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茶韵青云: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答卷 > 第62章 储能样品初研成 春茶采收启新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2章 储能样品初研成 春茶采收启新篇

周一清晨的新能源产业园实验室,空气中还残留着设备调试后的淡淡金属味。张启山教授戴着乳白色丁腈手套,小心翼翼地将一份淡灰色粉末状的储能电池正极材料样品,放入x射线衍射仪的检测腔体内。林静云站在仪器旁,目光紧盯着旁边的电脑屏幕——黑色背景上,代表晶体结构的亮白色曲线正缓缓生成,每一个峰值的位置,都牵动着她的神经。

“你看这个主峰的强度和宽度。”张教授指着屏幕上最明显的一条曲线,语气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晶体排列规整度远超预期,能量密度能稳定在180wh\/kg,完全能满足茶园灌溉系统的供电需求。”他顿了顿,拿起笔在检测记录册上快速标注,“再做两次配方微调,把导电剂的比例优化一下,下周就能制作出完整的储能电池样品,下个月就能送到溪云谷茶园做实地测试。”

林静云凑近屏幕,指尖轻轻点在曲线的平缓区域:“测试的时候,一定要重点记录两个数据——一是不同温度下的电池续航能力,毕竟青云的夏天温差大;二是与灌溉设备的适配稳定性,比如频繁启停会不会影响电池寿命。”她接过张教授递来的检测记录册,在空白处补充下这两项要求,字迹清晰有力,“这些数据不仅关系到茶园能不能用,还会影响后续技术推广,半点马虎不得。”

离开实验室时,产业园负责人老周拿着一份蓝色封面的就业统计表迎了上来。“林书记,这是上个月的就业数据汇总。”他翻开表格,指着其中一栏,“又招了32名本地员工,其中18人是实训基地第一期结业的学员,现在产业园总就业人数已经突破280人了。”林静云仔细翻看,看到不少学员的岗位标注着“设备运维岗”“质检岗”,这些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继续跟省理工大学的实训基地对接,把课程再细化些,比如增加电池材料检测、生产线故障排查这些实操内容。”她合上表格递还给老周,“争取让更多学员能从普工转向技术岗,既稳定就业,也能为产业园储备人才。”

上午十点,林静云驱车前往溪云谷。车子刚驶入茶园区域,窗外的景色就变得鲜活起来——成片的茶树顺着山坡铺展开,嫩绿的芽头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几位茶农已经背着竹篓开始零星采摘,指尖在茶树间翻飞,动作娴熟利落。陈晓雨穿着一身浅蓝色采茶服,正带着几位年轻茶农修剪茶树边缘的杂枝,看到林静云的车,立刻放下剪刀迎了上来。

“林书记,您来得正好!”陈晓雨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测产记录表,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我们上周对10亩试验茶园做了测产,用新配方有机肥的茶树,芽头密度比往年多了近两成,单株芽头数量平均增加3.2个,预计今年春茶总产量能增加15%以上!”她拉着林静云走进茶园,弯腰拨开茶树顶端的枝条,“您看这芽头,又饱满又厚实,用手捏着都能感觉到韧劲,比往年的品质好太多了。”

林静云蹲下身,指尖轻轻触碰一片刚抽出的新芽,嫩芽表面的绒毛清晰可见。茶农王老伯背着半满的竹篓凑过来,从里面捧出一小捧鲜嫩的芽头:“林书记,您尝尝这芽头的鲜度!用了新肥料后,茶香比往年浓多了,上周我送了半斤给城里的收购商,他尝了之后说,今年愿意比去年多给五块钱一斤收咱们的白茶!”林静云接过芽头,放在鼻尖轻嗅,一股清甜的兰花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比往年同期的茶叶更显醇厚,她忍不住点头:“确实好,今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在茶园旁的临时休息棚里,几张木桌拼成了简易会议桌,茶农们围坐在一起,手里都拿着自家茶园的面积和往年产量记录。“今年咱们打算分三批采收。”陈晓雨站在桌前,手里拿着一张手绘的采收规划图,“第一批从本周开始,专门采单芽,用来做高端白茶,主要供应当地高端酒店和线上高端客户;第二批在两周后,采一芽一叶,做散装绿茶,供应本地超市和茶叶店;第三批在一个月后,采一芽二叶,做红茶和茶饼,主打性价比,走批量销售。”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我们还请了省里的高级茶艺师,下周会在传习所做制茶培训,从萎凋、杀青到揉捻、烘干,每一步都教大家实操,让咱们的茶叶不仅产量高,品质也能再上一个台阶。”

