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宋骑天下 > 第48章 秋闱新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中秋时节,天高气爽,微风拂面,真是一个好天气。此时的汴京贡院之外,早已是人头攒动,车马塞途。与往年进士科考时清一色的儒衫方巾不同,今日聚集于此的五千余名考生,衣着各异,神色也更多样——有身着长衫的年轻士子,有穿着短打、面色黧黑的匠人模样者,甚至还有几个身着吏员服饰的中年人。他们手中或紧握书卷,或摩挲着算筹,或低声讨论着律法条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紧张、期待与跃跃欲试的独特气息。

这便是大宋首次实务特科的考场。

在熙攘的人群中,几名来自太学实务科的年轻生徒聚在一处,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虽也穿着士子服饰,但气质更为务实,少了几分迂阔之气。

为首的名叫陈东,年约二十,面容坚毅,眼神明亮,他是实务科中最早接触《新编数算启蒙》和《格物浅说》的学生之一,对经世致用之学抱有极大热情。他低声对同伴们说道:“欧阳兄,沈兄,今日之试,非同小可。非为个人功名,实乃验证我辈所学能否用于强国安邦之关键时刻!”

身旁的欧阳澈,性格更为激昂,接口道:“陈兄所言极是!以往科举,只知皓首穷经,于国何益?陛下开此特科,正是要打破僵局!我等当奋力一搏,让朝堂诸公看看,何为真才实学!”他攥紧了拳头,眼中燃烧着理想的光芒。

另一位名叫沈晦的学子,则相对沉稳,他观察着周围形形色色的考生,沉吟道:“欧阳兄豪情令人钦佩。然观今日考生,三教九流,皆有涉及。可见陛下求才之心,不拘一格。只盼考题真能甄别优劣,选拔出真正能任事之人,而非徒有其表之辈。”

陈东点头:“沈兄所虑甚是。无论考题如何,我等但凭在太学所习之数算、格物、舆地知识,竭尽全力便是。即便不中,能参与此千古未有之盛举,亦不负此生!”

他们的交谈,引来了旁边几位年纪稍长、看起来像是胥吏或民间学者的考生的注意,几人相互见礼,简单交流,言语间皆是对新政的拥护与对未来的期盼,气氛热烈而融洽。

“吉时已到——贡院开门——众考生依序入场——!”礼部官员洪亮的声音响起,沉重的贡院大门缓缓开启。

人群如同潮水般,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井然有序地涌入那决定他们命运的号舍。阳光洒在青石板上,映照着一张张年轻或不再年轻、却同样充满希望的脸庞,构成一幅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秋闱入试图”。

在贡院深处,一座临时搭建的高台上,赵佶身着常服,在李纲、陈过庭等重臣的陪同下,亲自莅临。他没有选择在深宫等待结果,而是要亲眼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当所有考生按号入舍,考场渐渐安静下来后,赵佶走到台前。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遍考场:

“诸位学子!”

仅仅四个字,便让所有考生的目光都聚焦过来,许多人激动得浑身颤抖,他们竟能亲眼得见天颜,亲耳聆听圣训!

“今日,尔等齐聚于此,非为吟风弄月,非为空谈性理,而是要以尔等之实学,应对国家之急需!”赵佶的目光扫过下方黑压压的人群,“朕问你们,金人铁骑叩关,我朝当以何御之?国库空虚,当以何充盈?河道溃决,当以何治理?百工凋敝,当以何振兴?”

他一连串的问题,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答案,不在故纸堆中,而在尔等今日笔下!在数算之精妙,在律法之严明,在地理之险要,在工造之奇巧!朕开设此科,求的便是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之才!是能富国强兵之才!”

他的声音逐渐高昂,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念与期许:“无论尔等出身为何,是士子,是匠人,是胥吏!今日,站在这里,便只有一个身份——大宋的求试者!朕在此承诺,但有一技之长,能裨益国事者,朕必不吝爵禄,予以重用!望尔等摒除杂念,尽展所学,勿负朕望,勿负此大好时代!”

“万岁!万岁!万岁!”短暂的寂静后,贡院内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赵佶这番朴实无华却又直指核心的训话,如同给所有考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士气。许多寒门子弟和匠人出身的考生,更是热泪盈眶,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竟能得到皇帝如此直接的肯定与期待。

钟声响起,考试正式开始。

赵佶在高台上又驻足了片刻,看着下方号舍中,考生们或凝神思索,或奋笔疾书,那专注的神情,那笔下流淌的或许将改变国家命运的文字,让他心中充满了感慨与希望。

他知道,这五千余人中,最终能脱颖而出者或许只是少数。但这场考试本身,就如同在这沉寂已久的湖面投下的一块巨石,其激起的涟漪,必将深远地影响这个帝国的未来。

“走吧。”他轻声对李纲等人说道,转身离开了贡院。外面,秋日阳光正好,仿佛预示着大宋,正迎来一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新时节。而贡院之内,思想的碰撞与才华的展现,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