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金兰厌胜劫 > 第1134章 丰碑静默(2019年9月30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34章 丰碑静默(2019年9月30日)

晨曦微露,十月的京城已浸透了深秋的清寒。天安门广场上,肃穆的寂静被风托举着,拂过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刀劈斧凿般冷峻的线条。李玄策站在献花队伍的最前列,深色的西装衬得他身形挺拔如松,唯有鬓角几缕不易察觉的霜白,悄悄诉说着岁月与重担的痕迹。他微微仰着头,目光沉静地凝视着那直刺苍穹的碑身,像在仰望一部用血与火铸就的浩瀚史书。

深沉、缓慢、几乎带着大地脉搏的哀乐在广场上空低回盘旋,每一个音符都沉沉地敲在人心上。仪仗兵们踏着精准如尺量的步伐,军靴叩击地面的声响,一下,又一下,仿佛敲打在时间的脊梁上,唤醒了沉睡的记忆。

在这片庄重的寂静里,李玄策的思绪却如挣脱了缰绳的野马,逆着时光的河流奔腾而去。恍惚间,他仿佛又站在了1995年那个风雨飘摇的江堤上,冰冷的雨水顺着雨衣领口灌进来,冻得人牙齿打颤,手中紧紧攥着的,是简陋的水位观测尺。耳边是洪流震耳欲聋的咆哮。画面一闪,是三峡工地上震天的机器轰鸣,是2008年那个不眠的指挥部,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如同紊乱的心电图……无数个瞬间,无数张面孔,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夜,汇聚成一条曲折却向上的长路,从泥泞的防汛站,一路延伸至这国家心脏的最高智囊之地。

他眼角的余光,似乎瞥见了父亲李长庚那温和而睿智的眼神,仿佛在无声地传递着跨越重洋的信念;又仿佛看到女儿念墨在加州理工实验室里专注的侧脸,指尖在键盘上翻飞如蝶;还有儿子天枢那双清澈得能映照星空的眸子……血脉与责任,如同无形的丝线,将他们三代人紧紧缠绕在这片古老而新生的土地上。

一个名字,带着滚烫的温度,毫无征兆地刺穿了他纷繁的思绪——赵小满。那个在北华大学宿舍里抱着半导体收音机,痴迷地听着津城快板书的爽朗青年;那个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保卫文化,匹夫有责”的质朴同学。牺牲,这个冰冷的词,最终成了他生命的注脚。李玄策的心口猛地一窒,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和沉重悄然弥漫开来,沉甸甸地压在心头,如同这肃穆乐声的重量。

仪式结束,洁白的花篮在纪念碑基座前静静安放,像是大地无声的祭奠。人群有序散去,广场上恢复了空旷,只有那巍峨的丰碑,依旧在秋日的晴空下沉默伫立,如同一个永恒的坐标。

没有带任何随从,李玄策换下了一身正装,只着一件深灰色的夹克,亲自驾驶着一辆不起眼的黑色轿车,载着妻子方清墨和儿子李天枢,悄然驶离了京城的中心。车子汇入车流,一路向东,朝着津城的方向驶去。车窗外的风景从庄严的都市轮廓,渐渐过渡为略显陈旧的街巷和低矮的民居,空气里似乎也多了几分市井烟火的气息。

车停在了一条老巷口。巷子狭窄而幽深,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温润,两侧是高矮不一的旧式平房,墙皮斑驳,爬着些深秋里依然顽强的藤蔓。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在墙壁上投下长长的、安静的影子。巷子里很静,只有远处隐约传来的几声自行车铃声,和不知谁家厨房里飘出的、淡淡的饭菜香气。

推开一扇虚掩着的、漆色有些剥落的绿色木门,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干净净。几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晾晒在院子一角的细绳上,随着微风轻轻摆动。靠近正屋的窗台上,一个擦拭得锃亮的搪瓷杯里,插着一小丛叫不出名字的、金灿灿的野花,开得正盛。

