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雍正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七,杭州的寒雪下得格外密,鹅毛般的雪片压弯了囚牢的铁窗棂,将牢内的光线滤得一片惨白。年羹尧穿着一身囚服,蜷缩在稻草堆上,曾经挺拔的脊背如今佝偻如弓,玄色铠甲换成了粗布囚衣,金纹变成了补丁,连他最看重的 “定边刀”,也早已被收缴入库,只剩下手腕上一道浅疤 —— 那是当年平定准噶尔时留下的,如今却成了他唯一能炫耀的过往。

“圣旨到 ——” 监牢外传来尖锐的唱喏声,打破了死寂。年羹尧猛地抬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残存的希冀 —— 他还在盼着皇上念及旧功,饶他一命,哪怕是贬为庶人,也好过在这暗无天日的囚牢里等死。

刑部侍郎张昭捧着明黄圣旨,在两名锦衣卫的护送下走进囚牢,雪水沾湿了他的官袍下摆,却丝毫没影响他语气的冰冷:“年羹尧接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年羹尧贪腐军饷百万两,克扣士兵粮草,结党营私操控军政,虚报战功欺君罔上,更以‘薨’字诅咒君上,数罪并罚,天地不容!念其曾有平定准噶尔之功,赐全尸,赏白绫一条,即刻自决!其家属贬为庶人,流放宁古塔,永不回京;剩余党羽,凡涉案者,一律斩立决!钦此。”

“赐死?” 年羹尧的声音沙哑得像破锣,他踉跄着扑到张昭脚边,抓住他的袍角,指甲深深嵌进布料,“不可能!皇上怎么会赐死我?我平定准噶尔,守了西北十年!我是功臣!江兰!是江兰那个贱人害我!你们不能杀我!”

张昭冷冷地推开他,示意锦衣卫将白绫递到他面前:“年将军,圣旨已下,多说无益。皇上念及旧情,已给你留了体面,莫要再失了风骨。”

年羹尧看着那截雪白的绫罗,像看到了索命的无常。他想起当年在西北军营,士兵们高呼 “将军威武”;想起在翊坤宫,妹妹年妃捧着热茶等他回话;想起年家商号门庭若市,商户们排队送礼的场景…… 可现在,什么都没了 —— 兵权没了,爵位没了,家人没了,连最后一丝活下去的希望,也被这道圣旨彻底掐灭。

“哈哈哈……” 年羹尧突然发出一阵疯狂的大笑,笑声在空旷的囚牢里回荡,带着无尽的绝望,“我年羹尧一生征战,到头来却落得个赐死的下场!胤禛!江兰!你们等着,我在地下也不会放过你们!”

他猛地抓起白绫,踩上锦衣卫递来的矮凳,将绫罗系在房梁上。雪光透过铁窗,照在他扭曲的脸上,最后一刻,他的目光落在囚牢外那棵光秃秃的梧桐树上 —— 那棵树,像极了他如今的人生,只剩枯枝,毫无生机。随着 “咚” 的一声闷响,矮凳翻倒在地,年羹尧的身体停止了挣扎,曾经叱咤西北的 “定边大将军”,终成历史。

消息传到京城时,养心殿内正飘着淡淡的龙涎香。雍正看着张昭递来的 “年羹尧已自决” 的奏折,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没有喜悦,也没有惋惜,只有一片平静:“按庶人礼下葬,不必立碑。年家家属流放宁古塔,沿途严加看管,不许任何人徇私。”

“遵旨。” 苏培盛躬身应下,心里清楚 —— 年羹尧的死,标志着年家这个盘踞朝野多年的势力,彻底覆灭了。

当天下午,京城的年家旧宅外,官兵们正有序地押解年家剩余家属。年羹尧的长子年富,次子年兴,还有他的老母亲,都穿着粗布衣裳,被绳索绑着,脸上满是泪痕。过往那些依附年家的官员,此刻都躲在自家府里,连窗户都不敢推开 —— 谁都知道,此刻沾上年家,就是自寻死路。

