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计划一经批准,筹备工作立刻以最高优先级展开。然而,当计划进入具体的使团人员构成与交通工具选择时,联盟高层内部产生了激烈的分歧。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争论,更关乎此次远征的根本策略与对外展示的文明形象。
人选之争:外交官、科学家、修士、战士的博弈
争论的焦点首先集中在使团的人员构成比例上。
以传统外交与科学部门为主的一方: 主张使团应以外交官和科学家为核心。他们认为,此次出使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信任、传递善意、进行文明间的交流与学习。一位资深外交官在会上慷慨陈词:“我们派出的不是军队,而是和平的使者!使团必须由最睿智、最善于沟通的外交官领衔,辅以顶尖的科学家,才能展现我们文明的理性、开放与追求知识的本质。过多的军事人员会引起对方的警惕和敌意,甚至可能被直接视为间谍活动!”
科学家代表也强调:“对陌生文明的生态、科技、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其价值不亚于一份军事盟约。我们需要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社会学家……我们需要理解我们的潜在盟友,也需要从他们那里学习,这可能带来科技上的突破!”
以军方和元初门为代表的另一方则认为: 则坚持修士与星际战士必须占据相当比例,甚至应由他们主导。一位军方将领态度强硬:“我们不是去参加星际学术研讨会!我们是要深入可能充满敌意的帝国控制区或周边星域!克里克族抵抗组织是在刀尖上跳舞,‘静默星域’情况不明,千星之城更是鱼龙混杂!使团必须拥有强大的自保能力和应对突发危机的武力!没有力量保障的外交,是羔羊向饿狼乞求和平!”
元初门的一位长老也补充道:“修士不仅是个体战力,其灵觉感知、对能量环境的适应能力,乃至对某些‘非科技’现象的理解,都可能在外交中起到关键作用。况且,展现我方的个体超凡力量,也是一种实力的象征,能赢得某些崇尚个人勇武或能量文明的尊重。”
折中派以瓦西里耶夫和部分务实派官员为主: 则认为必须均衡配置。“我们需要外交官的智慧,科学家的求知欲,也需要战士的勇气和修士的玄妙能力。”瓦西里耶夫总结道,“使团团长或许应由一位兼具外交手腕与决断力的军方或政府高官担任,副手则包括首席外交官、首席科学家和安保指挥官。这是一个完整的团队,缺一不可。”
关于具体人选,更是争论不休。是选择经验丰富但可能思维固化的老牌外交家,还是敢于冒险、思维灵活的少壮派?科学家是偏向理论研究的学者,还是更注重实用技术的工程师?战士是选择“星尘”兵团中的精英,还是更擅长小规模特种作战的原“影舞”队员?
与此相关的,是使团乘坐交通工具的争论。
科技派主张: 建造或改装一艘集人类科技大成的高速隐形侦察舰。他们认为,这能充分展示地球文明的科技实力,舰上完备的生活设施、科研设备和强大的通讯系统,也能为使团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一艘功能齐全的科技舰船,就是一个移动的基地和展示窗口,更能体现我们作为一个成熟科技文明的底蕴。”
修真派主要得到王也的隐约支持: 则倾向于打造一件大型修真法宝,例如在王也指导下,以“虚空舟”为蓝本进行放大和强化。其优势在于无与伦比的机动性(借助王也的空间法则和王也炼制的特殊符箓进行超远距离跳跃)、强大的隐匿能力可融入虚空,规避常规探测以及某些玄妙的防护手段。“在未知的星域,生存和隐匿是第一位的。法宝的灵活性远超科技舰船,更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融合派提出: 何不两者结合?以科技舰船为壳,内部核心驱动和关键系统融入修真阵法与法宝构件?但这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整合难题,无论是能量兼容性还是控制系统一体化,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会议陷入了僵局,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人选比例关乎使团的“性格”,飞船选择关乎使团的“生存方式”,这直接决定了“星火”计划将以何种姿态点亮深空。
瓦西里耶夫揉了揉眉心,看向一直沉默旁听的王也:“王也阁下,您的意见是?”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过来。王也的抉择,将具有决定性的分量。
王也缓缓睁开微阖的双目,平静地扫过众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此行非是炫耀,亦非乞求,乃为求生、寻盟。”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使团之人,当选其心志坚定、可独当一面者,不必拘泥于出身。飞船之选……”
他略微停顿,给出了一个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方向。
“……或可,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