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茶韵青云: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答卷 > 第64章 储能测试初显效 春茶产销双丰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4章 储能测试初显效 春茶产销双丰收

周三清晨的溪云谷茶园,薄雾尚未完全散去,茶树叶片上的露水在晨光中泛着莹润光泽。张启山教授带着两名技术人员,早已在灌溉设备旁忙碌——储能电池样品被稳稳固定在设备旁的金属支架上,连接线已接入控制系统,技术人员正对着平板电脑调试参数,屏幕上“电压220V”“电流1.5A”的数字稳定跳动。

林静云赶到时,张教授正俯身检查接线处的绝缘保护。“林书记,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完了,就等启动测试。”他直起身,指着控制面板上的按钮,“我们先测试基础适配性,后续再逐步加入极端环境模拟。”说话间,茶农王老伯也扛着锄头赶来,好奇地围着电池样品打转:“这小盒子真能带动灌溉机?比拉电线方便多了。”

“您看着就知道了!”张教授笑着点头,对技术人员示意。随着按钮按下,灌溉系统的喷头缓缓从地面升起,细密的水流呈扇形洒向茶园,水珠落在茶树叶片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设备运行时几乎没有噪音,仪表盘上的电流曲线平稳无波动,屏幕右下角的“续航预估”显示为12小时。

“适配性完全没问题!”张教授指着数据曲线,语气笃定,“我们按计划每四小时记录一次数据,重点关注午后高温时段——青云中午地表温度能到35c以上,这对电池性能是个考验。”林静云蹲下身,查看水流覆盖范围,每株茶树的根部都能被精准浇灌,没有出现漏浇区域,也没有积水情况。“这样不仅省水,还能减少电费支出。”她转头对王老伯说,“按这个续航能力,一块电池能供一亩茶园灌溉一整天,比接电网的成本低三成还多。”王老伯听得眼睛发亮,连连点头:“要是真能批量用,我们种茶的成本可就降大了!”

上午十点,林静云驱车前往位于溪云谷山脚下的茶叶加工厂。刚到厂区门口,浓郁的茶香就扑面而来——车间里,第一批春茶的杀青工作已进入尾声,几位工人正将杀青后的茶叶摊放在竹筛上散热,嫩绿的茶叶在竹筛上舒展,散发着清新的兰花香。

厂长赵卫国拿着一份检测报告,快步迎上来,脸上满是笑意:“林书记,您看!用新配方有机肥种的茶叶,检测数据比去年好太多了!茶多酚含量达到18.2%,比去年高9个百分点;氨基酸含量3.5%,也高了5个百分点,完全达到特级白茶的标准!”他指着报告上的“感官评分”一栏,“省里的评茶师给了92分,说这是近几年溪云谷最好的春茶。”

林静云接过报告,指尖划过那些亮眼的数据,心里满是欣慰。“刚才有位来自上海的收购商,通过线上看了样品和检测报告,直接出价每斤380块,想把第一批200斤白茶全包了!”赵厂长补充道,“比去年的收购价高了80块一斤,我还没敢立刻答应,想等您来商量商量。”

“先别急着答应。”林静云思考片刻,说道,“我们可以留50斤作为茶旅项目的体验装,让游客现场品尝后直接购买,剩下的150斤再卖给收购商。另外,一定要做好每一批茶叶的品质把控,从鲜叶筛选到杀青、揉捻,每个环节都要有专人负责,抽样检测不能少,不能因为收购价高就放松要求。”她顿了顿,又叮嘱道,“造纸厂的环保礼盒今天就能送到,包装时要注意卫生,别让茶叶沾了杂质,提升产品的整体档次。”

下午两点,林静云前往溪云谷的茶旅接待中心。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阵阵欢声笑语——陈晓雨正带着十几位游客在茶园里体验采茶,其中几位穿着汉服的姑娘,提着精致的竹篓,指尖在茶树间轻轻翻飞,鲜叶很快就装满了小半篓。“小心别掐到芽头的根部,要留一点叶柄,这样茶叶才新鲜。”陈晓雨耐心地指导着,不时帮游客纠正采摘姿势。

看到林静云,陈晓雨立刻迎上来,手里拿着一份统计报表:“林书记,截至今天,这个月的观光采摘已经接待游客1200人次,直接带动茶叶直销1500斤,销售额突破45万元!村里的8家民宿,入住率也达到了90%,周末更是天天满房。”她指着报表上的“合作意向”一栏,“还有三家旅行社主动联系我们,想把溪云谷纳入‘乡村生态游’线路,下个月就能开始合作。”

林静云跟着陈晓雨走进民宿区,只见村民们正忙着打扫房间、准备特色茶点。一家民宿的老板娘李婶,正将刚做好的茶香饼装进盘子,金黄的茶饼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现在不仅能靠种茶赚钱,还能靠游客增收,上个月光民宿和茶点就赚了8000多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李婶笑着说,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要继续保持服务质量。”林静云叮嘱道,“房间要每天打扫消毒,床单被罩一客一换;茶点要用新鲜的茶叶和本地食材制作,不能偷工减料。让游客来了不仅能欣赏美景、品尝好茶,还能住得舒心、吃得放心,这样才能把溪云谷的口碑做起来,吸引更多回头客。”李婶连连点头:“您放心,我们都记着呢,肯定不会砸了溪云谷的招牌!”

傍晚六点,夕阳将茶园染成温暖的金色。林静云回到储能测试点,张教授正拿着平板电脑整理数据,两名技术人员在一旁记录。“林书记,这是8小时的初步测试报告。”张教授递过报告,指着“电量消耗”一栏,“经过8小时连续运行,电池剩余电量还有42%,完全能满足一天的灌溉需求。中午高温时段,电压波动最大也没超过5%,远低于10%的允许误差范围,性能比预期还好。”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明天我们会模拟阴雨天气,测试电池在潮湿环境下的绝缘性能和供电稳定性。要是没问题,下周就能制定批量生产和推广的方案,先在溪云谷的200亩茶园试点,后续再逐步推广到其他乡镇的果园、农田。”林静云接过报告,仔细翻看每一项数据,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储能技术的成功落地,不仅能帮农民降低生产成本,还能为青云市的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刚收起报告,手机就响了,是周烈打来的。“静云,我已经到青云市了,刚把行李放酒店。”周烈的声音里满是期待,“明天一早我就去茶园找你,顺便尝尝今年的新茶,看看你们的储能设备到底有多厉害。”

“好啊!”林静云笑着回应,“明天我带你去体验采茶,再让你尝尝刚炒好的白茶,保证你不虚此行。储能测试明天还有阴雨环境模拟,正好让你看看我们的技术成果。”

挂了电话,林静云站在茶园旁的山坡上,看着夕阳渐渐落下,远处的村落里升起袅袅炊烟,茶园里的灌溉设备仍在平稳运行,水流滋润着茶树,也滋润着这片土地的希望。储能测试顺利推进、春茶品质大幅提升、茶旅项目火爆增收……青云市的绿色发展之路,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延伸,每一个成果都凝聚着大家的努力,也预示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坐在返程的车里,林静云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路灯,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她知道,虽然未来还会遇到新的挑战,但只要坚持绿色发展的初心,携手并肩,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青云市一定会迎来更加繁荣、更加生态的明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