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金兰厌胜劫 > 第1187章 格拉斯哥的油纸伞(2021年11月12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87章 格拉斯哥的油纸伞(2021年11月12日)

格拉斯哥会展中心的玻璃穹顶,成了天公肆意泼墨的巨幅宣纸。cop26中国馆内,雨点密集敲击着高耸的弧形玻璃,发出连绵不绝的碎玉倾盆之声,又被馆内柔和的光线折射,在光洁的地面上投下无数跳跃的、流动的银亮光斑。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奇异的混合气息——外面苏格兰高地清冽湿润的风雨味道,混合着展台中央那只古朴青瓷香炉里袅袅升起的、带着暖意的檀香。那缕青烟,细细的,笔直向上,在接近穹顶雨幕光影交织的迷离处,才恋恋不舍地弥散开来。

展台一角,李念墨静静地站着,目光温润,像蓄着一泓清泉。她今天穿了一袭素雅的月白色提花软缎旗袍,领口一枚小巧精致的盘扣,在馆内特意调暗以突出展品的光线下,偶尔流转过一丝极淡的金色光泽——细看之下,那并非寻常珠宝,其精巧的镂空结构,分明借鉴了卫星太阳能电池板的几何美感。她手中小心捧着一个狭长的锦盒,深沉的紫檀木色,盒身仅以几道流畅的银线勾勒出云水纹样,低调而内蕴光华。

她的对面,是来自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的代表图瓦卢女士。图瓦卢身形微胖,深棕色的面庞刻着风浪和阳光的印记,此刻那双总是盛满忧虑的眼睛,正紧紧盯着李念墨手中的锦盒,流露出一种近乎孩童般的热切期盼。她所在的那个由珊瑚环礁托起的国度,正真切地感受着海平面上升一寸寸吞噬家园的绝望。

“图瓦卢女士,”李念墨的声音清越柔和,穿透了雨声的喧嚣,清晰地抵达对方耳畔,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这是我们准备的一份心意。一件古老的器物,希望能为您和您的同胞,在这多雨的格拉斯哥,带来些许庇护,也带去一份来自遥远东方的祝福。”

她说着,纤细的手指灵巧地解开锦盒上的银质搭扣,盒盖轻启的瞬间,仿佛有微光流泻。她双手从衬着深蓝色丝绒的盒中,取出一柄尚未撑开的油纸伞。伞骨是精选的湘妃竹,打磨得温润如玉,透着岁月的沉静光泽;伞面则是特制的素白熟宣,薄如蝉翼,却又异常坚韧。最引人注目的是伞面上绘制的图案——并非繁复的花鸟或山水,而是用极淡的靛青和银粉勾勒出的、浩瀚深邃的星宿云图,线条古朴流畅,透着一股源自远古的苍茫气息。

“这把伞,”李念墨将伞柄轻轻递向图瓦卢女士,指尖拂过那二十四根均匀分布的伞骨,“二十四根伞骨,对应着我们祖先划分天地时序的二十四个节气。这伞面上的星图,也不是随意绘制的艺术创作,它依据的是我们家族保存的、几百年前先辈们夜夜仰观天象、一笔一画记录下的真实星图摹本。”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对古老智慧的虔诚,“在风雨飘摇的时刻,我们抬头仰望的,是祖先们也曾凝望过的同一片星空。这份连接,或许能带来一丝安定。”

图瓦卢女士双手微微颤抖地接过伞柄,竹节的温凉触感顺着指尖蔓延,竟奇异地抚平了她心中翻腾的焦虑。她深吸一口气,带着几分庄重和好奇,手腕用力,将那柄看似古朴的油纸伞,“唰”地一声,在头顶撑开。

