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金兰厌胜劫 > 第1071章 岁首观澜(2018年1月1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71章 岁首观澜(2018年1月1日)

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京华厚重的云层,凛冽的寒气已如无形的潮水,漫过四合院高耸的青砖墙头,在雕花的窗棂上凝成细密的霜花。屋内却是另一番天地,暖意融融,混合着陈年普洱的醇厚、水仙花的清冽,还有烤红薯刚出炉时那股子质朴的甜香,丝丝缕缕,缠绕在古旧梁木间沉淀的岁月气息里。

李玄策坐在那张宽大的、被岁月磨出温润光泽的黄花梨书案后。指尖无意识地轻轻叩击着光滑的桌面,发出几不可闻的笃笃声。他的目光落在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却又仿佛穿透了它,投向某个更辽远、更不可测的维度。书案上摊开着一份墨迹初干的文件,标题赫然——《关于国家战略重心向人类存续与深空认知领域进行前瞻性延伸的初步构想》。字字千钧。

“爸,”一个清越又带着点研究性严谨的声音响起,打破了室内的沉静。李念墨穿着舒适的羊绒开衫,正和母亲方清墨凑在另一张摆满图纸和分子模型的小圆桌旁。她拿起一个精巧的透明立方体模型,里面是复杂交错的微管结构,“您看,我们模拟的这种新型生物相容支架,在深海高压和微重力环境下的应力表现,比现有材料提升了至少百分之四十。如果‘长庚计划’引进的史密斯教授团队在纳米涂层上的突破能如期应用……”

方清墨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专注。她伸手指向模型的一个节点接口:“关键还是这里的动态适配性。念墨,深海和深空,极端环境的变量叠加效应,模型还需要更极端的测试参数。史密斯那边,你爷爷沟通得如何了?”她的指尖在图纸上划过,留下轻微的沙沙声,如同春蚕食叶。

“爷爷说,”李念墨放下模型,脸上带着对祖父能力的绝对信任,“史密斯教授对参与‘家园’深潜器项目兴趣极大,只是斯坦福那边的手续和保密协议还需要点时间周旋。爷爷亲自盯着呢。”

“嗯,‘长庚计划’,国之重器的基石,一刻不能松懈。”李玄策终于将目光从窗外收回,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定鼎般的沉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他端起手边温热的紫砂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深邃的眉眼。“人才,顶尖的人才,是我们追赶、并行,乃至最终引领的源头活水。这个计划,要像保护我们的眼珠一样,持续推进,万无一失。”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家人——妻子方清墨,女儿李念墨,还有坐在角落藤椅上,一直含笑看着他们的父亲李长庚。最后,他的视线落在窗边地毯上的小儿子李天枢身上。

十三岁的天枢正盘腿坐着,全神贯注地摆弄着一个精致的黄铜星象仪。那是去年生日时爷爷李长庚从海外给他带回来的礼物。星象仪在他灵巧的手指下缓缓转动,各个镶嵌着宝石、代表不同星辰的圆环沿着精密的轨道滑动,发出极其细微、仿佛来自宇宙深处的摩擦声。阳光透过窗格,在那些细小的蓝宝石(代表地球)、红宝石(代表火星)上跳跃出迷离的光斑。

突然,李天枢的手指顿住了。他小小的眉头紧紧锁在一起,像是不堪重负般微微向下压着。他下意识地抬手,捂住了自己的胸口,指尖有些发白。星象仪上一个代表小行星带的细碎水晶环,在他无意识的触碰下,发出了一声异常尖锐、短促的“咔哒”声,像是紧绷的琴弦骤然断裂。

这细微的异响在安静的室内格外清晰。

李玄策端着茶杯的手几不可察地一顿,杯中的水面漾开一圈微澜。方清墨和念墨的讨论也停了下来,关切地看向天枢。李长庚脸上的笑容微微敛起,温和的目光中多了一丝探究。

“天枢?”方清墨轻声唤道,带着母亲特有的柔软。

李天枢猛地抬起头,小脸有些苍白,那双遗传自父亲、异常清澈透亮的眼睛里,此刻却蒙着一层困惑和……不安。他像是刚从一场短暂的迷梦中惊醒,视线有些茫然地聚焦在父亲脸上。

“爸爸,”他的声音带着孩子气的微颤,努力寻找着合适的词语来形容那瞬间侵袭他的感受,“刚才…星象仪转的时候,我好像…好像听到铁片在互相刮…刮得很响,很刺耳…还有…还有好多好多的纸片,哗啦啦地飞上天,又一下子全烧着了…心里头…硌得慌。”

他描述得有些破碎,小手无意识地抓紧了衣襟,仿佛那无形的“硌得慌”还堵在心口。阳光落在他纤长的睫毛上,投下浅浅的阴影,更显得那丝不安如此真切。

屋内一时静默。窗外的寒风似乎更猛烈了些,吹得老槐树的枯枝发出呜呜的哨音。

李玄策放下茶杯,陶瓷底座与木质桌面接触,发出一声轻而稳的“嗒”。他脸上的神情没有大的波动,但那双阅尽千帆的眼眸深处,却像投入石子的深潭,掠过一丝凝重而锐利的光芒。儿子那独特的、尚不能完全掌控的预知能力,从未像玩笑。这“金属摩擦般的不安”和“燃烧的纸片”,指向什么?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贸易摩擦的刀光剑影?抑或是……更深远的风暴前兆?

他没有立刻追问孩子,只是起身,高大的身影带来一种无声的安抚力量。他走到李天枢身边,温暖宽厚的手掌轻轻落在儿子单薄的肩膀上。少年身上传来的微微紧绷感,印证着他感受到的并非儿戏。

“不怕,”李玄策的声音低沉而稳定,像磐石,“有爸爸在,有爷爷在,有妈妈和姐姐在。”他抬头,目光与妻子、父亲交汇。方清墨眼中是科学家的冷静与母亲的忧心交织,李长庚则缓缓点了点头,历经沧桑的眸子里是洞悉一切的沉着。

“玄策,”李长庚开口,带着海外漂泊多年沉淀的从容口音,却字字清晰,“天枢的感觉,是风起于青萍之末的信号。我们追求的绿水青山,无论是大地上的,还是人心里的,根基都在于‘安’。金融之安,产业之安,人心之安……怕是有些地方,根基已经开始松动了。这‘长庚计划’,恐怕要比预想的,更快,更稳才行。”他的目光落在书案上那份墨迹未干的战略构想,其意义在孙子不安的预感中,陡然变得更加具体而紧迫。

李玄策迎着父亲的目光,缓缓颔首。他再次看向窗外,京城的轮廓在冬日的晨雾中若隐若现。那灰蒙蒙的天空之下,是万家灯火,是奔涌不息的时代洪流,是机遇,更是潜藏的惊涛骇浪。作为执棋者,他看到了更远的疆域——星辰大海,人类存续;但此刻,脚下大地的每一丝震颤,都牵动着那条通向高远之路的根基。

他搭在儿子肩头的手微微用力,传递着无声的承诺和力量。另一只手,则无意识地抚过书案上那份文件的标题。人类、地球、宇宙的宏大命题,其起点,终究要落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落在人心的纯粹与制度的清朗之上。这岁首的寒意,这星象仪异常的声响,这幼子心头莫名的“硌得慌”,都如同冰冷的警钟,敲在2018年第一个清晨的寂静里。

茶香依旧袅袅,水仙静静绽放。而风暴的气息,已悄然渗入这方温暖的天地,等待着智者的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