年家的最后一批资产也被清点完毕:除了之前查抄的京城府邸、江南粮仓茶园,还有年羹尧藏在苏州老宅地下的十万两白银,这些资产最终被雍正下旨,一半充入国库,一半用于北方旱灾的赈灾筹备 —— 这是江兰之前奏请的,用贪腐所得反哺民生,既解了赈灾之急,又显了新政的 “公正”。

后宫的格局,也随着年家的覆灭悄然改变。储秀宫的李贵人,之前因与年妃沾亲,时常在宫中摆架子,甚至在兰馨医馆给太后送药时,故意刁难春桃。如今听说年羹尧赐死、年家流放,她吓得连夜将宫里所有与年家有关的物件都烧了,第二天一早就带着亲手绣的帕子,去兰芷院给江兰请安。

“江姑娘,之前是本宫糊涂,多有得罪,还请姑娘海涵。” 李贵人低着头,语气带着讨好,手里的帕子绣着精致的兰草,却掩不住她眼底的慌乱。

江兰坐在窗前的软榻上,手里捧着一本《农科新录》,语气平静:“李贵人言重了。之前的事,不过是误会,不必放在心上。如今后宫安稳,咱们各司其职,照顾好皇上和太后,便是本分。”

李贵人见江兰没有追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连忙道谢后匆匆离去。看着她的背影,春桃笑着说:“姑娘,现在宫里的娘娘们,再也没人敢对您不敬了。之前刘答应还敢在背后说您‘一介布衣,凭什么能常伴皇上左右’,现在见了您,都主动问好呢。”

江兰合上书,望向窗外的雪景:“不是我有威严,是年家的倒台,让大家看清了新政的方向。皇上要的是能为民生办事的人,不是只会争风吃醋、结党营私的人。”

朝堂上的变化,比后宫更甚。十二月初十的早朝,雍正提出 “明年在全国推广抗冻麦与耐旱稻,需户部拨款五十万两,各省府衙配合”,之前曾反对新政的礼部侍郎张谦,此刻却率先出列附和:“皇上英明!推广耐旱作物,既能解百姓温饱,又能充实国库,臣奏请让瑞祥号协助各省府衙,负责种子运输与农技指导,确保推广顺利。”

张廷玉也跟着奏请:“臣附议!瑞祥号在北方推广耐旱种子已有成效,经验丰富;江兰姑娘领导的兰馨农科园,培育的杂交品种产量更高,可让农科园派学生赴各省授课,指导农户种植。”

雍正看向胤祥,见他点头示意,便准了奏:“就按诸位卿家所言,户部拨款五十万两,瑞祥号负责种子运输,兰馨农科园负责农技推广,各省府衙需全力配合,若有推诿者,严惩不贷!”

散朝后,胤祥特意留住江兰,笑着说:“如今朝堂上,支持新政的人越来越多,之前那些观望的官员,见年家倒了,也都转了风向。你这‘以民生破局’的法子,果然管用。”

江兰笑着摇头:“不是我的法子管用,是皇上的决心和百姓的期待,让大家看清了方向。年家靠权势压人,终究是镜花水月;新政靠民生立足,才能长久。”

回到兰馨医馆时,院子里一片热闹。江老实正带着大宝、小宝整理从江南运来的新茶 —— 那是女子纺织坊的女工们,用织出的布换的江南新茶,特意送来给江兰尝尝。江王氏则在厨房里忙碌,炖着鸡汤,空气中飘着浓郁的香气。

“兰丫头,你可回来了!” 江老实看到江兰,连忙迎上去,手里拿着一包茶叶,“这是江南纺织坊的女工们送的,说多谢你给她们找了活路,让俺们尝尝鲜。”

江兰接过茶叶,闻着淡淡的茶香,心里满是暖意。大宝穿着藏青镖师服,擦着额角的汗说:“姑母,西北的抗冻麦种子已经运了三万石过去,岳将军派人来报,说士兵们都在帮忙开垦荒地,明年春天就能种上。镖局还加派了五十名镖师,负责沿途的安保,没出一点差错。”

小宝推了推眼镜,拿出一本账册:“姑母,兰馨银行的民生贷款,已经在北方五个省发放了,一共帮助了八千户农户,不少农户还来信说,明年要多种两亩耐旱稻,争取多收些粮食,给家里添件新衣裳。”

丫蛋也从农科园赶回来,穿着浅绿布裙,手里拿着一株稻穗:“姐,你看!这是农科园培育的抗冻麦和耐旱稻的杂交品种,穗子比普通稻种大一圈,预计亩产能到四石,明年春天在江南试种,要是成功了,就能在全国推广了!”

