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回到运动员村的宿舍,李翔海把那枚沉甸甸的100米蛙泳金牌放在床头柜上。

他左看看,右看看,忍不住用手指轻轻摩挲着光滑的表面,嘴角咧开一个大大的笑容,心里美得直冒泡。

金牌!这可是他第一个全国性质的冠军金牌!

姜庆教练推门进来,就看到这小子像个守着宝贝的猫似的,对着金牌傻乐。

他无奈地摇摇头,走过去:“行了小海,别傻乐了,明天50蝶决赛,想好怎么游没?有战术没?”

李翔海抬起头:“姜教,我就想的明天多适应一下出发和到边,剩下没想啥,冲就完事了。”

姜庆被他这简单粗暴绝不费脑子多想的态度气笑了,正要开口,宿舍门又被敲响了。

张叔拎着他的按摩工具箱走了进来:“翔海,来,趴下,给你松松筋骨,今天比赛我看了,那100米拼得够呛。”

李翔海立刻乖乖趴到床上。

张叔灵活的手开始在他肩背、腰臀、大腿的肌肉上精准地按压、揉捏。

酸胀感伴随着深层的放松袭来,李翔海舒服得直哼哼。

姜庆则坐在一旁,开始给同屋的余思悦安排明天的任务。

余思悦一脸愁容,他的报名项目堪称地狱模式。

上午先是200米蛙泳预赛,紧接着就是200米混合泳预赛,两枪高强度间隔极短。

如果两项都进了决赛,下午还得再来两枪,一天四枪,想想都让人腿软。

“姜教练,这……这我该怎么办啊?”余思悦六神无主的求救。

姜庆也是眉头紧锁,头发都愁得似乎多掉了几根。

“唉,报项撞车,脸是真黑。明天看情况吧,实在不行……只能战略性放弃一项了。”

放弃哪一项,都是艰难的选择。

听着姜庆和余思悦的讨论,李翔海趴在床上,心里倒是很放松。

他练50蝶花的心思和精力,远不如100蛙和200蛙那么深,反而可以放下包袱,纯粹地去享受比赛,去拼一把看看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这种心态下,他很快就陷入了深度睡眠,一夜无梦。

第二天清晨,李翔海神清气爽地出现在运动员餐厅。

他正琢磨着是吃包子还是喝粥,一个熟悉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小海!”

李翔海回头,惊喜地瞪大了眼睛:“师爷?您啥时候来的?” 来人正是谢希仁,胡翔俊的师父。

谢希仁精神矍铄,笑容满面:“刚到刚到,这不,赶紧吃完饭准备去给你加油嘛,50蝶,好好游!”

他看了看李翔海的餐盘,又叮嘱道:“你这早上吃的有点咸了看着,中午少吃点油腻的,多吃点易消化的。短距离项目,肠胃负担小点好。”

李翔海连忙点头:“嗯嗯!我哪敢多吃,姜教练看着呢,您比胡指来的还要早,胡指要明晚才到。”

正说着,姜庆也端着餐盘走了过来,看到谢希仁,恭敬地打了招呼:“谢老,您来了。”

“嗯,来看看小海比赛。”谢希仁笑眯眯地说。

于是,李翔海快快乐乐地跟着姜庆和谢师爷一起,向游泳馆进发。

路上有师爷陪着聊天,李翔海感觉心情更放松了。

到达场馆,稍作热身,决赛的道次安排出来了,李翔海被分在第三泳道。

“啧,第三道……”李翔海皱了皱眉,有点不爽。

中间泳道容易被两侧选手带起的水浪影响,俗称“吃浪”。

对需要节奏和平衡的蝶泳来说不是最理想的位置。

谢希仁见状,拍了拍他的肩膀,乐呵呵地安慰道。

“第三道怎么了?只要游得够快,水花够大,永远只有你给别人造浪的份儿,还怕吃别人的浪?”

这话说得豪气的不行,瞬间打消了李翔海那点小顾虑。

下午,男子50米蝶泳决赛选手入场。

李翔海站在第三泳道的出发台上,调整着呼吸。

观众席上,姜庆和谢希仁都紧盯着他。

而在后台热身区,正准备参加稍后甲组50蝶决赛的陈锋,也靠在墙边,目光扫过直播屏幕,饶有兴致地停在了李翔海身上。

“这小子,蛙泳主项,蝶泳也能进决赛?有点意思啊。”

陈锋心里嘀咕着。他自己是甲组蝶泳的顶尖选手,看到李翔海这个蛙泳主项的小将站上蝶泳决赛台,他还有点好奇。

“take your marks——”

“嘟!”

李翔海的出发反应依旧出色,入水后,水下蝶泳腿短促有力,出水后,他立刻进入高频率的冲刺划臂状态!

50米蝶泳,全程几乎处于无氧状态,拼的就是爆发力、技术和那零点几秒的细节。

从观众席看去,选手们划水的频率极高,带起一波波猛烈的水浪,水声密集而富有节奏,如同狂风骤雨敲打着池面。

仅仅几次划臂之后,差距便开始显现。

李翔海的动作,在陈锋这位蝶泳专项选手的眼里,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他不像传统男子蝶泳选手那样,主要依靠强悍的臂力去砸水,似乎更依赖于核心力量的驱动和身体波浪式的传导,手臂更像是顺势而为的延伸。

竟与波蛙技术有几分神似!动作效率很高,虽然绝对力量感可能稍逊,但前进的速度却丝毫不慢。

陈锋看到,李翔海的手臂入水后,有一个清晰而快速的外划动作,随即高肘屈臂,形成了一个有力的抱水姿势,然后才是强有力的向后推水。

整个动作过程,该有的技术环节,外划、高肘、抱水、推水,竟然一个都没省略。

虽然受限于主项和训练时间,动作幅度和流畅度可能比不上蝶泳专项选手,但这种在极限速度下依然努力保持技术框架的做法,让陈锋感到一丝惊讶。

“这小子……”

陈锋微微眯起眼睛。

他自己为了追求那零点零几秒的提升,早已习惯了在比赛中偷工减料,把曲臂高肘抱水这个环节简化了角度甚至省略,直接靠蛮力抡臂前进。

他一直认为,在50米这种纯粹拼爆发力的项目里,技术细节的损失是值得的,效率可以通过划水频率来进行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