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8章 鉴往知来:柴荣与“三武”的同与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章 鉴往知来:柴荣与“三武”的同与异

显德四年,汴京皇宫的集贤殿内,灯烛通明。柴荣于繁忙的政务之余,召见了几位以博通经史着称的翰林学士。他并非要与他们吟诗作赋,而是提出了一个深沉的问题。

“朕近日翻阅前代史书,见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皆曾沙汰僧尼,整顿佛门。诸卿皆饱学之士,可否为朕析之,彼时之举,与今日之事,有何异同?”

柴荣的问题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刻的用心。他深知自己所为,必将在史书上留下重重一笔,与“三武”并列。他需要理解历史的脉络,也需要为自己的政策寻找历史的依据和定位。

一位年长的学士捋着胡须,沉吟片刻,率先开口:“陛下垂询,老臣姑妄言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当年灭佛,其起因乃是怀疑僧侣与盖吴叛乱有涉,加之身边重臣崔浩笃信道教,极力排佛。故其行事,雷霆万钧,诛戮沙门,毁经焚像,带有极浓的道佛相争及政治清算色彩,手段最为酷烈。”

另一位中年学士接口道:“北周武帝宇文邕则不然。其先后数次召集僧侣、道士、儒生进行大规模辩论,本意或在于调和三教,确立治国正统。最终因种种缘由,特别是考虑到佛教耗费国力,遂下决心‘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其目的虽亦为富国强兵,但过程更具论理色彩,且同时压制佛道二教,并非独针对佛门。”

“至于唐武宗李炎,”第三位学士补充道,“其朝中宰相李德裕等力主排佛,背后亦有道士赵归真等人推波助澜。武宗本身崇信道教,希求长生,故其‘会昌法难’,经济考量固然重要,然道教之影响乃至个人求仙之私心,亦掺杂其中,动机并非纯粹。”

柴荣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叩御案。待众学士说完,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深邃:“如此说来,三位前代帝王,其举措或源于宗教纷争,或夹杂个人好恶,虽皆有强国之需,然起因皆不如朕之单纯。”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坚定而清晰:“朕今日所为,非因不喜浮屠,非为崇信黄老,更非与僧侣有私怨。朕之所虑,仅在二字:‘实’与‘虚’。寺僧数十万,不耕不战,虚耗国帑;铜像万千,无益民生,虚占财用。当此天下未定,生民涂炭之际,朕必须去虚务实,将每一分人力、每一寸铜铁,皆用于开拓天下、养息百姓之实处!朕之诏令,条分缕析,何寺当废,何僧当留,皆有法度可依,非为滥施暴力。留存合法寺院,亦是此理,导人向善之正法,朕不废也。”

众学士闻言,纷纷颔首。他们听懂了皇帝的弦外之音:与前三次灭佛相比,周世宗此次行动,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一,动机的纯粹性:几乎完全基于现实的经济和军事需求,剥离了宗教斗争和个人信仰的复杂因素,是一场冷静的、理性的国家资源再分配。其二,政策的法制化:不是一场情绪化的宣泄,而是通过系统、详细的诏令来推行,有标准、有步骤、有区别(如保留敕额寺),更侧重于“限佛”和“管理”,而非简单的“毁灭”。其三,程度的可控性: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如太武帝时期),主要针对财产和制度,而非人身迫害。

这番比较,让柴荣更加明确了自己在历史坐标中的位置。他不是简单的模仿者或重复者,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一种更成熟、更务实的方式,处理帝国与宗教关系的实践者。五代乱世,政权更迭如翻饼,如何有效地汲取资源、巩固政权,是每个统治者的首要课题。柴荣的限佛政策,正是这种五代特色的集权模式的一次集中体现,它少了些理想主义的色彩,多了些生存竞争的冷酷计算。

集贤殿的讨论持续了很久。当学士们告退后,柴荣独自站在殿外,仰望星空。他知道,自己的名字必将与“三武”并列,被称为“三武一宗”。但他希望,后世史家能够看清其中的差异,理解他在这场看似相似的风暴背后,那份不同于前人的、基于残酷现实的治国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