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东市集市,露水还沾在青菜叶上,张大妈正把刚摘的菠菜摆上摊,李大爷扛着两袋新米往粮站走,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混着油条的香气飘在半空。突然,一阵 “咕噜咕噜” 的轻响从街口传来 —— 林风骑着改进版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个小竹篮(里面装着给张大妈的新粮种),小李子背着布包跟在旁边跑,引得路上的百姓都停下脚步,手里的活计都忘了干。
“那是啥?铁轮子自己转!” 卖油条的王大叔手里的油锅都停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自行车,油条在油锅里炸得金黄都没捞;抱着孙子的刘奶奶赶紧把孩子举高,“乖孙,快看,那车不用马拉,自己能走!”
孩子们更是兴奋,围着自行车跑,有的伸手想摸车轮,有的跟着喊 “叔叔,让俺坐坐!”,连平时最调皮的胖小子,都忘了去抢同伴的糖糕,跟在后面追着看。
林风笑着停下车,刚想跟百姓打招呼,张大妈就提着菜篮跑过来,伸手摸了摸包着铁皮的车轮,惊讶地说:“陛下,这就是您说的自行车?比俺家的木推车轻多了,这铁轮子咋不硌脚?俺家那木推车,推半里路就磨得脚疼!”
“这是包了铁皮,还加了木辐条,又轻又稳。” 林风把竹篮里的粮种递给她,“这是新培育的稻种,种出来的米香,您试试种在自家田埂边。”
正说着,卖菜的赵小贩推着独轮车走过来,车上装满了白菜和萝卜,累得满头大汗,裤脚还沾着泥。看到自行车,他眼睛一亮,放下独轮车就凑过来:“陛下,这自行车能拉货不?俺每天推这独轮车运菜,从城郊菜地里到集市,得走一个时辰,肩膀都磨红了,要是能骑车运菜,俺能多跑两趟!”
周围的小贩都跟着点头 —— 卖水果的孙小贩说 “俺的苹果怕颠,要是自行车能装,就不用怕颠坏了”;卖布的周小贩说 “俺的布卷沉,要是能骑车送,省得雇人扛”,七嘴八舌的,都盼着自行车能帮上忙。
林风看着赵小贩磨红的肩膀,又看了看他的独轮车,心里有了主意:“王师傅!” 他对着不远处的工匠房喊 —— 王师傅正好来集市买木料,听到喊声赶紧跑过来,“陛下,您叫俺?”
“你给自行车加个小推车,” 林风指着赵小贩的独轮车,“在车架侧面装个可拆卸的小推车,用铁皮加固车斗,能装个百八十斤,车轮也用包铁皮的木轮,保证稳当,能行不?”
王师傅围着自行车转了两圈,拍了拍车架:“能行!俺在车架左侧加个铁挂钩,小推车也装个挂钩,想装就挂上,想卸就卸,方便!车斗用薄铁皮做,轻还能装,明天就能改好!”
赵小贩听得眼睛都直了,赶紧说:“陛下,要是改好了,俺第一个试!俺明天一早就来工匠房等!”
“好!” 林风笑着点头,“改好了让你先试,好用了再给其他小贩做!”
接下来的一天,工匠房里又热闹起来 —— 王师傅带着伙计们做小推车,车斗做成长方形,长三尺、宽两尺,用薄铁皮敲成,边缘卷了边,免得挂破菜叶子;车架上焊了个铁挂钩,小推车上也焊了对应的挂钩,轻轻一挂就能固定;车轮用跟自行车一样的包铁皮木轮,还加了木辐条,保证承重。小李子也没闲着,在小推车的侧面画了个大大的火锅图案,说是 “跟陛下的车配套,看着就喜庆”。
第二天清晨,改造后的 “载货自行车” 做好了 —— 自行车左侧挂着小推车,车斗亮晶晶的,火锅图案在晨光里格外显眼。赵小贩早早地来了,围着车转了两圈,伸手摸了摸车斗,又试了试挂钩,兴奋地说:“俺的娘,这也太好看了!比俺的独轮车强十倍!”
在王师傅的指导下,赵小贩跨上车座,脚踩脚踏板 —— 自行车虽然挂了小推车,却没想象中沉,车斗里装了五十斤白菜,骑起来依然稳当,顺着集市的石板路往前跑,比他推独轮车快多了。“快!真快!” 赵小贩骑了一圈回来,激动得声音都发颤,“以前俺运五十斤菜要走一个时辰,现在骑这车,二十分钟就到了!还不磨肩膀,太好用了!”
