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宋骑天下 > 第111章 故土异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涿州城内,与城墙外肃杀紧张的备战氛围截然不同,弥漫着的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压抑中带着恐慌与迷茫的气息。城门紧闭,街巷冷清,偶有行人也是步履匆匆,面色惶然。店铺大多关门歇业,唯有粮店门前排起了长龙,被持械的辽兵严厉地约束着秩序。

这座城池,脱离中原王朝统治已逾一百五十余年。整整五代人的时光,足以改变许多事情。生于斯长于斯的汉家百姓,他们的祖父、父亲乃至他们自己,头顶上飘扬的一直是契丹的旗帜,缴纳的是辽国的赋税,甚至不少人家中还有子弟在辽军为卒,或是与契丹、奚族等通婚。 “宋”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更像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传说,是故纸堆里的一个年号,而非血脉中必须效忠的母国。

赵佶那道给予一天期限的最后通牒,如同投入死水潭的巨石,在城内激起了层层涟漪,却并非全是期盼回归的喜悦。

一处紧闭的临街宅院内,几名老者聚在一起,低声议论。

“王老哥,听说了吗?城外是……是汴梁来的官家……” 一个干瘦的老者声音带着不确定。

被称为王老哥的老者叹了口气,脸上皱纹深刻:“是宋主无疑。可是……这兵凶战危,打起来,遭殃的还不是我们这些老百姓?我那孙儿,就在守城的汉军营里……”

“谁说不是呢!” 另一人接口,带着怨气,“这百多年都这么过来了,虽说契丹人征税重些,可好歹……好歹也没像现在这样,被围得铁桶一般,眼看就要血流成河啊!”

一种朴素的、但求安稳度日的心态,在部分百姓心中滋生,对引发战端的“宋军”,甚至隐隐生出一丝怨怼。

而在另一条巷子里,几个穿着辽国低级官服或是与辽国权贵有些关联的汉人,则是忧心忡忡。

“宋主若是破城,你我这般曾为辽廷做事的人,岂能有好下场?”

“听说宋军律法森严,对降兵尚且如此,何况我等……”

恐惧,源于对自身前途命运的未知,以及对新朝可能清算的担忧。

当然,也有暗地里激动不已、期盼王师的人。一些藏有故宋典籍、偷偷教导子孙汉家礼仪的读书人,以及一些备受契丹贵族欺凌、盘剥的底层百姓,在黑暗中悄悄抹泪,祈祷着宋军能够成功。但这种声音,在当下压抑恐怖的气氛中,显得微弱而谨慎。

城守府内,辽国涿州留守耶律宁(设定人物)更是充分利用了这种复杂的民情。他派人四处散布谣言:

“宋军凶残,破城之后必会屠城泄愤!”

“尔等久事大辽,在宋人眼中已是辽民,绝无幸理!”

“唯有拼死守城,等待幽州援军,方有一线生机!”

这些谣言,混杂着部分百姓固有的恐惧和既得利益者的煽动,使得城内对宋军的敌意和抗拒情绪,在某些层面甚至超过了守军的抵抗意志。

城外围城大营,御帐之内。

赵佶听着皇城司潜入学舌鸟(通过特殊渠道传递消息的暗探)送出的关于城内民情的详细汇报,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帐下侍立的宇文虚中、吴敏等人则面露忧色。

“陛下,”宇文虚中沉声道,“看来这涿州百姓,久陷胡尘,人心已非全然向汉。若强行急攻,即便破城,恐也民心难附,治理棘手,更会为后续收复其他州郡平添阻碍。”

赵佶缓缓放下手中的情报,目光深邃:“宇文卿所言,朕岂不知?百年隔阂,非一日可消。百姓求安,乃是常情。被辽人统治数代,生计、家族皆与之缠绕,产生依赖甚至认同,并不出奇。”

他站起身,走到帐壁悬挂的巨幅北疆舆图前,手指点着涿州的位置:“然,此战关乎的,不仅是收复一座城池,更是要重塑我华夏在北地的威望!要告诉所有燕云之民,无论过去如何,从今往后,他们只有一个归属——那便是宋朝!”

他转过身,眼神锐利起来:“对百姓,朕可以容忍他们的迷茫、恐惧,甚至一时的敌意。因为他们是被动的,是辽人百年统治塑造的结果。朕会给时间,会施仁政,会让他们逐渐重新认同自己的血脉根源。”

他的语气骤然转冷,带着不容置疑的铁血:“但是,对于城内的辽军,对于那些执意抵抗、煽动民意、甚至手上沾了我大宋子民鲜血的顽固之徒……”

赵佶的声音顿住,帐内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他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一日之期,是朕给涿州城,也是给朕自己,最后的仁至义尽。”

“期限一到,若仍不降……”

“那么,对军队,朕唯有——大开杀戒,以儆效尤!”

“要让所有人知道,顺我者,可享太平;逆我者,唯有雷霆!”

这道命令,带着帝王的决绝与冷酷,迅速传遍各军。宋军的营垒之中,肃杀之气更浓,所有的攻城准备都在加速进行,仿佛一头已经亮出獠牙的巨兽,只待时辰一到,便要扑向那负隅顽抗的猎物。

涿州城内外,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在激烈地碰撞、发酵。一边是迷茫、恐惧与残存的抵抗意志;一边是坚定的决心、冰冷的纪律和引而待发的毁灭性力量。一天的时间,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对峙中,缓慢而坚定地流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