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朕,现代社畜穿成昏君后躺赢了 > 第201章 传声筒 “需求”:远程开会太麻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1章 传声筒 “需求”:远程开会太麻烦

皇宫大殿的门槛上,青州知府李大人扶着门框直喘气,官袍下摆沾满了尘土,靴底磨得快见了木芯 —— 从青州到京城,他骑马换马车,足足走了半个月,路上还淋了两场雨,现在连说话都带着浓重的鼻音,递奏折的手都在抖:“陛下…… 臣…… 臣总算赶上早朝了,再晚一天,恐怕就要误了粮种发放的事……”

林风赶紧让小李子搬来凳子,又递过杯热姜汤:“李大人快歇着,这一路辛苦了。青州到京城不过五百里,走半个月也太费时间,要是赶上雨季,路更难走,耽误了政务可怎么办?”

这话戳中了在场官员的心事 —— 旁边的苏州通判也跟着叹气:“陛下说得是!臣来京时,运河涨水,船停了三天,眼睁睁看着汛期的奏报送晚了,要是能早点跟京城沟通,也不至于让百姓多受两天涝灾。”

“可不是嘛!” 几个地方官纷纷附和,有的说山路难走,有的说驿站太少,连最耐旱的马匹都得歇三次,“要是能不用跑这么远,就能跟陛下汇报政务,那可省太多事了!”

林风摸着下巴,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 —— 现代的传声筒原理简单,用竹筒、绳子、薄木片就能做,虽然不能像手机那样长途通话,但至少能解决短距离的远程沟通,比如宫里各殿之间,或者京城与近郊的驿站之间,先试试水也好。“王师傅呢?” 林风转头问小李子,“让他来大殿一趟,朕有个新东西要做。”

半个时辰后,王师傅扛着工具箱赶来,手里还攥着上次做自行车剩下的楠竹片:“陛下,您要做啥?还是跟车有关的?俺这就去准备铁轴!”

“不是车,是‘传声筒’。” 林风捡起一根竹筒,比划着说,“用两根粗竹筒,每根两端蒙上薄木片,再用一根长绳子把两片木片连起来,说话的时候对着一头的竹筒喊,声音能顺着绳子传到另一头,这样两边不用见面,就能说话了 —— 就像咱们隔着墙说话,声音能透过来,只不过这个能传得更远。”

王师傅听得眼睛直眨,拿起竹筒翻来覆去看:“声音能顺着绳子走?俺咋没听过?要是绳子松了,声音会不会掉地上?”

小李子在旁边凑热闹:“王师傅,您笨啊!声音跟风一样,能顺着道走,绳子就是声音的道,只要道不歪,声音就丢不了!”

林风笑着点头:“差不多这意思,你先按朕说的做 —— 竹筒选粗点的楠竹,结实还隔音;薄木片要磨光滑,蒙在竹筒两端时绷紧;绳子用浸过油的麻绳,不容易断还能传声,先做一对,试试能传多远。”

接下来的两天,工匠房里又多了新活计 —— 王师傅带着伙计们锯楠竹,竹筒锯成两尺长,两端用砂纸磨平;薄木片选了柔韧的杨木,泡软后蒙在竹筒上,用细麻绳一圈圈扎紧;麻绳选了最粗的,还特意用桐油浸了三遍,晾干后又韧又滑。小李子天天守在旁边,一会儿帮着递砂纸,一会儿对着蒙好木片的竹筒喊 “喂喂喂”,惹得工匠们笑:“小李子,等做好了再喊,现在喊了也没人听!”

终于,第一对传声筒做好了 —— 楠竹泛着浅黄,两端的杨木片绷得紧紧的,中间连着重约两斤的麻绳,拉直了能有一百多米长。王师傅扛着一端去了宫门口,林风拿着另一端在大殿前,对着竹筒喊:“王师傅,能听见吗?”

等了半天,只传来一阵 “嗡嗡” 的杂音,夹杂着模糊的 “听…… 见……”,根本分不清说的啥。王师傅跑回来,擦着汗说:“陛下,声音跟蚊子叫似的,还变调了,俺听着像‘能吃吗’,还以为您问俺中午吃啥呢!”

小李子凑过来,对着竹筒喊了声 “奶茶”,传过去居然变成了 “来来”,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林风摸了摸竹筒,发现问题所在:“竹筒太细,声音在里面散了;麻绳也没绷紧,松松垮垮的,声音传不远就变了。咱们把竹筒加粗,换成三尺粗的楠竹,麻绳再绷紧点,用架子把绳子架起来,别让它垂着,肯定能好。”

改进后的传声筒果然不一样 —— 三尺粗的楠竹能聚声,麻绳用木架架起来,拉得笔直,像根绷紧的琴弦。王师傅扛着一端去了五百米外的御花园,林风对着竹筒喊:“王师傅,现在能听清吗?说句‘御膳房要煮火锅’!”

