闻到。你还记得不,有一年你娘怀你,想吃点肉,我跑遍了镇上,才买了一小块猪油,回来给你娘熬了碗汤。”

王老实点点头,心里泛起一阵酸楚。他记得小时候,家里唯一的“荤腥”,就是偶尔在河里摸的小鱼虾,还得省着吃。盐更是稀罕物,吃的都是粗盐,又苦又涩,还带着沙子,朝廷卖的盐贵得离谱,有时候家里没盐了,只能用咸菜水将就。

“还是大辽好啊。”王老爷子叹了口气,“自从辽人入主中原,官府不仅免了人头税,还推广细盐,价格比以前的粗盐还便宜,咱们老百姓终于能吃得起干净的盐了。还有这菜籽油,以前吃的都是蓖麻油、胡麻油,又苦又涩,哪有菜籽油香。现在好了,冬天种油菜,春天收了榨油,不耽误种麦子,一年的油都够吃了。”

王老实想起家里的油缸,满得都快溢出来了。去年收的油菜,榨了二十多斤菜籽油,炒菜的时候放一勺,香气能飘满整个院子。他还在地里种了些棉花,去年给三个儿子各做了一件新棉袄,不像以前,一件棉袄缝缝补补,兄弟几个轮着穿。

“爹,下个月我打算把那几只羊赶到镇上卖了,换点钱给老三买些笔墨纸砚。”王老实说道。家里养了十几只羊,都是这几年慢慢攒起来的,每年卖几只,就能凑够孩子们的学费和家里的零用钱。以前去镇上,得靠走路,来回要大半天,现在家里养了一头驴子,去镇上的时候骑着驴,又快又省力。

王老爷子点点头:“好,该花的钱得花。孩子们能读书,是好事。以前咱们想读书,连个先生都找不到,现在朝廷办了学堂,免了学费,还管午饭,这样的好日子,咱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夜幕渐渐降临,后院里的牛羊、小猪都吃饱了,安静了下来。王老实和王老爷子收拾好农具,并肩往屋里走。月光洒在院子里,照亮了墙角堆着的粮食袋子,也照亮了屋檐下挂着的干辣椒和玉米。

“爹,您说咱们现在的日子,是不是比以前地主家还好?”王老实问道。

王老爷子想了想,笑着说:“好,好太多了。地主家也不能顿顿吃白面,也不能让孩子都读书。咱们能有今天,全靠陛下的好政策,靠大辽的强盛。以后啊,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王老实点点头,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像他们家这样的变化,在大辽还有千千万万。以前的苦难虽然难忘,却也让现在的好日子更显珍贵。他相信,只要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大辽也会越来越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