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晚明从关中田亩开始 > 第229章 硝烟散尽之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翻山鹞”溃败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西安府东南乃至更远的地方。曾经黑云压城、被视为必死之局的张家庄,不仅奇迹般地坚守下来,更以一场酣畅淋漓的反击,几乎全歼了两万来犯之敌!这个消息所带来的震撼,远比之前的任何一次胜利都要强烈。

庄外战场尚未完全清理干净,络绎不绝的使者便已抵达庄外。这一次,不再仅仅是周边那些墙头草般的村寨堡主,更有西安府下辖几个县的县令派来的幕僚,甚至还有来自更南方、此前一直保持沉默的几个大庄、大族的代表。他们带着礼物,言辞谦恭,目的却大同小异——恭贺、打探,以及寻求某种形式的合作或庇护。

张家庄,这个曾经偏处一隅的名字,经此一役,已然成为关中东南一股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力量。

总务堂内,再次堆满了拜帖和礼单,但气氛与之前被围困时的压抑截然不同。李信有条不紊地接待着各方使者,态度不卑不亢,既不过分热络,也绝不失礼,巧妙地周旋其间,为庄子争取着最大的利益和宽松的外部环境。

赵武则忙得脚不沾地。缴获的兵甲堆积如山,需要清点、修缮、入库。更重要的是,此战俘虏了超过一千五百名流寇,如何处置这些人成了大问题。全部杀掉,有伤天和,也浪费人力;全部吸纳,又恐人心不齐,埋下隐患。

张远声给出了明确的指示:甄别。手上沾有无辜百姓鲜血、冥顽不化者,严惩不贷。其余被裹挟的流民、溃兵,愿意留下的,打散编入工程队或辅兵营,以观后效;想走的,发给少量口粮,遣散出境。

“咱们现在地盘大了,人口反而更缺了。”张远声对赵武和李信说道,“但不能滥竽充数。宁缺毋滥,要的是能跟我们一条心的人。”

内部的整合也在加速进行。经历了生死与共的守城之战,尤其是最后时刻新老庄民合力巡防、抢修工事,原本存在的些许隔阂和猜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消融了大半。总务堂趁热打铁,正式将参与守城并表现突出的流民短工和部分新附庄民纳入正式庄籍,并按照《约法》和功分制,开始兑现之前的承诺,分配田亩、发放奖赏。一种更加牢固的认同感,正在这片饱经创伤的土地上悄然滋生。

然而,张远声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他站在那门从“翻山鹞”军中缴获的、唯一完好无损的火炮前(其余几门都在战斗中被毁或严重受损),眉头微蹙。这门炮比之前从范家营地缴获的那门更加沉重,炮管更粗,显然是用于攻城的重炮。

“孙师傅,陈师傅,这门炮,我们能仿造吗?”张远声问道。

孙老铁匠和陈石头围着火炮研究了半天,最终孙老铁匠摇了摇头:“庄主,难。这炮管对铁水和铸造的要求太高了,咱们现有的炉子和手艺,勉强造些火铳还行,造这个……十有八九会炸膛。”

技术的瓶颈,再次清晰地摆在了面前。没有更先进的冶金和铸造技术,就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重火力,在未来可能面对的更强大的敌人时,就会始终处于被动。

“看来,光靠我们自己闭门造车是不行了。”张远声若有所思。他想起之前秦昌商号从北边带回来的关于“石炭”和应用的消息,又想起那个雪夜来客提到的、在延安府助战的神秘“闯”字旗。

“李信。”他转身吩咐道,“以联保团练使的名义,发出招贤令!不限地域,不限出身,凡精通格物、匠作、冶铁、筑城、乃至天文地理、医卜星相者,只要有一技之长,我张家庄皆虚位以待,必以厚禄相待!”

他要广纳天下英才,打破技术的壁垒。

“另外,让秦昌商号重整旗鼓,商路不仅要恢复,还要扩大!往南,往西,往所有能接触到新技术、新知识的地方去!我们需要更多的‘石炭’,需要更好的铁料,也需要知道这天下,到底在发生着什么!”

他不再满足于偏安一隅,被动的防御。他要主动走出去,吸收一切能壮大自身的力量。

就在这时,胡瞎子带来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消息。

“庄主,范家在西安府以及周边几个县的所有明面产业,一夜之间,全部关门歇业,核心人员……都消失了。”

范家,这头隐藏在幕后的恶狼,在阴谋败露、武力受挫后,选择了暂时潜藏。但张远声知道,他们绝不会就此罢休。下一次出现,必然会更加凶险。

“知道了。”张远声平静地点了点头,“继续盯着。他们不动,我们反而更要抓紧时间。”

硝烟渐渐散尽,伤痕开始愈合。但站在庄墙之上,望着远方苍茫的大地,张远声感受到的不是胜利后的松懈,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打退了明处的敌人,逼退了暗处的黑手,只是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未来的道路,依旧布满荆棘。技术的落后,人才的匮乏,外部的强敌,以及那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名为“闯王”的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