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 > 第197章 国债热销民踊跃 对比之下显君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7章 国债热销民踊跃 对比之下显君明

洛阳城的春日,暖意渐浓。户部衙门外的广场上,从清晨起就排起了长龙——百姓们提着钱袋、推着粮车,争相购买刚发行的大辽国债。负责登记的小吏们忙得满头大汗,手中的毛笔几乎没有停歇,而广场边缘的公告栏前,更是围满了踮着脚看国债细则的人,不时传出阵阵热议。

“听说五年期年利率五分,十年期六分,虽比民间放贷低些,但有朝廷作保,还能用盐铁税兜底,稳赚不赔啊!”

“可不是嘛!我家存了五十两银子,以前怕被偷,只能窖在地下,现在买成国债,每年能得二两五的利息,到期还能连本带利拿回来,比啥都靠谱!”

“我邻居是个商户,一下子买了两千两的十年期,说以后给儿子当嫁妆都省心,不用怕生意赔了血本无归!”

人群中,几个世家子弟模样的人正低声交谈。其中一人晃了晃手中的国债凭证,笑着说道:“以前家里的银子要么买地,要么窖着,一年到头一分利息没有。现在好了,买国债不仅有利息,还能得个‘爱国贵族’的牌匾,既能赚钱又能挣名声,何乐而不为?”

另一人点头附和:“可不是嘛!投资工厂虽然利润高,但怕行情不好砸在手里。国债是朝廷的买卖,只要大辽在,就不愁还不上,这才是稳当的营生。我家老爷子说了,这次要把一半的现银都换成国债。”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传来——丞相马周的马车正从户部衙门外经过,准备入宫面圣。排队的百姓们看到马车,纷纷围了上去,其中一个穿着短打的汉子高声喊道:“马丞相!为啥国债只发两千万两啊?我们手里还有钱,还想多买些支援朝廷修铁路呢!”

这话一出,周围的百姓纷纷附和:“是啊丞相!多发行点吧!我们愿意借钱给朝廷!”

马周连忙让车夫停下车,掀开车帘,对着百姓们拱手笑道:“诸位乡亲莫急!此次国债是首次发行,朝廷也是先试试水。若是反响好,后续定会根据国库需求,再增发国债,绝不会让大家的心意落空!”

百姓们听了这话,才渐渐散去,脸上却依旧满是期待。马周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热情的百姓,心中感慨不已——他转头对随行的属官说道:“想当初陛下提出发行国债时,臣还担心百姓不愿购买,如今看来,是臣多虑了。这都是陛下平日里勤政爱民,才让百姓如此信任朝廷啊。”

属官点头道:“是啊!前隋之时,百姓怕官府征敛如虎;如今我大辽,百姓却主动要求多买国债,这前后对比,真是天差地别。”

马周的马车刚离开,户部尚书房玄龄和尚书右仆射杜如慧便并肩走了出来。两人看着广场上依旧热闹的人群,脸上满是欣慰。房玄龄笑着说道:“杜公你看,才短短十天,两千万两国债就卖出去了九成,照这个势头,不出半个月就能售罄。这民间的财力,真是超出咱们的预料啊!”

杜如慧叹了口气:“这哪里是民间财力雄厚,分明是百姓信得过陛下,信得过朝廷。你没听见刚才百姓说的话吗?他们宁愿多买国债,也不愿朝廷增税。这份心意,咱们可得好好珍藏,绝不能辜负。”

房玄龄点头:“是啊!陛下常说,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如今看来,此言不虚。有这样的百姓支持,咱们大辽何愁不能强盛?”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几个百姓围着一个前隋旧吏,正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只听一个老妇人说道:“想当年隋炀帝没钱了,就派人到家里抢粮抢钱,多少人家破人亡?现在的陛下多好啊,国家缺钱了,宁愿跟咱们借钱,还给利息,这样的好皇帝,真是千古难寻!”

另一个中年汉子接过话茬:“可不是嘛!以前王世充在洛阳,李唐在关中,哪个不是横征暴敛?就说李唐吧,为了打仗,连百姓的口粮都要征走,多少人饿死在路上?现在咱们大辽,不仅免了农业税,还发农具补贴,修铁路方便咱们出行,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话传到了幽居在洛阳城外的李渊、李世民父子耳中,更是让他们坐立难安。

此时的李渊,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手里拿着一份报纸,上面刊登着国债热销的消息。旁边的李世民端着茶杯,脸色却难看到了极点——刚才他出门买茶,路上被几个百姓认了出来,不仅被骂“暴君”,还被指着鼻子对比耶律现:“你看看人家陛下,国家缺钱了跟百姓借钱;再看看你,当年为了争皇位,杀兄弑弟,当了皇帝还横征暴敛,真是连提鞋都不配!”

李世民强压着怒火回到家,却听到李渊叹了口气:“世民啊,你看看现在的大辽,再看看咱们以前的所作所为,真是高下立判啊。耶律现这一招发行国债,既筹到了钱,又得了民心,比咱们当年强多了。”

李世民握着茶杯的手微微发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知道百姓说得对——当年他为了平定天下,确实加重过赋税;为了巩固皇位,也确实做过狠辣之事。可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被百姓如此嫌弃,更没想过,会被耶律现衬托得如此不堪。

“爹,咱们现在只是幽居的废王,百姓怎么说,随他们去吧。”李世民低声说道,语气中满是无奈。

李渊摇了摇头:“话不能这么说。百姓心里有杆秤,谁好谁坏,他们看得清清楚楚。耶律现能让百姓主动借钱给朝廷,能让吐蕃、吐谷浑的百姓感恩戴德,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啊。咱们以前,还是太注重权谋,忽略了百姓的根本啊。”

李世民沉默了。他看着院子里飘落的花瓣,心中满是复杂——他曾以为自己是一代明君,能开创盛世;可现在才明白,在真正的民心面前,权谋与武力都显得如此苍白。耶律现用发行国债这一件事,就彻底赢得了百姓的信任,而这份信任,正是他当年苦苦追求却始终未能得到的。

与此同时,洛阳皇宫的御书房内,耶律现正看着户部送来的国债销售报表,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马周、房玄龄、杜如慧等人站在一旁,汇报着国债发行的情况。

“陛下,截至今日午时,两千万两国债已售出一千八百万两,剩余两百万两预计三日内可售罄。”房玄龄躬身说道,“百姓购买热情极高,不少地方都请求朝廷增发国债。”

耶律现点头:“好!既然百姓有需求,后续可再增发一千万两,期限以五年期为主,满足中小商户和普通百姓的需求。另外,要尽快将筹集到的资金拨付到各地,确保铁路修建、农具补贴和拓荒工程顺利推进,绝不能让百姓的钱白花。”

“臣遵旨!”房玄龄等人齐声应道。

耶律现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热闹的洛阳城,心中感慨不已。他知道,国债的热销,不仅仅是因为利息和信誉,更是因为百姓们看到了大辽的希望,看到了自己的好日子。只要能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始终为百姓谋福利,大辽的根基就会越来越稳固,未来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民心所向,便是国运所系。”耶律现喃喃自语,“只要守住这份民心,大辽定能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窗外的阳光正好,洒在皇宫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远处的铁路上,一列蒸汽火车正缓缓驶过,汽笛声在天地间回荡,仿佛在为大辽的繁荣与稳定,奏响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