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154章 “兰馨学院” 的筹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4章 “兰馨学院” 的筹建

雍正十五年秋,京城的银杏叶染成了金黄色,兰馨护理坊的院子里却挤满了求学者。二十多个姑娘挤在仅能容纳十人的小屋外,手里攥着推荐信,踮着脚往屋里看 —— 护理坊每月只招五名学员,可自从蝗灾中护理坊姐妹用草药救了不少百姓后,想学习护理的人翻了三倍,连城郊的农户都推着车送女儿来报名。

“江姑娘,您就行行好,收下俺家丫头吧!” 一个老农拉着女儿的手,跪在江兰面前,“上次蝗灾,要是没有你们的药膏,俺家丫头的烫伤就烂了。俺想让她学护理,以后也能帮着乡亲们看病!”

江兰连忙扶起老农,心里满是酸涩。护理坊的小屋是三年前租的,只有两间房,一间教学,一间放药材,早就不够用;另一边,女子识字班也挤破了头,原本四十人的教室,现在塞了六十多个学员,连窗外都站着听课的人。更让她忧心的是,瑞祥号在西北新开了三家分店,急需懂算术、会记账的伙计,可算术夜校每月只能培养十个学员,根本跟不上需求。

“春桃,你统计一下,现在护理坊、识字班、算术夜校的待招人数有多少?” 江兰回到瑞祥号的暖阁,刚坐下就问。春桃翻开账本,皱着眉说:“护理坊待招三十人,识字班待招五十人,算术夜校待招四十人,还有瑞祥号分店要的商业账房,至少缺二十人。咱们现在的场地和师资,根本接不下这么多人。”

江兰看着账本上的数字,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心里成型 —— 筹建一所综合性学院,把护理、识字、算术、商业这些分散的教学整合起来,不仅能扩大规模,还能培养更专业的人才,为新政输送力量。她穿越前在医学院时,就知道体系化教育比零散教学更有效,若是能在清朝办一所这样的学院,说不定能改变传统教育重诗文轻实用的弊端。

当天晚上,江兰就开始写筹建方案。她把学院命名为 “兰馨学院”,分四个专业:医学馆(设护理科、基础诊疗科,培养能处理常见病的医护人员)、商业馆(设记账科、管理科,为商号和新政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算术馆(设基础算术科、应用算术科,涵盖日常计算与新政税收核算)、通识馆(教识字、写文书,面向基础薄弱的学员)。招生范围打破性别和阶层限制,不管是包衣子弟、普通百姓,还是女子,只要愿意学、品行端正,都能报名,学费全免,还为贫困学员提供食宿补贴。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方案去了养心殿。胤禛正在看西北改土归流的奏报,见她来,笑着说:“江兰,刚应对完蝗灾,你又有什么新想法?”

江兰递上方案,详细解释:“皇上,现在护理、算术、商业人才都紧缺,零散的教学满足不了需求。臣想筹建兰馨学院,整合资源,培养实用人才 —— 医学馆的学员能去各地护理坊、太医院帮忙,缓解看病难;商业馆、算术馆的学员能去商号、官府做账,助力新政税收和民生管理。学院招生不分男女、不分阶层,让更多人能靠本事立足。”

胤禛翻看着方案,手指在 “不分男女” 几个字上停顿了一下:“你想让女子也进学院学这些?不怕有人反对吗?”

“皇上,女子也能为朝廷做贡献。” 江兰语气坚定,“护理坊的女子救过年妃幼子、治过蝗灾时的伤员;女子识字班的学员能帮家里算账、防止被坑,有的还进了瑞祥号做账房。只要给她们机会,她们不会比男子差。而且学院培养的人才,能直接服务新政,比单纯赈灾、通商更能长久解决问题。”

正说着,户部侍郎李嵩进来奏事,见江兰在,又看到方案上的 “女子入学”,立刻皱起眉:“皇上,江姑娘这想法不妥!‘女子无才便是德’,让女子学医学、商业,岂不是乱了礼教?而且学院要花不少银子,现在国库虽不紧张,也不该浪费在这种‘旁门左道’上。”

