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果然,接下来的几天,四九城的气氛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悄然转变。

广播里的哀乐和批判文章渐渐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语气更为平和、强调“团结一致向前看”、“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的社论和报道。

街上的大字报虽然还在,但更新速度明显慢了下来,一些过于激进刺眼的内容,在一夜之间悄然消失。

人们脸上的表情不再是单一的悲痛或麻木,开始多了些小心翼翼的张望,以及压抑不住的、窃窃私语的交流。

轧钢厂内,变化更为明显。

那些平日里上蹿下跳、以整人斗人为业的“积极分子”们,如同被霜打过的茄子,瞬间蔫了下去,走路都贴着墙根,眼神躲闪,再不见往日的嚣张气焰。

而以杨厂长为首的一批老干部,腰杆似乎挺直了些,虽然依旧谨慎,但眉宇间那份沉重的郁气,正在慢慢消散。

李怀德再次展现了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和生存能力。

他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旗帜鲜明地拥护上级决定,在厂党委会上慷慨陈词,痛斥那四个人的倒行逆施,大力宣扬要将工作重心彻底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

他亲自抓总,要求各部门立刻行动起来,清除厂区内所有不合时宜的标语、大字报,整顿劳动纪律,恢复正常的考勤和生产秩序。

而在这“百废待兴”的关键当口,后勤保障工作的稳定与高效,就成了决定轧钢厂这艘巨轮能否顺利转向、重新起航的压舱石。

李怀德深知其中利害,也更清楚如今厂里谁能担起这副重担。

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将恢复生产秩序的后勤重担,全权交给了何雨柱。

“雨柱啊!”

李怀德亲自将何雨柱叫到办公室,关上门,脸上是前所未有的郑重与……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讨好。

“现在是关键时期!厂里几千号人等着吃饭,机器等着原料开动,恢复生产的第一枪,能不能打响,就看你们后勤处了!你需要什么支持,尽管提!人员、权限,我全力给你协调!”

何雨柱看着眼前这位精于算计的上司,心中明镜似的。

李怀德这是要借他的能力稳住局面,同时也是在向即将到来的新时代表忠心、递投名状。

他自然不会点破,只是沉稳地点点头:“李厂长放心,后勤处保证完成任务,绝不影响厂里恢复生产的大局。”

他没有提任何条件,也没有趁机揽权,这份识大体、顾大局的态度,让李怀德更加满意,同时也暗自松了口气。

走出厂长办公室,何雨柱立刻召集后勤处所有人员开会。

会议室里,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以往那种死气沉沉、人人自危的感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隐含期待的躁动。

大家都听说了外面的风声,也感受到了厂里的变化,目光都聚焦在何雨柱身上。

何雨柱没有多余的开场白,言简意赅,直指核心:

“上级已经有了明确指示,动荡结束了!我们轧钢厂的工作重心,从今天起,必须全部转移到生产上来!后勤处,是生产的先行官,我们这里掉链子,车间就得停工,全厂的努力就会白费!”

他目光扫过全场,锐利而沉静,“过去的事情,既往不咎。但从现在开始,我要看到每个人都在其位,谋其政!老张,你立刻带人全面盘点所有仓库库存,尤其是关键的生产原料、劳保用品,我要一份最精确的清单,下午下班前放到我桌上!”

被点名的老张一个激灵,立刻挺直腰板:“是!何科长!”

“老王,你负责协调运输队,检查所有车辆状况,确保随时可以出动。恢复生产后,原料进场、成品出库的任务会非常繁重!”

“明白!”

“赵大姐,食堂这边,立刻着手调整菜单,减少那些华而不实的‘政治菜’,增加实在的、能顶饿、有营养的伙食!工人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干活!”

“好的,何科长!”

“小陈”

何雨柱看向那个一直跟着他、如今已能独当一面的年轻干事,“你带几个人,配合厂办,今天之内,把厂区里所有残留的大字报、不合时宜的标语,全部清理干净!看着碍眼,也影响心情!”

“是!”

一道道指令清晰明确,如同投入静水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后勤处这台沉寂了许久的机器,在何雨柱的掌控下,开始高效地运转起来。

没有人质疑,没有人懈怠,一种久违了的、被需要、有价值的感觉,重新回到了这些普通干部职工的心中。

何雨柱自己更是身先士卒。

他几乎泡在了厂里,巡查仓库,核对账目,协调车辆,甚至亲自跑到合作的副食品基地,去沟通后续的物资供应。

他凭借多年来在后勤系统积累的威望和灵泉水支撑的充沛精力,将千头万绪的工作梳理得井井有条。

拆除大字报的行动,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

当小陈带着人,架着梯子,将那些覆盖在厂门口、车间外墙上的、已经发黄破损的纸张一张张撕下时,围观的工人们没有人说话,但眼神里都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有解脱,有感慨,更有一种无形的枷锁被打破的轻松感。

随着最后一张大字报在寒风中飘落,被扫入垃圾堆,仿佛连带着将那十年沉重的梦魇,也一并清扫了出去。

恢复生产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原料短缺和设备老化。

多年的动荡,使得正常的采购和维护体系几乎瘫痪。

何雨柱早有预料,他动用了之前通过侯三、王广福等渠道积累下的人脉和资源,四处寻找可靠的原料来源。

同时,他大力支持以张建军为首的技术人员,对老旧设备进行抢修和改造,后勤处优先保障他们所需的零件和物资。

在这个过程中,何雨柱那份记录了黑市物资流通的分析手册,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他通过对上面数据的交叉比对和分析,精准判断出哪些地区的何种物资相对宽松,哪些渠道可能打通,为轧钢厂以较低成本、较快速度获取急需的生产资料,提供了关键的方向。

食堂的变化也让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