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 > 第207章 帝叹儒风随利变 殖民旧事照今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7章 帝叹儒风随利变 殖民旧事照今昔

洛阳皇宫的观景台上,耶律现凭栏而立,手中捏着一份来自倭国的殖民汇报。风拂过他的衣袍,带着初夏的暖意,可他看着纸上“世家私兵已肃清近江国残余反抗势力,俘获倭奴三万,开拓铜矿两处”的字样,嘴角却勾起一抹略带嘲讽的笑。

“呵,说起来,这世上最是无利不起早的,还得是中原的儒家士大夫。”耶律现低声吐槽,指尖轻轻敲击着栏杆。他想起三个月前,自己刚下旨征伐倭国时,那些大儒们的反应——荥阳郑氏的老儒郑玄之,带着十几个门生堵在皇宫门前,痛哭流涕地指责他“大兴兵戈,残暴嗜杀,有违仁君之道”;国子监的博士们更是联名上表,说“倭国虽蛮夷,然亦有生民,当以教化服之,而非屠戮”,字里行间全是“礼仪之邦”的论调。

可如今呢?东瀛发展公司一成立,允许世家贵族在倭国武装殖民,抢占土地矿产,那些之前骂得最凶的大儒们,一个个噤了声。郑玄之不仅让家族子弟组建了私兵,还亲自写了篇《东征赋》,把殖民倭国说成“扬我大辽文明,涤荡蛮夷陋俗”的义举;国子监的博士们也开始在课堂上宣扬“蛮夷不服,当以力服之,而后教化”,全然忘了之前“以和为贵”的说法。

“什么文明之邦、礼仪之邦,说到底,还是打不过的时候讲礼仪,打得过的时候讲利益。”耶律现摇了摇头,想起前世读史时看到的那些旧事——汉朝对付匈奴,打不过的时候就和亲,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打得过的时候就北伐,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唐朝对付突厥也是如此,初年国力弱,就送礼结盟;后来国力强盛,直接灭了东突厥,把颉利可汗抓到长安跳舞。

他又想起后世的那些族群变迁——明朝灭了盘踞西南的僰,史书上只轻描淡写一句“平西南蛮乱”,连僰人的习俗、历史都没多记一个字;台湾的高山族,不是不想住平原,是平原全被汉族移民占了,只能退到山里;还有古代的百越,曾经是东南沿海的大族,可被中原王朝一次次征伐、移民,最后要么被同化,要么被赶到越南、中南半岛,如今只剩下“百越”这个模糊的历史名词。

“说到底,儒家的那套‘仁政’‘教化’,从来都是给打不过或者打起来不划算的对手准备的。”耶律现靠在栏杆上,目光望向远处的洛阳城。城里的世家府邸,最近天天车水马龙,都是各家贵族在商议派多少私兵去倭国,怎么抢占最好的矿场和土地。之前堵门骂他的郑玄之,前两天还托人给宫里送了封信,说“愿率郑氏子弟,为陛下荡平倭国蛮夷,扬大辽天威”,那谄媚的语气,跟之前判若两人。

他忽然想起周朝的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让他们带着族人去武装殖民,开拓疆土。诸侯们一边打服当地的蛮夷,一边建立城邑,传播周文化,才慢慢形成了后来的华夏疆域。现在大辽的东瀛发展公司,不就是换了个名字的“分封”吗?把倭国的土地矿产当作“封地”,让世家贵族去开拓,朝廷只需要提供支持,就能坐收渔利,还能避免朝廷大军长期驻军的损耗。

“难怪周朝能打下那么大的地盘,这武装殖民的路子,果然管用。”耶律现笑了笑,又拿起那份汇报。上面还写着,草原贵族的私兵在北九州俘获了不少倭国渔民,正准备组建船队,去倭国北部的北海道岛屿寻找新的银矿。看来,不仅中原世家,连草原贵族都被倭国的利益勾住了。

他忽然想起之前那些大儒们骂他“残暴”时,他说的那句话——“你们说朕残暴,可若不肃清倭国反抗势力,日后倭人再起叛乱,死的就会是大辽的百姓。朕宁愿担着残暴的名声,也要为大辽子孙后代谋一个安稳。”当时那些大儒们还反驳他,说“仁政能感化蛮夷”,可现在,他们自己杀起倭人来,比朝廷大军还狠。

“罢了,只要能稳住倭国,让银矿和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回大辽,他们怎么说、怎么做,都无所谓。”耶律现收起汇报,转身走下观景台。他知道,儒家士大夫们的口风变了,说明他们已经接受了殖民倭国的事实,日后再推行其他殖民计划,阻力就会小很多。

接下来,他还要把目光投向天竺。那里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还有丰富的棉花和香料,若是能像倭国一样,通过民间力量进行殖民,大辽的工业原料和商品市场就会更加稳固。至于那些大儒们,想必到时候,他们又会找出新的理由,来支持天竺的殖民计划吧。

洛阳城的夕阳,把皇宫的琉璃瓦染成了金色。耶律现走在宫道上,脚步坚定。他知道,自己正在走一条前所未有的路,一条用殖民和扩张来壮大大辽的路。虽然这条路充满了杀戮和掠夺,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只有足够强大,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才能让大辽的文明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