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训练区,李翔海平躺在垫子上,进行仰卧举腿。
双腿并拢伸直,核心收紧,依靠腹肌力量将双腿抬起至与地面垂直,再缓慢有控制地下放。
这个动作强化着维持流线型和稳定躯干的关键肌群。
他旁边,余思悦在做平板支撑变式和俄罗斯转体。
水中训练更是重中之重。
针对100蛙和200蛙,胡翔俊和姜庆安排了大量的分段强度练习。
“翔海,这组100米,前50米按比赛速度的90%游,后50米全力冲刺!注意转身衔接!”
姜庆拿着秒表站在池边。
李翔海点点头,深吸一口气,蹬壁出发。
他刻意控制着前50米的节奏,技术动作力求标准流畅,节省体力。
转身后,他立刻将频率和力量提升到极限,蹬腿强劲有力,向着终点线疯狂冲刺!
“好!后50米再快0.3秒!”姜庆看着秒表报出成绩。
为了弥补200蛙后程耐力的短板,姜庆还加入了长距离间歇训练。
“8个100米蛙泳,间歇1分30秒,要求包干到1分10秒以内!”姜庆下达指令。
李翔海咬紧牙关,一次次跃入水中。
每一次触壁,都伴随着急促的喘息和快速的心跳。
乳酸在肌肉里堆积,但他强迫自己严格按照休息时间调整呼吸,然后在下一个100米再次投入战斗。
这是对意志和体能的双重考验。
而针对50米蝶泳这个船新比赛项目,训练则更侧重于爆发力和技术细节。
“注意你的水下蝶泳腿!要短促有力!频率快!”
“海啊,习惯性动作要不得,你为什么在水下只打一个海豚腿,你现在练的是蝶泳,蝶泳!”
由于身体习惯了蛙泳的规则,每次李翔海下水都有点不得劲。
他反复练习着水下蝶泳腿,从蹬壁出发开始,一次次调整发力点和动作幅度。
出发台练习更是重中之重。
50米蝶泳,胜负往往就在出发反应和前15米。
“take your marks——”姜庆模拟着发令声。
李翔海瞬间绷紧身体。
“嘟!”
他双脚猛地发力蹬离台面,身体在空中伸展成一条直线,入水角度被严格控制。
入水后,强有力的水下蝶泳腿立刻启动!
频率极快,动作紧凑,如同在水下安装了一个小马达。
出水后,他迅速进入高频率的划臂冲刺状态。
“反应时间0.68秒!不错!”姜庆叫停后看着手中的计时器:“保持!水下腿再紧凑一点!”
训练的日子紧张而充实。
李翔海每天往返于力量房、泳池、食堂和宿舍之间。
光州世锦赛的经历,像一颗种子埋在了他心里。
开始主动思考,如何优化出发?如何在疲劳期保持技术不变形?如何在冲刺阶段调动最后的潜能?他会在训练间隙,拉着姜庆讨论技术细节,或者自己翻看训练录像,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
一周的高强度针对性训练后,他们前脚准备出发前往S省t市参加全国青年运动会。
胡翔俊后脚从光州回来了,不过胡翔俊还要忙着领奖,联系代表团队员,总之需要修整一番,给姜庆传了个消息说是等李翔海进决赛了他再过去。
机场里,李翔海背着自己的装备包,和要出发的队员们一起,与省队前来送行的队友和工作人员告别。
“海子,加油啊!拿个冠军回来!”
“翔海,50蝶别怂,冲就完了!”
李翔海笑着和大家击掌:“放心!一定拼尽全力!”
飞机平稳降落在t市机场。
舱门打开,一股与h省截然不同的空气扑面而来。
t市地处内陆盆地,海拔约1000米。
这个高度对于长期在平原训练的李翔海来说,并无明显的高原反应,但气候的差异却让他精神一振。
习惯了长江平原夏季那种闷热潮湿、如同蒸笼般的桑拿天,此刻t市的空气却显得格外干爽、通透。
虽然正值盛夏,气温显示在三十一二度左右,但阳光直射下并不觉得过分酷热,反而因为空气干燥,体感温度要舒适许多。
一阵微风吹过,带着点凉意,拂在皮肤上清清爽爽,完全没有h省那种黏糊糊的汗腻感。
“嚯,这天气,舒服!”李翔海深吸了一口气,感觉肺部都清爽了不少。
姜庆推着行李车,也点点头:“嗯,比家里强。湿度低,散热快,对你们比赛状态有利。不过也别大意,补水要跟上,这地方干,水分蒸发快。”
走出机场,阳光灿烂,天空是那种高原特有的、清澈的蔚蓝。
远处的山峦轮廓清晰可见。李翔海坐上前往运动员村的大巴,看着窗外t市的街景。
城市绿化很好,道路宽敞,行人的步伐似乎也比h省那边从容一些。
干燥的空气让一切都显得格外明亮清晰,连树叶都绿得格外精神。
到达青运会指定的运动员村,办理入住。
房间宽敞整洁,窗外正对着训练场馆。
李翔海放下行李,简单收拾了一下,便和代表队一起前往游泳馆熟悉场地。馆内温度适宜,池水清澈。
李翔海跳下去试游了几个来回,感觉水质和水温都很不错。
干燥的气候似乎让水中的阻力感也略有不同,需要稍作适应。
夜幕降临,t市的夜晚凉意更浓。
李翔海站在房间窗前,看着远处城市璀璨的灯火和静谧的群山轮廓。
他摸了摸背包里那面从光州带回来的、已经有些褶皱的小红旗,随后躺下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