林静云看着规划图,提出补充建议:“市里会协调两辆冷链车,每天上午、下午各来一趟,采收后的茶叶能第一时间运到加工厂冷藏,保证新鲜度——鲜叶的新鲜度直接影响茶叶口感,这点不能马虎。另外,茶旅项目的观光采摘路线也同步开放,游客交50块钱就能体验一小时采茶,采的茶叶还能自己带走,或者让师傅现场炒制,这样既能增加游客互动感,也能帮茶农多卖些茶叶。”

下午两点,林静云又去了造纸厂。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几条生产线同时运转,工人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正忙着将刚下线的茶叶包装盒进行分拣、打包。李茂才手里拿着一个刚封装好的烫金礼盒,快步迎了上来:“林书记,您看这个礼盒,是专门为第一批高端白茶设计的。”他打开礼盒,里面铺着浅灰色的丝绒内衬,衬着一小罐精致的茶叶罐,“用的是加厚芦苇浆材料,防水性比之前更好,外面还印上了溪云谷的茶园风景,找专业设计师做的插画,比普通包装更显档次。现在每天能产8000套包装,按春茶的预计产量,完全能满足包装需求,还能预留一部分库存应对突发订单。”

林静云接过礼盒,反复检查接缝处和盒盖的闭合度——经过之前的整改,接缝处的胶水涂抹均匀,用力挤压也没有出现裂缝,盒盖闭合后严丝合缝,没有任何渗漏痕迹。“后续可以根据不同茶叶品类,设计差异化包装。”她指着礼盒上的插画,“比如针对红茶,可以用红色系为主色调,搭配枫叶元素;针对绿茶,用绿色系搭配竹元素,这样既能区分品类,也能形成咱们溪云谷的特色包装风格,增加产品辨识度。”李茂才连忙拿出笔记本记下,不停点头:“您这个想法好,我回头就联系设计团队,尽快出方案。”

离开造纸厂时,天色已经有些暗了,夕阳的余晖将厂区的环保处理设施染成了暖黄色。林静云刚上车,手机就响了,是高瀚打来的。“林书记,好消息!省发改委的2000万专项扶持资金已经到账了,财政局刚才给我发了到账通知,需要咱们尽快制定资金使用方案,报上去备案。”高瀚的声音里带着兴奋。

“明天上午九点,在市政府三楼会议室开专项会议,把财政、农业、产业园的负责人都叫上,一起把资金分配方案定下来。”林静云握着方向盘,语气坚定,“资金要优先保障两块——一是实验室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储能电池后续的优化和测试费用;二是茶园的灌溉设备改造,把传统灌溉系统换成智能节水型的,再配套安装储能电池供电,既节省电费,又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剩下的资金,用来支持中小企业转型,特别是那些想做绿色农产品加工的企业,要给足补贴和政策支持,帮他们尽快落地。”

回到市区,林静云把车停在市政府停车场,掏出手机给周烈发了条消息,还附上了几张茶园芽头和环保礼盒的照片,配文:“春茶要采收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没过几分钟,周烈的回复就跳了出来:“为你开心!等储能电池样品送到茶园测试时,我争取调休回青云,跟你一起去看看咱们的技术成果怎么帮茶农省成本、提收入。”看着屏幕上的文字,林静云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心里暖暖的。

晚上,林静云在办公室整理春茶采收方案和资金使用规划。窗外的市政府大楼渐渐安静下来,走廊里的灯光逐一熄灭,只有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在夜色中格外醒目。她看着电脑屏幕上茶园的航拍图和资金分配表,眼前仿佛浮现出春茶采收时茶农们忙碌的身影,浮现出储能电池为茶园供电时的场景,浮现出中小企业转型后生机盎然的模样。这个春天,青云市不仅会迎来丰收的春茶,更会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更稳健的一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