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16章 慧心巧思,家业新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章 慧心巧思,家业新颜

就在林耀祖咬着牙,在木工摊前挥汗如雨、重塑筋骨的同时,林秀英也没有闲着。她深知,弟弟的回头固然可喜,但一个家庭的维系,仅靠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所有成员各尽所能,同心协力。她将目光投向了母亲操持多年的豆腐坊,决心运用自己在锦绣坊十年所学,为这个家开辟另一条生财之道,也让自己赎罪的心,有更实在的落脚处。

过去的林家豆腐坊,只是清水镇东头一个不起眼的小摊。王氏手艺扎实,做的豆腐口感醇正,但因性子软糯,不擅经营,加之年纪渐长,精力不济,生意一直只是勉强维持,赚些微薄的小钱,糊口而已。

林秀英首先从最基础的观察入手。她一连几天,默默守在豆腐坊里,留心观察母亲制作豆腐的每一个环节,从选豆、泡豆、磨浆、滤渣、煮浆到点卤、压制成型。她发现,母亲沿用的是最传统的老方法,虽然能保证豆腐基本的品质,但效率不高,成品也比较单一,只有最普通的白豆腐和略微紧实些的豆腐干。

“娘,”一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吃饭时,林秀英斟酌着开口,“我看咱家豆腐,味道是极好的,就是花样少了些。我在外头见过,有些地方的豆腐坊,还会做豆腐皮、油豆腐、卤香干,甚至还有加了蔬菜汁的彩色豆腐,卖得都好得很呢。”

王氏愣了一下,有些迟疑:“那些……娘不会啊。而且,做那些花样,是不是很麻烦?本钱也要多些吧?”

“娘,不怕。”林秀英放下碗筷,认真地说道,“不会我们可以学,可以试。本钱我们先小批量地试,亏也亏不了多少。我在布庄的时候就知道,做生意不能死守一样,得多变通,别家没有的,或是别家做得不如我们好的,我们才有赚头。”

她的话,条理清晰,带着一种在商场历练过的见识,让林老汉也不由得停下了筷子,侧耳倾听。

林秀英继续道:“还有,我看咱家这摊子,摆设也太简单了些。豆腐就那么摆在板上,看着不起眼。我们可以用干净的粗白布垫着,显得干净;不同种类的豆腐分开放,标上名字;再用些竹篾编个小架子,把豆腐干、将来要做的豆腐皮什么的摆出层次来,让人一眼就看清楚。”

她甚至想到了在锦绣坊时,周掌柜为了留住大客户,时常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镇上有几户殷实人家,还有那几家小饭馆,用量大,我们可以跟他们说说,以后他们要豆腐,我们定时定点给他们送去,省得他们自己跑腿。只要咱们的豆腐好,服务周到,不愁他们不光顾。”

王氏听着女儿一条条的建议,眼中渐渐有了光。她从未想过,卖个豆腐还有这么多门道。林老汉也微微颔首,看向女儿的目光充满了赞许。连一直埋头吃饭的林耀祖也抬起头,看着姐姐,眼神里带着一丝敬佩。

说干就干。林秀英先是陪着母亲,一点点试验新的豆制品。做豆腐皮需要极薄的豆皮,火候和揭皮的时机至关重要,母女俩失败了好几次,才慢慢摸到窍门;尝试做五香豆腐干,卤料的配比也是调试多次,才找到最合适的口味。林秀英还细心地将豆渣利用起来,混合些野菜和粗粮,做成豆渣饼,价格便宜,竟也颇受镇上下苦力的人的欢迎。

同时,她亲自动手,和弟弟一起,将豆腐坊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她用周掌柜送的布料,做了干净的遮尘布和垫布;让弟弟帮忙做了几个小巧的竹架和木牌,将不同品类的豆制品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一目了然。她还用红纸写了“林记豆腐”四个端正的大字贴在门口,虽然简陋,却透着一股子认真劲儿。

待人接物方面,林秀英更是发挥了她的长处。她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言语亲切,称重时秤杆翘得高高的,算账时零头能抹就抹。遇到挑剔的客人,她也耐心解释,从不争执。很快,镇上都知道了,林家豆腐坊来了个能干又和气的女儿,豆腐花样多了,看着干净,买着也舒心。

她还真的抽空去了镇上几家饭馆和富户家,不卑不亢地推销自家的豆腐和新增的品类,并承诺可以送货上门。起初人家只是碍于情面试试,但尝过林家确实做得不错的豆腐皮和香干后,便陆续有了稳定的订单。

渐渐地,林家豆腐坊的生意肉眼可见地红火起来。每天天不亮,来买豆腐的人就开始排队,新做的豆腐皮和香干往往不到中午就销售一空。收入自然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林秀英的“慧心”与“巧思”,如同给这间老旧的豆腐坊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努力,不仅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更重要的是,她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真正成为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之一,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依附于人、怯懦无能的林家小姐,而是在赎罪与奉献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蜕变与升华。她的“慧”与林耀祖逐渐增长的“力”相互配合,一个主内精研经营,一个主外学习技艺并承担重活,使得林家这艘曾经濒临沉没的破船,不仅被修补完好,更开始张开了新的风帆,驶向了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