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多尔衮重生之铁血宫阙录 > 第184章 整旗铸兵强弓马 缺饷崩军失辽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4章 整旗铸兵强弓马 缺饷崩军失辽东

摄政王府的演武场边,多铎正提着马鞭来回走,身后跟着满洲八旗的几个佐领,孔有德、尚可喜站在一旁,手里攥着军册,等着多尔衮过来。不多时,多尔衮的轿子到了,刚林、佟图赖、林则徐也跟在后面,林则徐手里还拿着屯田粮的账本。

“十四哥,你可算来了!”多铎一见多尔衮就迎上去,语气里带着急劲儿,“这骑兵都练半个月了,每天就是跑圈、劈砍,啥时候能真刀真枪练?再这么练下去,弟兄们都没劲儿了!”

多尔衮没接他的话,先转向林则徐:“屯田的粮够不够军用?别到时候兵练好了,没粮吃。”

林则徐连忙递上账本:“摄政王放心,头茬屯粮收了三成,够八旗兵士三个月的口粮,后续的还在收,肯定能供上。就是军器那边,佟图赖大人说红夷炮的工匠不够,怕是要耽误些日子。”

佟图赖上前一步,躬身道:“回摄政王,红夷炮得百门才够攻坚,现在工匠只凑了五十人,一天顶多造一门,要造完得三个月。属下想从山东调些工匠来,可那边是明朝地界,怕不好办。”

“不好办也得办。”多尔衮语气斩钉截铁,“让柏葰派细作去山东,找那些会造炮的工匠,许他们良田五亩、银十两,要是愿意来,再给他们家人安排住处——只要能把炮造出来,什么条件都好说。”

佟图赖应道:“属下遵令!这就去安排细作动身。”

这时孔有德才插上话,声音带着几分谨慎:“摄政王,属下的‘天佑军’、尚可喜的‘天助军’,编入汉军八旗后,兵士们都想跟着好好干,就是火器得再添些,现在手里的鸟铳都旧了,打不了远仗。”

“火器的事,等红夷炮造好,先给你们两军各配二十门,鸟铳让潘世恩从官仓里调新的,保证你们够用。”多尔衮转向多铎,“十五弟,你管满洲八旗骑兵,别光想着真刀真枪,阵法更重要!我要的是能冲锋、能防守的骑兵,不是只会砍人的莽夫,明白吗?”

多铎撇了撇嘴,却没反驳:“知道了十四哥,我这就让佐领们练阵法,保证不让你失望!”

“还有你,十二哥。”多尔衮看向刚赶过来的阿济格,“锦州的防务就交给你,带三千镶白旗精锐去,把山海关到锦州的要道都盯紧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有任何动静,立刻来报——别让他看出咱们的意图,就说是‘例行巡防’。”

阿济格攥着刀柄,大声道:“十四弟放心!我保证把锦州守得跟铁桶似的,吴三桂要是敢来,我先砍了他的头!”

“别冲动。”多尔衮瞪了他一眼,“现在还不是跟明朝撕破脸的时候,盯紧就行,别主动挑事。”

安排完大清这边的军务,多尔衮刚回理政处,柏葰就拿着一封急信跑进来,脸色发白:“摄政王,明朝山海关那边出事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欠饷八个月,兵士们哗变了,吴三桂杀了三个带头闹事的,可还是压不住,现在兵士们都围在营门口要饷,他飞书给崇祯求饷,结果崇祯连回信都没有!”

多尔衮接过信,快速扫了一遍,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崇祯这是自身难保了,连最精锐的关宁铁骑都不管,明朝不亡才怪。柏葰,洪承畴那边有动静没?我让他劝降吴三桂,他办得怎么样了?”

柏葰道:“洪承畴已经写了信,托人送给吴三桂了,还说吴三桂看了信后没表态,只是把送信的人扣了三天才放回来。祖泽润大人也派人去接洽了,说吴三桂现在心情很糟,对朝廷满是不满,说不定有归顺的可能。”

“归顺?没那么容易。”多尔衮摇头,“吴三桂是明朝的总兵,手里有兵权,不会轻易低头。让祖泽润再等等,别逼太紧,等他走投无路了,自然会来找咱们。”

正说着,祖泽润就来了,手里拿着一张纸条:“摄政王,属下刚收到吴三桂副将杨坤的消息,说吴三桂现在愁得睡不着觉,兵士们天天要饷,他没办法,只能把自己的家产拿出来给兵士们分了,可也顶不了多久。杨坤还说,要是朝廷再不给饷,关宁铁骑怕是要散了。”

“散了才好。”多尔衮手指敲着桌案,“要是关宁铁骑散了,山海关就成了空城,咱们要入关就容易多了。祖泽润,你再给杨坤带个话,说要是吴三桂愿意归顺,咱们不仅给饷,还封他为‘平西王’,让他继续管关宁铁骑,他的家人也保证安全。”

祖泽润躬身道:“属下明白!这就去给杨坤送信,让他劝劝吴三桂。”

祖泽润走后,刚林道:“摄政王,要是吴三桂真归顺了,咱们是不是就能趁机拿下山海关,入主中原了?”

