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宋骑天下 > 第191章 蒙学风波 教化入乡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1章 蒙学风波 教化入乡间

政和七年五月末,《均田令》的推行,如同春雷惊蛰,让燕云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土地得以重新分配,百姓有了安身立命之本,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然而,另一项被赵佶视为“百年大计”的新政——普及蒙学堂,却在广袤的乡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在蔚州某县刚刚建成的蒙学堂里,年轻的先生看着稀稀拉拉只有七八个学童的教室,不由得叹了口气。学堂是崭新的,教材是朝廷新编的《新编数算启蒙》、《格物浅说》,笔墨纸砚也由官府补贴,学费全免。可愿意送孩子来的百姓,依旧寥寥。

“王老哥,你家二娃都七岁了,正是开蒙的年纪,咋不送来学堂?”先生在路上遇到一个相熟的农户,忍不住问道。

那农户王老哥扛着锄头,面露难色:“李先生,不是俺不想让娃识字。可……可这地里活计多,娃在家能帮忙看鸡喂鸭,拾柴火。去学堂坐一天,家里就少个帮手。再说,认那些字,学那些数算,将来能当饭吃吗?不如早点学着种地实在。”

类似的情形,在燕云各州县并不鲜见。百姓们困于眼前生计,对教育的长远益处缺乏认知,加之此地脱离中原文化核心圈已久,对朝廷推行的、带有“实务”特色的新学内容,也存在本能的疏离和疑虑。

此时的赵佶在文德殿听取了国子监祭酒陆承渊和刚从燕云巡察回来的监察御史陈东的汇报。

陈东言辞恳切:“陛下,燕云百姓,非是抗拒王化,实乃生计所迫,眼界未开。许多乡民认为,孩童读书耗费光阴,不如助力家计。且对新教材中之格物、数算,视为奇技,不甚重视。”

陆承渊补充道:“各地蒙学师资亦显不足。虽已紧急培训了一批,但多为本地略通文墨者,其对朝廷新政、新学理解不深,难以有效引导乡民。”

赵佶沉吟片刻,其实这一段时间太也一直再想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已经初有眉目,他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忽的目光一亮:“民智未开,便去开启。师资本弱,便去加强。光靠一纸诏令,难以深入人心。”他看向陆承渊,“陆卿,国子监太学之中,可有那些出身寒微、知晓民间疾苦,又对新学实务抱有热忱的年轻学子?”

陆承渊略一思索,回道:“回陛下,确有此类学子。他们勤勉好学,不乏报国之志,且对格物、算学等科兴趣浓厚。”

“好!”赵佶断然道,“传朕旨意,从太学实务科中,遴选一百名品学兼优、有志于教化者,授予教化使临时职衔,分赴燕云各州县,协助地方推行蒙学。他们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要与当地官员、胥吏一同,深入乡里,挨家挨户,向百姓阐明读书之利,破除愚昧之见!”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告诉他们,此行非是游学,而是实务考成之一环!其成效,将直接关乎其未来仕途。要让乡民们明白,读书并非无用,识字可明理,数算可治家,格物可兴农工!将来朝廷选拔吏员,亦将优先考虑蒙学优异者!”

数日后,蔚州县衙内新到任的太学生教化使张瑜,一位面容尚带稚气却目光坚定的年轻人,与县令以及几位本地胥吏聚在一起,商讨如何推进蒙学。

县令看着手中名册,苦笑道:“张教化使,本县蒙学开办月余,入学孩童尚不足百一,难啊。”

张瑜却斗志昂扬:“县尊,学生以为,空等无用,当主动出击。请县尊派熟悉本地情形的差役与学生同行,我们一同下乡,挨家挨户去劝!”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蔚州的乡间小路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身着青色太学生服饰的张瑜,与几名衙役、本地向导一起,走入村落,敲开农户的家门。

在一户农家院里,张瑜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蹲下来,用树枝在地上画了几个简单的方框图形,问主人家的小孩:“小兄弟,你看,若你家有这么大一块地,要均分给三兄弟,怎么分最公平?”

那小孩茫然摇头。

张瑜便耐心地教他如何大致均分,并笑着说:“学了数算,以后分家产、量田地,都不会吃亏。”

那家主人原本只是客气地听着,听到这话,眼神微微一动。

在另一户人家,张瑜拿出《格物浅说》中关于杠杆、滑轮省力的插图,解释道:“大叔,您看,若在井口装上这种架子,打水是不是能省不少力气?这书里就教这个。让孩子认了字,将来就能看懂这些,想办法让干活更轻松。”

那农户看着图,将信将疑,但显然被省力气打动了。

张瑜等人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孩子读书,将来可能成为账房、匠人甚至官吏,改变命运;即便务农,懂得看天气、改良农具,也能让收成更好。朝廷将来选拔人才,会优先考虑读过书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县衙的承诺:对于确实困难的家庭,孩子入学后,可在农忙时节给予一定的徭役减免或实物补助。

与此同时,随行的胥吏则负责宣讲政策,甚至当场为一些犹豫的农户办理入学登记。

起初,乡民们多是观望、疑虑。但看到这些从京城来的天子门生如此放下身段,言辞恳切,加之官府确实给出了一些实惠的承诺,态度逐渐开始松动。

“要不……就让娃去试试?反正也不花钱。”

“听说邻村老赵家的娃,去了蒙学,回来都能帮家里记个小账了。”

“朝廷这次,好像是动真格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张瑜这样的太学生教化使与地方官员的共同努力下,燕云各州县的蒙学堂,入学率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攀升。朗朗的读书声,开始在这片古老而新生的土地上,越来越多地响起。

赵佶在汴京收到初步成效的奏报,微微颔首。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开启民智,移风易俗,远比攻下一座城池更为艰难,也更为深远。但这些深入乡间的太学生,如同一颗颗充满生机的种子,正在将新政的理念和帝国的期许,播撒进燕云的土壤之中。假以时日,必将生长出支撑起一个更强盛帝国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