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金兰厌胜劫 > 第1117章 心篱何处(2019年7月1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17章 心篱何处(2019年7月1日)

七月的风,裹挟着湿润的暑气和北方平原特有的干燥尘土,吹进了位于中原腹地的淮州市。李玄策的车队驶离高速,汇入略显喧嚣的市区车流。窗外,城市的面孔在盛夏的光影里显得有些模糊,行道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却也蒙着一层薄薄的灰。

车内异常安静。只有空调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李玄策靠在后座,目光落在窗外飞逝的街景上,却似乎并没有真正在看。他的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一份刚看完的内部简报摘要,纸张的边缘已有些微卷。那份沉甸甸的纷扰,仿佛透过纸背,浸染了车内的空气。

坐在副驾的秘书小秦,从后视镜里悄悄观察着首长。李玄策的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嘴角抿成一条刚毅的直线,眼神深邃得像不见底的寒潭。只有熟悉他的人,才能从那微小的、几乎不可察的倦意中,读出那份压在心底的忧虑。近期外部环境的波谲云诡,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诸多深层次课题,尤其是信念根基的守护问题,这让李玄策对即将进行的调研,有了更迫切的沉重感。

车子最终停在了淮州市郊,一座新建的、风格肃穆的建筑前——“淮水清风”思想教育基地。大门并不张扬,灰白色的墙体透着一种冷峻的庄严。几棵移栽来的松柏挺立在门前,针叶在阳光下闪烁着墨绿的光泽,无声地诉说着某种坚持。

基地负责人早已等候多时,是一位姓赵的中年人,神情恭敬中带着一丝紧张。他快步迎上来,为李玄策拉开车门:“李顾问,欢迎您莅临指导!”

李玄策下车,与他握手,力道适中,声音沉稳:“赵主任辛苦了。我来学习,感受一下咱们淮州的‘清风’。”

进入展厅,光线骤然暗了下来。精心设计的灯光聚焦在一件件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展品和图文上。从一些因思想防线失守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剖析,到理想信念坚守的典范事迹展示……详实的材料,深刻的警示,每一件展品都像一记重锤,敲打着观者的神经。

李玄策走得很慢。他在一个展柜前停下,里面陈列着一些极具对比意义的展品,旁边配有相关的历史照片。强烈的对比令人深思。他沉默地看着,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要穿透这冰冷的玻璃,剖析那思想蜕变的轨迹。秘书小秦注意到,首长的喉结几不可察地滚动了一下,那是一种无声的痛惜。

“守住内心防线,确非易事……”李玄策低声自语,声音在寂静的展厅里显得格外清晰。这句话,此刻从他口中道出,带着千钧的分量。他身边陪同的赵主任和几位地方干部,闻言都屏住了呼吸,脸上露出深思和凛然的表情。这“内心的考验”——各种复杂思潮的冲击、个人得失的权衡、初心的坚守,正是当前许多同志需要时刻面对的课题。外部的风雨固然需要警惕,但根本的稳固,始终源于内部的坚定。

参观完毕,一行人来到基地的会议室,一场小范围的基层干部座谈会即将开始。与会的大多是乡镇、街道一级的干部,他们的脸被基层的风霜刻上了痕迹,衣着朴素,眼神里混合着见到高层领导的局促和对工作的热忱,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

座谈会的气氛起初有些拘谨。李玄策没有坐在主位,而是选择了一个靠边的位置。他温和地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同志们,今天我不是来听汇报成绩的,也不是来检查工作的。就想和大家像朋友一样,聊聊心里话。咱们做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难处在哪?困惑在哪?心里……有没有感到信念需要格外加把劲的时候?都说说,畅所欲言。”

他诚恳的态度像一把钥匙,慢慢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

一位来自偏远山乡的女乡长,说起为了争取一个发展项目,四处奔走,有时甚至感到心力交瘁的委屈,眼圈微红。一位街道办主任则苦笑着谈起社区里各种具体工作的协调难度,有时明明尽心尽力办事,却被群众误解的憋闷。还有一位年轻的村支书,坦率地说出面对现实考验时的思想波动——看到社会上的某些现象,内心产生的困惑与挣扎……“说实话,李顾问,有时候看着复杂的情况,心里不是没有迷茫,晚上也睡不着觉,就想着自己这份坚持到底值不值……”

这些朴实无华甚至带着点“土气”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基层最真实的状态,人心的波动,信念的考验。李玄策听得非常认真,不时点头,偶尔在本子上记下几个关键词。他理解他们的难处,更理解那份在平凡甚至琐碎中坚守的不易。这“内心的澄澈明净”,守护起来,需要极大的毅力和智慧。

座谈会进行到后半段,一位坐在角落、一直沉默寡言的中年男子引起了李玄策的注意。他叫陈国栋,大家都叫他老陈。老陈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夹克,双手粗糙,指关节粗大,布满老茧和细小的伤痕。他的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眼神有些浑浊,但当他抬起头时,那目光里却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愧和坦然。

在一位干部提到“认识和提高”时,老陈的身体微微动了一下。

李玄策温和地看向他:“陈国栋同志?我看过你的材料,听说你现在在城东街道的社区服务站工作?还做得不错?”