这次,清晰的声音顺着麻绳传了过去,王师傅的回应也清清楚楚:“听清了!御膳房要煮火锅!俺这就去告诉张师傅!”

周围的官员都看呆了,青州知府李大人凑过来,对着竹筒喊:“青州粮种已备好,何时发放?”

传声筒那头,负责粮务的官员立刻回应:“明日即可发放,已备好车马!”

李大人激动得直拍大腿:“太好了!要是早有这东西,俺哪用走半个月来京城!在青州就能跟京城说话,省太多事了!”

小李子看得眼馋,抢过传声筒就往御膳房方向跑,架好绳子后,对着竹筒大喊:“张师傅!俺要两杯珍珠奶茶!多放糖!加珍珠!”

御膳房里,张师傅正煮着火锅,听到传声筒里传来声音,却听得模模糊糊:“张师傅!俺要两筐珍珠泥巴!多放糖!加珍珠!”

张师傅纳闷了 —— 珍珠泥巴?还加珍珠?是新吃法?但既然是小李子要的,还是赶紧准备,让伙计装了两筐刚挖的湿泥巴,还撒了把甜豆当 “珍珠”,送到了大殿前。

“小李子,你要的‘珍珠泥巴’来了!” 张师傅把筐子放在地上,泥巴还冒着湿气,甜豆撒在上面,看着格外滑稽。

小李子傻眼了,指着泥巴喊:“俺要的是奶茶!珍珠奶茶!不是能吃的泥巴啊!张师傅,您咋听成泥巴了?”

张师傅也懵了:“传声筒里说的就是‘珍珠泥巴’,俺还以为是陛下新发明的吃法呢!”

林风忍不住笑:“肯定是麻绳被风吹得晃了一下,声音变了,‘奶茶’变成‘泥巴’,以后风大的时候,得把绳子固定牢,别让它晃。”

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小李子气鼓鼓地踢了踢泥巴筐:“这传声筒,下次再也不跟御膳房喊话了,免得又送来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传声筒在宫里试用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开 —— 各殿之间用传声筒沟通,不用再跑断腿;户部用传声筒跟粮库说话,随时了解粮情;甚至学堂也用传声筒,陈小哥在大殿前讲漫画历史,孩子们在御花园里就能听见,不用挤在一间屋子里。李老儒还特意用传声筒教国学,对着竹筒念《论语》,声音清晰地传到学堂,连路过的百姓都停下脚步听,说 “这木筒真神奇,能把话传这么远”。

可高兴没几天,密探又带来了新消息 —— 边境将军来信,说哨所之间离得远,遇到外族探子时,跑着报信太费时间,想请陛下也给边境做几对传声筒,要是能在哨所之间传信,就能更快发现外族动静。但将军也提到,边境风大,麻绳容易被风吹断,还容易被雨水打湿,问能不能改进,让传声筒更耐用。

林风拿着信,跟王师傅商量:“边境风大,麻绳得换更结实的,比如用兽皮拧成的绳子,防水还韧;竹筒外面也得包层铁皮,免得被风吹裂。咱们先做几对改进版的,送到边境试试,要是好用,再批量做。”

王师傅点头:“俺这就去准备兽皮绳,再找铁匠给竹筒包铁皮,保证在边境也能用!”

小李子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陛下,俺也想跟去边境送传声筒!顺便教哨所的士兵怎么用,要是他们传错话,俺还能帮着调绳子!”

林风笑着答应:“好啊,不过你得先把‘奶茶’和‘泥巴’分清楚,别到了边境,让士兵们把‘送粮草’传成‘送野草’,那就麻烦了!”

夕阳西下时,工匠房里又响起了锯木声和打铁声 —— 王师傅带着伙计们给竹筒包铁皮,兽皮绳泡在桐油里,散发出淡淡的油香;小李子趴在桌上,给传声筒的竹筒上画火锅图案,还在旁边写着 “别传错话”,惹得工匠们笑个不停。

可没人注意到,宫墙外的角落里,之前那个画自行车草图的外族探子,又拿着小本子,偷偷画着传声筒的样子 —— 他把竹筒画成了粗木管,绳子画成了普通麻绳,还在旁边写着 “声音能顺着绳子走,要多做几对,用来偷听哨所消息”。显然,外族又想模仿传声筒,用来干扰边境的通讯。

一场围绕 “传声筒” 的发明,虽然解决了宫里的短距离沟通问题,却也引来了外族的觊觎,而边境风大、雨水多的挑战,也让传声筒的改进之路充满了未知。林风站在工匠房门口,看着夕阳下的传声筒,心里清楚 —— 这小小的竹筒和绳子,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守护边境安稳的新防线,只有不断改进,才能不让外族有机可乘,才能真正实现 “远程沟通” 的初心,让地方官、士兵们不再为 “赶路开会” 而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