周围的小贩都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赵哥,这车能装多少?俺的苹果能装不?”“王师傅,啥时候能给俺也做一辆?俺愿意多给工钱!”
王师傅笑着说:“大家别急,俺们每天做三辆,先到先得,保证让大家都用上!”
没一会儿,就有十几个小贩报了名,孙小贩还特意说:“俺的车斗要大点,能装两筐苹果!” 周小贩则说:“俺的车斗要加个盖子,免得布卷被雨淋了!”
林风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踏实 —— 自行车从皇宫的代步车,变成了百姓的载货工具,这才是真正的 “好用”。小李子在旁边凑趣:“陛下,您看,现在连小贩都抢着要自行车,之前那些说‘妖术’的大臣,要是看到了,肯定也想要!”
小李子的话还真说中了 —— 下午,之前总说自行车 “不合礼教、像妖术” 的吏部尚书刘大人,居然拄着拐杖来到了工匠房。他没直接找王师傅,而是躲在旁边看赵小贩骑车运菜,又看了看其他小贩订购的热闹场景,才咳嗽着走上前:“王师傅,那个…… 给老夫也做一辆呗?不用太大,迷你版的,给老夫的小孙子玩,他昨天看到陛下骑车,吵着要‘自己走的车’。”
王师傅愣了愣,随即笑着说:“刘大人,您放心!俺给您做个迷你版的,车轮小,车架矮,小公子肯定能骑!还在车把上装个小铃铛,骑着响,好玩!”
刘大人的脸有点红,摸了摸胡子说:“别让其他人知道,老夫就是…… 就是给孙子买个玩具,不是觉得这车好用。”
这话正好被路过的李老儒听到,李老儒笑着说:“刘大人,您就别装了!昨天老夫还看到您在宫门口看陛下骑车,现在百姓都用得好,您给孙子买,是好事!老夫也想给学堂的孩子们做几辆迷你版的,让他们体育课骑,锻炼身体!”
刘大人被说破,也不再掩饰,笑着点头:“还是李老儒通透!那你也订几辆,咱们一起,让工匠快点做!”
接下来的几天,工匠房的订单越来越多 —— 小贩们订载货版,大臣们订迷你版,甚至有百姓订普通版,用来走亲戚、送孩子上学。王师傅不得不加派人手,还把学堂的木工课也利用起来,让孩子们帮忙打磨小木轮,既省了人手,又教了孩子手艺。
这天,林风骑着自行车去城郊菜地里,看到赵小贩正用载货自行车运菜,后面还跟着两个学骑车的小贩,一个骑得歪歪扭扭,一个差点撞进菜畦,引得菜农们哈哈大笑。“陛下!” 赵小贩看到林风,赶紧停下车,指着车斗里的菜说,“俺今天运了三趟菜,比之前多赚了五十文!这自行车就是俺的‘摇钱树’!”
菜农们也围过来,有的问 “这车多少钱”,有的说 “能不能给俺们做辆能装化肥的”,林风都笑着答应,让王师傅记录下来,以后做更多款式的自行车。
可热闹背后,没人注意到,城郊的树林里,一个穿粗布衣服的人正偷偷看着载货自行车,手里的小本子上画着车斗和挂钩,却画错了挂钩的位置,旁边还写着 “挂钩在右侧,装货会歪”—— 正是之前画自行车和传声筒草图的外族探子,他想模仿载货自行车,却连挂钩的位置都搞反了,注定做不出好用的车。
夕阳西下时,林风骑着自行车往皇宫走,身后跟着一群学骑车的孩子,有的骑迷你版,有的推着小推车,笑声飘得满路都是。王师傅跑过来,递给他一张订单表:“陛下,边境将军来信,说想要十辆载货自行车,用来运粮草和药品,边境山路多,让俺们把车轮再加固下,用更厚的铁皮!”
林风接过订单表,笑着点头:“好!给边境的车要做得更结实,车轮用双层铁皮,车架用最硬的楠木,保证在山路上也能骑!”
一场围绕自行车的民间推广,不仅让百姓的日子更方便,还让保守派大臣改变了看法,更让边境看到了新的希望。林风知道,这小小的自行车,从皇宫到民间,从代步到载货,不仅是一辆车,更是大炎百姓对 “好日子” 的期待 —— 只要能帮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就算是简单的发明,也能绽放出巨大的力量。
只是,林风没料到,边境的载货自行车刚送过去,就遇到了新问题 —— 外族探子居然在山路上挖陷阱,想让运粮的自行车掉进去,破坏粮草运输。一场围绕自行车的 “边境护粮战”,又在不远处等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