赵小满的父亲,一位背脊微驼、脸上刻满深深皱纹的老人,正坐在窗下的一把小竹椅上,手里捧着一个边缘磨得发亮的旧相框。相框里,穿着旧式军装的赵小满,咧着嘴,笑得没心没肺,眼神里充满了那个年纪特有的、对未来的热切向往。阳光照在相框的玻璃上,有些反光,老人便微微侧着身子,用那布满老茧和褐色斑点的拇指,一遍又一遍,极其轻柔地摩挲着照片上儿子年轻的脸庞。他的动作很慢,很专注,仿佛在触摸一段凝固的时光。

赵母端着一盘洗好的水果从屋里出来,看到李玄策一家,浑浊的眼睛里瞬间涌起复杂的光,是惊讶,是欣慰,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被岁月沉淀下去的伤痛。“哎呀,玄策,清墨……还有天枢!快进来坐,快进来!”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津城人特有的热情尾音。

屋子里的陈设简单到近乎清贫,却处处透着整洁。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赵小满的遗物——那台他视若珍宝的老式磁带录音机。深棕色的塑料外壳,笨拙的按键,旁边还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排贴着泛黄标签的磁带:《智取威虎山》选段、《奇袭白虎团》选段、还有他自己录制的津城快板练习。录音机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像一件被供奉的圣物。

方清墨眼眶微红,轻轻将带来的营养品放在桌上,挨着赵母坐下,握住了老人那双粗糙而冰凉的手。李天枢则安静地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一双清澈的眼睛好奇又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安静,打量着屋里的一切,目光最后落在那台沉默的录音机上。

“小满这孩子啊,从小就皮实,胆子大,主意正。”赵父放下相框,声音低沉缓慢,带着一种回忆的悠远,“七八岁那年,巷子口有棵老槐树,树顶上有个大马蜂窝,别的孩子都绕着走,就他,不知从哪儿弄了个破竹竿,绑上破布头,蘸了煤油,非要去捅……结果给蛰得满头包,肿得眼睛都睁不开,回来还跟他妈吹,说那马蜂‘嗡嗡’的动静,像不像他新学的快板里的急板?”

赵母抹了下眼角,想笑,嘴角却向下弯着:“可不!肿成那样,晚上疼得睡不着,还哼哼唧唧地背词儿呢,说什么‘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这孩子,心气儿高着呢。”

“后来去那个啥……非遗中心,”赵父继续道,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膝盖,“搞那些老曲艺的录音,宝贝得跟什么似的。每次回来,都跟我们讲,这个调要失传了,那个腔得赶紧录下来……他说啊,”老人的声音哽了一下,停顿片刻,才更低沉地说,“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不能断在咱们这辈人手里,得给后人留着……这是根儿。”

屋子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窗台上那丛野花在微风里轻轻摇曳。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窗,在地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没有撕心裂肺的哭诉,没有怨天尤人的悲叹,只有一种深沉的、如同古井水般平静的思念,在空气中静静流淌。那份平静之下,蕴藏的是大海般的情感。

“他最后……”赵父的声音几乎低不可闻,却又异常清晰,“……任务紧急。电话都没来得及往家打一个……后来部队上的同志送东西来,就说了一句话:‘赵小满同志,是好样的,没给国家丢脸’。”老人抬起头,深深吸了口气,看向李玄策,浑浊的眼珠里是难以撼动的、岩石般的笃定和一丝难以言喻的骄傲,“这就够了。孩子走的路,是他自己选的,正!我们当爹妈的,心里……有数。”

“没给国家丢脸”——这六个字,从老人沙哑的喉咙里缓缓吐出,却带着千钧之力,重重地落在李玄策的心上。一股汹涌的热流瞬间冲上他的鼻腔和眼眶,视线骤然模糊。他用力抿紧嘴唇,下颌的线条绷得紧紧的,才勉强压住那股几乎要冲破喉咙的酸涩和激荡。坐在小板凳上的李天枢,那双清亮得能映出尘埃飞舞轨迹的眼睛,此刻正微微睁大。在他的感知里,这个小小的、简朴的院落,正被一种难以形容的光芒笼罩着。那不是炫目的阳光,也不是任何可见的色彩,而是一种感觉——一种如同脚下深沉大地般的厚重、温润、纯净的光。它无声无息,却无比坚韧,从两位老人佝偻的身躯里散发出来,从那张泛黄的军装照里渗透出来,从那台老旧的录音机里流淌出来,弥漫在每一缕空气中,温暖而稳固,仿佛能托起一切悲伤与沉重。这光芒,名为“奉献”,名为“无悔”,是人心深处最巍峨的绿水青山。