“急什么?”多尔衮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李自成还在河南,张献忠在武昌,他们还没跟明朝拼到最后。咱们得等他们两败俱伤,再出手——现在拿下山海关,明朝的烂摊子就得咱们收拾,不划算。”

这时,潘世恩匆匆进来,手里拿着军器账册:“摄政王,孔有德、尚可喜要的鸟铳,官仓里只剩两百把新的,旧的得修一修才能用。属下想让铁匠铺加班修,可铁匠们说最近铁矿不够,得从蒙古那边买。”

“蒙古那边好办。”多尔衮道,“让穆彰阿去跟蒙古科尔沁部的首领说,用粮食换铁矿,咱们的屯粮够多,换个几千斤铁矿不成问题。一定要让铁匠们尽快把旧鸟铳修好,别耽误了两军的训练。”

潘世恩应道:“属下遵令!这就去安排穆彰阿动身。”

与此同时,山海关的关宁铁骑营里,一片混乱。兵士们围在营门口,高声喊着“要饷粮!要活命!”,吴三桂站在营墙上,脸色铁青,手里的剑握得咯咯响。

副将杨坤站在他身边,声音带着哀求:“将军,别再硬压了!弟兄们八个月没饷了,家里人都快饿死了,再不给饷,真要反了!您再给崇祯写封信,求他发发慈悲,哪怕先给一半饷也行啊!”

“写?我都写了三封信了!”吴三桂猛地把剑插在地上,声音里满是愤怒和无力,“崇祯连回信都没有,你以为他还会管咱们?朝廷现在自身难保,李自成快打到北京了,张献忠在武昌称王,谁还顾得上咱们这些守边关的?”

“那怎么办?”杨坤急得直跺脚,“总不能看着弟兄们散了吧?关宁铁骑要是散了,山海关就完了,明朝也完了!”

吴三桂沉默了许久,才低声道:“洪承畴给我写了信,说多尔衮愿意给饷,还封我为平西王,让我归顺大清……”

“将军,您可不能归顺大清啊!”杨坤急道,“您是明朝的总兵,归顺大清就是叛国,会被人骂一辈子的!”

“叛国?”吴三桂苦笑一声,“朝廷都不管咱们的死活了,我还管什么叛国不叛国?只要能让弟兄们有饭吃,能保住山海关,就算被骂,我也认了!”

杨坤看着他,眼神从震惊变成担忧:“可……可大清是咱们的仇人啊,当年他们杀了多少明朝人,您忘了?”

“我没忘。”吴三桂语气沉下来,“可现在不是记仇的时候,是活命的时候。你先去稳住弟兄们,就说我再想办法,三天内一定给他们答复。”

杨坤叹了口气,只能转身下去安抚兵士。吴三桂望着远处的山海关城楼,心里满是矛盾——归顺大清,会被骂叛国;不归顺,弟兄们散了,山海关丢了,他还是死罪。

当天晚上,杨坤偷偷给祖泽润送了信,说吴三桂愿意再考虑归顺的事,只是怕兵士们不同意,得再想想办法。祖泽润收到信后,立刻派人快马送回盛京。

摄政王府里,多尔衮看着信,对刚林道:“吴三桂开始动摇了,这是好事。让祖泽润再给杨坤带话,说要是兵士们不同意,咱们可以给每个兵士发银五两、粮十石,只要他们愿意跟着吴三桂归顺,待遇只会比明朝好,不会差。”

刚林应道:“属下遵令!这就去安排人送信。”

夜色渐深,多尔衮站在窗前,望着盛京的夜空,心里清楚——拿下吴三桂只是时间问题,等吴三桂归顺了,山海关就成了大清的囊中之物,入主中原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第二天一早,多铎来报,满洲八旗骑兵的阵法练得差不多了,请求多尔衮去检阅。多尔衮跟着多铎去了演武场,见骑兵们列着整齐的阵型,冲锋、防守都有条不紊,满意地点点头:“不错,再练半个月,就能派上用场了。十五弟,你做得好。”

多铎咧嘴一笑:“还是十四哥教得好,不然我哪会练阵法啊!对了,阿济格那边派人来报,说锦州的防务都安排好了,还抓了几个明朝的细作,从他们嘴里问出,吴三桂最近跟洪承畴走得很近,好像有归顺的意思。”

“知道了。”多尔衮道,“让阿济格别惊动吴三桂,继续盯紧就行。等吴三桂真归顺了,咱们再动手不迟。”

正说着,柏葰又送来急信:“摄政王,李自成攻破潼关了,孙传庭战死,明军西线主力全没了!崇祯在宫里哭了一天,还下了罪己诏,可根本没人买账,江南的官员都开始遣家眷南逃了!”

多尔衮接过信,看完对众人道:“明朝的气数尽了。咱们得加快准备,红夷炮、鸟铳、粮草都得尽快备齐,等李自成攻北京,咱们就出兵山海关,一举拿下中原!”

多铎兴奋地攥紧拳头:“太好了十四哥!终于能打中原了,我早就等着这一天了!”

“别高兴太早。”多尔衮提醒他,“李自成的兵马不少,咱们得小心应对,不能轻敌。”

多铎应道:“知道了十四哥,我会好好练兵,保证不拖后腿!”

多尔衮看着演武场上训练的兵士,心里满是笃定——属于大清的时代,很快就要来了。他转身对刚林道:“让祖泽润再催催吴三桂,告诉他,李自成快攻北京了,要是再犹豫,他就没机会了。”

刚林躬身道:“属下遵令!这就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