江兰接过稻穗,指尖拂过饱满的谷粒,仿佛看到了明年丰收的景象。江王氏端着鸡汤出来,给江兰盛了一碗:“丫头,快尝尝娘炖的鸡汤,补补身子。你为新政操碎了心,可别累坏了。”

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喝着鸡汤,聊着新政的进展,雪光映着每个人的笑脸,温馨而踏实。江兰看着眼前的家人,心里清楚 —— 年家的倒台,不仅是权力的更迭,更是人心的转向。曾经被年家压制的正义,如今得以伸张;曾经被垄断阻碍的民生,如今得以推进;曾经观望的人心,如今得以凝聚。

傍晚时分,江兰回到了兰芷院。这是皇上特意赐给她的宅院,位于皇城附近,推开窗就能看到紫禁城的琉璃瓦。雪已经停了,夕阳透过云层,洒在琉璃瓦上,泛着金色的光,像极了新政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江兰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紫禁城,眼神里没有得意,只有清醒。年家的覆灭,只是新政的一个里程碑,不是终点。她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 北方的旱灾隐患,需要提前筹备水利;江南的漕运淤塞,需要重新疏通;海外的贸易壁垒,需要打开缺口;还有那些隐藏在朝堂暗处的既得利益者,虽然暂时收敛了锋芒,却仍在暗中观望,等待着反扑的机会。

她想起穿越过来的那天,自己还是个找不到工作的护理专业毕业生,穿着粗布衣裙,站在江家的小院里,满是迷茫;而现在,她已经能站在新政的核心,用现代知识改变这个时代的民生 —— 推广耐旱作物,解决粮食问题;建立女子纺织坊,解决就业问题;发放民生贷款,帮助农户脱贫。这些,都是她曾经不敢想象的事。

夜风拂过窗棂,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江兰心中的坚定。她轻轻抚摸着窗台上的稻穗,心里已经有了方向:明年,要推进北方水利建设,应对旱灾;要疏通江南漕运,降低运输成本;要派陈默去海外,试探贸易的可能;还要加强兰馨农科园的研究,培育更多高产的种子。

“年家倒了,新格局开始了。” 江兰轻声对自己说,目光重新投向紫禁城的琉璃瓦。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洒在她的脸上,映得她眼底的光芒格外明亮 —— 那是对未来的期许,是对挑战的从容,更是对 “为民” 初心的坚守。

她知道,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会有新的困难,新的阻碍。但她有信心,有皇上的信任,有胤祥、张廷玉等盟友的支持,有家人的陪伴,还有百姓的期待。只要守住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新政,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夜色渐深,紫禁城的灯火渐渐亮起,像一串璀璨的珍珠,照亮了京城的夜空。江兰站在窗前,直到夜色笼罩了整个院子,才转身回到书桌前,拿起笔,在《新政推进计划》上写下:“雍正二十七年十二月,年羹尧赐死,年家覆灭,新政格局稳固。后续挑战:1. 北方水利建设,应对旱灾;2. 江南漕运疏通,降低成本;3. 海外贸易开拓,增加收入;4. 防范既得利益者反扑,巩固改革成果。”

写完计划,江兰放下笔,伸了个懒腰。窗外的月光洒在纸上,“民生” 二字格外清晰。她知道,真正的改革,才刚刚开始;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到来。而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带着初心,带着勇气,带着对这个时代的热爱,继续走下去,直到完成从穿越者到时代变革者的蜕变,直到看到大清的百姓,都能过上吃饱穿暖、安稳幸福的日子。

这,就是新格局的开端 —— 不仅是权力的更迭,更是民生的新生,是改革的深入,是未来的希望。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