他悄悄地站起身,走到窗台边。那里落着一小片从院外飘进来的白色野菊花瓣。他小心地捡起这片花瓣,轻轻地,轻轻地,放在了那台沉默的老式录音机旁边。白色的花瓣,衬着深棕色的塑料外壳,像一个小小的、纯净的祭奠,又像一颗无声的星。

暮色四合,深沉的靛蓝色开始在天际晕染。小院里的光线也暗了下来,窗台上那丛野花变成了模糊的金色剪影。该告辞了。

李玄策站起身,走到赵父赵母面前。他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了两位老人枯瘦却依然有力的手。那双手传递过来的,是岁月的粗粝,是生活的艰辛,更是如山岳般不可动摇的坚韧与平静。李玄策的手心很热,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极力压抑的颤抖。他张了张嘴,喉咙里像是堵着什么,最终只是用力地、深深地握了握,千言万语都凝在这无声的一握之中。

“叔,婶,保重身体。我们……还会来看您二老。”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胸腔深处艰难地挤出。

方清墨也红着眼眶,轻声叮嘱着老人注意添衣保暖。李天枢则乖巧地站在父母身边,最后看了一眼窗台上那小小的白花,和那台沐浴在暮色里的录音机。

院门在身后轻轻合上,隔绝了那个被深沉光芒笼罩的小小世界。坐进车里,李玄策没有立刻发动引擎。他靠在驾驶座的椅背上,侧过头,目光透过车窗,久久地凝视着那条在暮色中更显幽深宁静的老巷。巷口那盏昏黄的路灯刚刚亮起,像一颗温柔的、守护的眼睛。

黑色的轿车缓缓滑入城市傍晚喧嚣的车流。车窗外,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勾勒出都市繁华的轮廓。车厢内却异常安静。方清墨轻轻靠在丈夫肩头,闭着眼,眼角残留着未干的湿痕。李天枢安静地坐在后座,小小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车窗上描画着,仿佛在勾勒着刚才“看到”的那片厚重温暖的光的轮廓。

李玄策握着方向盘,目光直视着前方被车灯照亮的道路。城市的流光溢彩在他深邃的眼眸中明明灭灭,飞速倒退,如同快放的胶片。然而,他的眼底深处,那刚刚经历的一切,却沉淀了下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厚重——天安门广场那直刺苍穹的巍峨丰碑,庄严肃穆的乐声,仪仗兵踏出的坚定回响;津城老巷的静谧与烟火气,窗台上盛开的野花,老人摩挲相框时专注的侧影,那沙哑而平静的声音:“没给国家丢脸”;还有儿子指尖下,那无声无息却仿佛能承载整个世界的、大地般厚重纯净的光芒……

丰碑矗立在广场,供万人瞻仰,铭刻着集体的荣光与牺牲;而在这城市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在那条幽深老巷的尽头,在两位白发老人平静的守望里,在那一句朴素到极致的话语中,在少年感知到的无形光芒里,存在着另一座丰碑。它由最平凡的生命和最纯粹的心愿铸就,不立文字,不刻姓名,却同样沉默地支撑着脚下这片土地,支撑着一个民族向着星辰大海跋涉的漫长旅程。这座丰碑,深藏于人心,其名为“纯粹”,其名为“无悔”。

车子汇入高速的车河,向着京城的方向驶去,将暮色中的津城渐渐抛在身后。前方,国庆之夜的璀璨灯火,已在远方的地平线上,勾勒出辉煌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