奇迹,在伞面完全张开的刹那发生。

穹顶倾泻而下的、被玻璃过滤得有些朦胧的天光,落在洁白的伞面上。伞面上那些看似静止的靛青星点与银粉轨迹,仿佛被骤然注入了生命!细微的、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流光在伞面下无声脉动、流转,并非刺目的强光,而是如同暗夜星河被温柔地拓印在了伞面之上,无数细小的光点明灭闪烁,汇聚成流淌的星辉之河,将图瓦卢女士笼罩在一片柔和而梦幻的微光里。她惊讶地抬起头,仰望这近在咫尺的“星空”,微张着嘴,深棕色的眼眸被映亮,里面盛满了不敢置信的震撼与纯粹的感动。

更奇妙的还在后头。密集的雨水顺着伞面的弧度滑落,在伞沿处并未立刻滴下,而是短暂地汇聚。清澈的水流沿着伞骨精心设计的凹槽流淌,如同被无形的笔引导着,竟在伞沿边缘,清晰地勾勒出四个古朴圆润、充满力道的篆体水字——“上善若水”!这四个由纯粹雨水构成的水字,在伞沿流转不息,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光泽,仿佛一句流动的古老箴言,无声地阐释着东方智慧的最高境界。

“哦!我的上帝……”图瓦卢女士的声音哽咽了,她一手紧紧握着伞柄,一手下意识地捂住了嘴,眼眶瞬间湿润。这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伞,这流动的星图,这水写的箴言,像一道温暖的光,穿透了她心中因家园沉没而积聚的厚重阴霾,让她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国界的、深沉的理解与支持。

就在这时,一道略显尖锐的声音刺破了这充满诗意的氛围。“李顾问!”一位金发碧眼、胸前挂着某欧洲知名媒体标牌的男记者,利落地挤到展台前方,录音笔几乎要伸到李念墨面前。他语速很快,带着职业性的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挑战,“贵国在本次气候大会上提出的减排承诺雄心勃勃,但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实现难度极大,尤其是在短期内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能源结构调整。请问,贵国如何确保这些目标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美好愿景?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时间表能否更清晰地公之于众?国际社会需要的是可量化的行动,而非仅仅是……诗意盎然的象征物。” 他的目光扫过图瓦卢女士头顶那柄神奇的星图伞,意有所指。

这突如其来的质问,让中国馆内原本沉浸在油纸伞神奇氛围中的各国代表和记者们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聚焦过来。连空气中漂浮的檀香烟气,似乎也凝滞了一瞬。图瓦卢女士紧张地握紧了伞柄,担忧地看向李念墨。

李念墨神色依旧恬静,正要开口回应这带着锋芒的问题,一个沉稳从容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穿透力。

“这个问题,也许这把伞本身,就能给出部分的答案。”

众人循声望去。李玄策不知何时已悄然站到了展台侧后方。他穿着剪裁合体的深灰色中山装,身姿挺拔如松,脸上带着惯有的、温和却极有分量的平静。他没有看那位咄咄逼人的记者,目光反而落在那柄被图瓦卢女士紧紧握着的油纸伞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伞柄那一段段清晰可见、饱含生命韧性的竹节上。

他缓步上前,走到图瓦卢女士身边,向她微微颔首致意。图瓦卢女士连忙将伞微微倾斜,让这位令人尊敬的中国智者能更清楚地看到伞柄。李玄策伸出手指,并未触碰伞身,只是虚虚地指向伞柄上那几道凸起、坚韧的竹节,动作自然而充满一种对生命造物的尊重。

“请看这竹节,”李玄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回荡在安静下来的展馆里,盖过了穹顶的雨声,“竹子向上生长,每生出一节新的高度,便自然地形成一个这样的‘节’。这节,是它生长的印记,也是它积蓄力量的节点。” 他的指尖在离竹节寸许的地方轻轻划过,“我们的科学家做过测量,竹子每生长这样一节,其生长过程中吸收、固定下来的二氧化碳,大约是百克之数。”

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在那位欧洲记者脸上,眼神深邃而平和:“从一粒深埋地下的笋芽,到破土而出,再到一节一节地向着天空生长,每一寸拔高,都伴随着对碳的吸纳与转化。这过程无声无息,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实实在在地进行着,最终成就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竹林。这,就是自然的法则,也是我们践行的理念之一——在每一个微小的生长节点上,默默积累,持续行动。这百克之碳,积少成多,便是森林,便是我们向未来提交的答卷的一部分。它不华丽,却扎根于土壤,生长在时间里。”