江兰立刻反驳:“李大人,女子学医不是旁门左道!蝗灾时,护理坊的女子用草药救了上千人,比不少男医官还及时;女子学商业、算术,能帮官府做账、防止贪腐,怎么是浪费?之前瑞祥号的女账房,算错的账目比男账房少三成,这就是本事!至于银子,学院培养的人才,以后能为朝廷收更多税、减少更多损耗,长远来看,是赚不是亏。”

胤禛也开口:“李嵩,江兰说得有道理。新政需要实用人才,不管男女,只要有本事,都该用。兰馨学院的事,朕准了!从国库拨五万两专款,用于校舍建设和师资补贴;选址就定在京城西南的废弃睿亲王府,那里场地大,改造起来方便。”

李嵩还想再说,见胤禛态度坚决,只能悻悻地退下。江兰连忙谢恩:“谢皇上!臣定不辜负皇上的信任,把兰馨学院办好!”

筹建工作很快启动。江兰第一时间去找王瑞、林巧和算术夜校的陈先生,组建了学院筹备组:王瑞负责校舍改造(他懂建筑,之前瑞祥号分店装修都是他管),林巧负责医学馆的课程设计和师资(她从护理坊选了十个经验丰富的姐妹,还去太医院邀请了两位太医来讲课),陈先生负责算术馆和通识馆的教学安排,春桃则负责招生宣传和学员登记。

江老实听说要建学院,主动带着村里的工匠来帮忙。他拿着校舍图纸,在睿亲王府的空地上指挥工匠拆旧屋、建新房:“兰丫头,这王府的地基结实,咱们在东边建医学馆,西边建商业馆和算术馆,中间留个大院子,学员们能晒太阳、做活动。”

江王氏也没闲着,她带着大嫂和村里的妇女,缝制学院的被褥和校服 —— 校服是浅蓝色的粗布褂子,既耐穿,又显得整齐。丫蛋也跟着帮忙,她用在识字班学的字,在被褥上绣学员的名字:“姐姐,我以后也要来兰馨学院上学,学算术和护理,帮你做事!”

招生宣传遇到了点小麻烦。一开始,不少百姓觉得 “女子进学院学本事” 不靠谱,只有十几个女子报名;还有些商户觉得学院教的商业知识不如 “老掌柜带徒弟”,不愿意让儿子来。江兰就让春桃带着护理坊的姐妹、识字班的学员去集市宣传 —— 张二嫂拿着自己的账本,笑着说:“俺之前不认字,被账房坑了不少钱,现在学了算术,自己做账,一分钱都没少过!兰馨学院教的都是真本事,比在家瞎琢磨强!”

刘大娘也带着女儿来报名,她拉着围观的百姓说:“俺女儿在护理坊学了半年,现在能给人看风寒、处理伤口,上个月还被太医院请去帮忙,这就是学院能给的机会!”

渐渐的,报名的人多了起来。不到半个月,就有两百多人报名:医学馆六十人(男女各半),商业馆五十人,算术馆七十人,通识馆四十人。有包衣子弟,有普通农户的孩子,甚至还有小吏的女儿 —— 顺天府的一个小吏,见学院能教实用知识,特意让女儿报名学护理,说 “以后能帮着照顾百姓,也是积德”。

八月中旬,校舍改造完成。江兰带着筹建组去验收:医学馆有四间教室,两间实操室(放着模拟人体的模型和草药标本),还有一间药房;商业馆有三间教室,一间账房模拟室(摆着算盘和账本);算术馆有三间教室,一间算术工具室(放着算筹、算盘和江兰设计的简易计算尺);通识馆有两间教室,还有一个小图书馆(江兰让人把自己编的《护理手册》《算术口诀》《商业记账法》都印了副本,放在图书馆里)。

胤禛听说校舍建好,特意来视察。他走进医学馆的实操室,见学员们正在林巧的指导下练习包扎,动作熟练,又去商业馆看学员们做账,账本记得整齐,笑着对江兰说:“不错!比朕想象的还好。以后兰馨学院的学员,毕业后优先安排到太医院、官府和瑞祥号,让他们能尽快发挥作用。”