老陈的身体明显绷紧了,他缓缓站起来,动作甚至有些僵硬。他深吸了一口气,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李顾问……我,我就是老陈。以前……在镇里工作,犯了错误,没能经受住考验,给组织抹黑了……处分,我认!之后,组织上没嫌弃我,给安排了现在的活儿。社区服务,工作琐碎,很多人瞧不上,可我觉得踏实!”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老陈的声音有些哽咽,但他努力控制着:“刚开始在社区跑腿,遇见熟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觉得丢人,真丢人啊!家人也承受了很大压力……后来,是街道的老书记,还有服务站的王大姐,没把我当‘不可救药’的人看。王大姐说,‘老陈,把这社区里的小事做好了,方便了大家,这就是贡献!’”

他顿了顿,粗糙的手无意识地搓着衣角:“慢慢地,我就想通了。以前在岗位上,手里有点权,人家敬你怕你,那更多是冲着位子,不是冲着我陈国栋这个人!现在在社区,没人对我特殊对待了,可帮居民解决了实际困难,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听到一声‘谢谢’,我这心里头……就热乎乎的!比当初心里揣着那些不安踏实一万倍!”

老陈抬起头,目光坦然地迎向李玄策,那浑浊的眼底深处,仿佛有泪光在闪动,却更透出一种洗净铅华后的真诚:“李顾问,我现在懂了。无论在什么岗位,图的就是个心安,图的就是能堂堂正正做人!以前心里的‘堤坝’松了,让不好的东西渗了进来。现在,我就想把眼前这些服务工作做好,把心里的‘堤坝’也筑得牢牢的,再不让那些歪风邪气影响!对得起组织给我的改正机会,也对得起……对得起自己剩下的这点良心!”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发自肺腑的悔悟和朴素得如同脚下泥土般的信念。会议室里落针可闻。那位诉苦的女乡长悄悄抹了下眼角,年轻的村支书陷入了沉思。

李玄策静静地听着,眼神专注而深邃。他看着老陈布满岁月和劳作痕迹的脸,看着那双粗糙却努力挺直脊梁的手。窗外的阳光斜射进来,在老陈花白的鬓角上跳跃,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微弱却温暖的光晕。这一刻,这个曾经走过弯路、如今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形象在李玄策心中变得无比清晰而高大。

他站起身,走到老陈面前,伸出手,紧紧地握住了那双粗糙、布满老茧的手。那双手传递来的,是真实的劳作痕迹,更是一种深刻反思后的力量。

“老陈同志,”李玄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有力,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谢谢你。谢谢你告诉我这些。你把社区服务做好了,也把自己心里的‘尘埃’拂拭干净了。你筑牢的这道‘心防’,比任何外在的约束都坚固。这份‘踏实’,这份‘堂堂正正’,就是我们所有同志最该守护的‘精神家园’!”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语重心长:“当前的形势复杂,给我们所有人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外面的干扰再多,只要我们的‘心防’坚固,信念的根基不动摇,我们就能站稳脚跟!怕就怕,内心不够坚定,自己先乱了方寸,那才是真正的危险。老陈同志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认识并改正错误,极其可贵。守护好我们内心的纯粹和坚定,就是守护我们事业的根基,就是守护我们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座谈会结束后,李玄策婉拒了地方安排的午宴,只让秘书小秦打包了几个简单的馒头和一份咸菜,准备在回程的车上解决。他独自在基地的庭院里站了一会儿。庭院一隅,种着一小片翠竹,竹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像低语,又像某种坚韧的吟唱。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拿出随身的笔记本,翻到崭新的一页。笔尖悬停片刻,然后,一行力透纸背的字迹落了下来:

> “心防不固,根基不牢。力量何处?在方寸之间。唯以纯粹信念为基,可抵万扰,可担重任。”

写罢,他合上笔记本,望向那片在暑气中依然挺立青翠的竹林,长长地、缓缓地吁了一口气。七月的风,带着竹叶的清新气息拂过面颊,仿佛也吹散了心头积压的些许阴霾。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此刻,在这片象征着气节与韧性的竹林前,李玄策心中的信念,如同那扎根大地的竹根,更加清晰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