李玄策的话音落下,展馆内一片寂静。只有雨水拍打玻璃穹顶的碎玉之声,以及那柄星图油纸伞下,雨水沿着伞沿不断勾勒出“上善若水”四字又不断散落重组的细微声响。那位提问的欧洲记者张了张嘴,似乎想再追问什么,但看着李玄策沉静的面容,看着伞下那流转的星光与水写的箴言,看着图瓦卢女士眼中尚未干涸的泪光和紧紧握着伞柄、指节发白的手,终究没能发出声音。一种更深的、源于智慧与自然之力的说服力,悄然弥漫开来。

就在这静默的、充满张力的时刻,一缕原本从青瓷香炉中逸出、在展台旁袅袅盘旋的檀香烟气,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竟悠悠地飘向了图瓦卢女士撑开的油纸伞下方。淡青色的烟雾在伞下那片由星辉和雨水共同营造的独特空间里,不再随意弥散,而是奇异地开始回旋、聚拢。在众人屏息的注视下,那轻烟缓缓地、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完美无瑕、阴阳流转的太极图形!它悬停在伞下那片微光之中,缓缓旋转,如同一个来自古老东方的神秘图腾,无声地诉说着平衡、和谐与生生不息的天道。

图瓦卢女士完全被眼前这接二连三的奇迹震撼了。她忍不住伸出另一只空着的手,指尖带着微微的颤抖,小心翼翼地想去触碰那烟雾构成的太极图。她的指尖刚刚探入那旋转的烟雾边缘,太极图便如同有灵性般,微微荡漾开一丝涟漪,旋即又恢复流转。她仿佛触碰到了某种无形的、温暖的、充满生机的力量,一股暖流从指尖瞬间涌入心田,让她连日来因气候谈判的艰难和家园危机的焦虑而紧绷的神经,奇迹般地松弛下来。她的脸上绽放出一个无比纯粹、带着释然与感激的笑容,眼角再次湿润,但这次,是温暖的泪水。

“谢谢……”她看向李念墨,又看向李玄策,声音哽咽却无比清晰,“谢谢你们!这不仅仅是一把伞……它让我看到了希望,一种扎根于古老智慧、又能照亮未来的希望。” 她再次紧紧握住那温润的竹制伞柄,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伞骨顶端一个极其微小的、几乎与竹纹融为一体的凸起。那并非装饰,而是一个精密的微型传感器。就在她指尖摩挲的瞬间,远在万里之外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一个大型数据接收屏上,代表格拉斯哥地区的一个光点微微闪烁了一下,一组关于当地雨水ph值、污染物微粒浓度等关键指标的实时数据,正悄然无声地通过伞骨内隐藏的纳米级芯片和加密信道,跨越重洋,传输回来。这些冰冷的数据,将成为未来守护更多“图瓦卢”的重要基石。

李念墨的目光温柔地落在图瓦卢女士摩挲伞骨的手上,嘴角噙着一丝了然于心的、恬淡的微笑。她注意到图瓦卢女士旗袍袖口精致的竹叶纹刺绣旁,有一道几乎难以察觉的细微刻痕。那是她父亲李长庚的手笔——一道微缩到极致的《天工开物》炼铜图,古老的智慧早已融入血脉,化为守护未来的力量。

李玄策的目光则越过图瓦卢女士的肩膀,投向中国馆外那片被雨幕笼罩、象征着世界角力的巨大会议中心。风雨如晦,前路漫漫。但手中的伞骨坚韧,伞下的微光不灭,伞沿的“上善若水”依旧流转不息。他微微挺直了脊背,眼中沉静的光芒,比伞上流淌的星河更加深邃悠远。这把凝聚了千年观天智慧、家族心血与未来科技的油纸伞,在这异国他乡的风雨之中,已然撑开了一片属于东方智慧的朗朗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