江兰连忙点头:“谢皇上!臣已经跟太医院、顺天府和瑞祥号商量好了,医学馆优秀学员去太医院做医助,商业馆、算术馆的优秀学员去官府做账吏、去瑞祥号做分号掌柜。”

消息传到江兰家,江老实杀了家里养的鸡,做了一桌子菜,庆祝学院筹建顺利。他举着酒杯,对江兰说:“兰丫头,你真是咱们江家的骄傲!从护理坊到学院,你让这么多人能学本事、过好日子,连皇上都支持你,以后肯定能做更大的事!”

江王氏给江兰夹了一块鸡肉:“兰丫头,你大嫂说,算术夜校的陈先生现在天天往学院跑,说要把最好的本事教给学员。你二哥要是从军营回来,肯定也为你高兴。”

丫蛋抱着江兰的胳膊,指着窗外的月亮说:“姐姐,等学院开学了,我要第一个去图书馆看书,还要跟林巧姐姐学包扎,以后帮大宝、小宝处理伤口。”

九月初一,兰馨学院举行开学典礼。清晨的阳光洒在学院的大门上,“兰馨学院” 四个大字是胤禛亲笔题写的,红底金字,格外醒目。两百多名学员穿着浅蓝色的校服,整齐地站在院子里,江兰站在台上,看着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心里满是激动:“同学们,兰馨学院不看你们的出身,不看你们的性别,只看你们的本事。希望你们在这里好好学,以后能靠自己的本事,帮百姓、助新政,做有用的人!”

学员们齐声应和,声音洪亮。李嵩也来了,见学院办得整齐,学员们精神饱满,又听江兰说 “学院第一批学员毕业后,预计能为太医院增加五十名医助,为官府增加三十名账吏,为商号增加四十名掌柜”,脸色终于缓和下来,对江兰说:“江姑娘,之前是我固执,没想到学院能培养这么多实用人才,以后户部会尽力支持学院的发展。”

典礼结束后,胤禛留下江兰,递给她一份圣旨:“兰馨学院以后由你兼任院长,朝廷每年拨两万两银子作为经费。你要好好办,把学院办成新政人才的摇篮,让更多人能受益。”

江兰接过圣旨,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兰馨学院的筹建,不仅是她教育事业的一个里程碑,更是她影响力从宫廷、商业、民生延伸到教育领域的重要一步 —— 从一个穿越而来的护理毕业生,到能主导综合性学院筹建的教育推动者,她离 “时代变革者” 的目标越来越近。

晚上,江兰坐在学院的图书馆里,看着满架的书籍和学员们的报名表,拿起笔,在《兰馨学院筹建记录》上写下:“雍正十五年九月,兰馨学院正式成立,设医学、商业、算术、通识四馆,招生两百二十人,获朝廷专款五万两,每年拨款两万两。后续计划:优化课程(增加新政相关的税收、民生课程);扩大招生(明年计划招三百人,覆盖直隶、山东等地);与各地护理坊、商号合作,建立学员实习基地,确保学以致用。”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书页上,泛着柔和的光。江兰知道,兰馨学院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她还会让学院培养更多领域的人才,从医学、商业、算术,到农业、手工业,让更多人能靠知识改变命运,让更多实用人才助力新政,让这个古老的王朝,在教育的滋养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二天一早,江兰就开始安排学员的课程。医学馆的第一节课是 “常见风寒的护理”,林巧带着学员们认识草药;商业馆的第一节课是 “商号记账基础”,王瑞亲自讲课,教大家怎么记进出账;算术馆的第一节课是 “新政税收核算”,陈先生用实际案例教大家计算赋税;通识馆的第一节课是 “常用字认读”,春桃带着学员们读江兰编的教材。

学院里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和学员们讨论的声音。江兰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感慨。她穿越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在清朝办一所综合性学院,能让这么多人有机会学习实用知识。而现在,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每一个努力,都在为这个时代添砖加瓦 —— 从护理坊到学院,从商业到教育,她走的每一步,都在践行自己的初心,都在推动这个时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