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金兰厌胜劫 > 第1042章 和合生万物(2017年6月10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42章 和合生万物(2017年6月10日)

六月的日内瓦,空气中带着阿尔卑斯山麓特有的清冽与湿润。万国宫巨大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午后的阳光,将庄严肃穆的建筑轮廓投映在如镜的日内瓦湖面上,几只白鸽掠过水面,留下转瞬即逝的涟漪。一场聚焦“全球可持续发展与未来风险应对”的高级别国际论坛正在这里举行。巨大的圆形主会议厅内,穹顶高悬,光线柔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顶尖学者、智库领袖济济一堂,深色西装与各国传统服饰交织,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张力、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

李玄策坐在嘉宾席前排,身姿挺拔如松。他穿着一套剪裁合体的深藏青色中山装,领口一丝不苟,没有佩戴任何勋章或显眼的标识,唯有左胸前一枚小小的、温润的玉质平安扣,在灯光下泛着内敛的光泽。这枚扣子,是女儿李念墨去年回国时,用她参与设计的首块国产量子芯片边角料亲手打磨而成。他的目光沉静,扫过会场。不同肤色的面孔,或凝重,或探究,或带着公式化的微笑,构成了一幅微缩的世界图景。他能感受到那些目光背后的重量——审视、好奇,或许还有一丝根深蒂固的疑虑。这并非寻常的国事访问,他此行背负的,是超越一国一域、关乎人类共同未来的理念。

“下面,有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战略和地球发展战略智囊团首席顾问,李玄策先生,发表主旨演讲。”主持人的声音通过同声传译设备清晰地回响在每一个角落。

李玄策起身,步履沉稳地走向演讲台。皮鞋踩在厚厚的地毯上,几乎没有声音。他站定,目光再次环视全场,深邃的眼眸仿佛能穿透表象,触及灵魂。没有过多的寒暄,他微微颔首,清朗而沉稳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开: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让“朋友们”这个词在翻译的间隙里沉淀。会场安静下来,连翻动纸张的窸窣声都消失了。

“我们今日汇聚于此,探讨关乎人类共同家园的存续与繁荣。环顾当下,气候变化如悬顶之剑,疫病威胁如影随形,发展鸿沟撕裂着文明的肌体,信任的基石在猜疑与对抗中动摇。我们脚下的这颗蓝色星球,承载着数十亿生灵的悲欢,却似乎正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向失衡的边缘。”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在听众的心上。

“在古老的东方智慧中,有一种力量,它不崇尚征服与独占,而追求平衡与共生。这便是‘和合’之道。”李玄策的语调舒缓下来,带着一种源自文化深处的自信与从容。“《周易》有云:‘保合太和,乃利贞。’意为保持天地万物的和谐交融,才能带来真正的繁荣与稳固。这并非虚幻的理想,而是先民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

他微微侧身,身后巨大的屏幕上适时地出现了一幅动态的太极图,阴阳双鱼首尾相衔,缓缓流转,和谐共生。“‘和’,是承认差异,尊重多样,如同这阴阳流转,并非对立,而是互补的动能。‘合’,是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在共识中凝聚力量,如同百川归海,终成浩瀚。我们今日面临的挑战,无论是气候变暖的全球效应,还是疾病传播的无国界特性,或是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无一不是超越了单一国家、单一文明的范畴。零和博弈的思维,如同在激流中筑坝,或许能暂时截取一域之水,但终将面临堤毁洪泻的更大风险。”

屏幕上画面切换,展现着地球卫星图像、热带雨林、极地冰川、拥挤的都市和贫瘠的村落,最后定格在浩瀚星空中那孤独而美丽的蓝色星球。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我们共享同一个脆弱家园的冷酷现实,基于我们对子孙后代共同责任的清醒认知。”李玄策的声音变得恳切而有力,“它要求我们摒弃‘唯我独尊’的傲慢,放下‘非此即彼’的偏执,以‘和而不同’的胸襟,寻求‘合作共赢’的路径。这需要我们共同守护绿水青山,这不仅是外部环境的修复,更是内心世界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回归;这需要我们弥合发展鸿沟,让科技进步的福祉如春风化雨,泽被苍生;这需要我们构建更加公正、包容、韧性的全球治理体系,让不同文明在对话中相互照亮,而非在冲突中彼此消耗。”

他引用了几个具体而微的例子,没有点名任何国家或阵营,却巧妙地触及了当前国际热点中的症结。他谈到共享气象数据对预防极端灾害的关键作用,提到跨国科研合作在抗击新型病毒中的不可替代性,阐述了公平贸易规则对全球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意义。每一个点,他都尝试从“和合”的角度提出建设性的思考方向,强调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真正的安全,不是筑起更高的墙,而是织就更密的网——一张基于相互理解、共同规则和集体行动的全球安全网。真正的繁荣,不是少数人的盛宴,而是全人类的福祉。”李玄策的声音在会场回荡,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庄严,“当我们仰望星空,思考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时,或许更应低下头,看看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星球,看看我们身边的同类。内心的绿水青山——那份对生命、对自然、对公平正义的纯粹信念,才是维系我们共同家园最坚固的基石。官员的纯粹心念,更是引领国家走向百年繁荣、国运如虹的灵魂灯塔。”

他最后再次引用了《周易》的句子,这次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然后缓缓道:“守护生命,守护生生不息的可能,这应是人类最高的德性,也是我们‘和合’之道的终极追求。让我们放下成见,携手同行,为万物,也为我们的未来。”

演讲结束。没有激昂的呼吁,没有煽情的口号,只有一种沉静而深远的力量在会场弥漫开来。短暂的寂静后,掌声响起。起初是礼节性的,稀稀落落,但很快,掌声变得密集、热烈,如同涨潮的海浪,从各个角落涌起,汇聚成一片真诚的共鸣。许多代表,尤其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欧洲国家的代表,神情动容,眼中闪烁着思考与认同的光芒。

李玄策微微鞠躬致谢。走下讲台时,一位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拉丁美洲国家代表主动迎了上来,伸出手,用带着口音的英语说:“李顾问,您的‘和合’理念,像一杯清茶,涤荡了喧嚣。它让我想起了我们古老的谚语:‘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他顿了顿,真诚地说,“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声音。”

李玄策与他有力地握手,感受到对方掌心传递的温度和诚意。“谢谢。‘和合’之道,本就是人类共通智慧的结晶。愿我们都能成为林中树,弦上音,共同奏响和平与发展的乐章。”他的笑容温和而真诚,玉质平安扣在胸前轻轻贴着心跳。

与此同时,万里之外的中原腹地,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头发花白的河南老农王老汉,正坐在吱呀作响的竹椅上,盯着那台老旧的彩电。屏幕上,李玄策沉稳的身影和翻译的字幕交替出现。信号不太好,画面偶尔会跳动,出现一片雪花噪点。王老汉眯着眼,努力辨认着那些对他来说有些深奥的词句。当听到“绿水青山”、“内心的纯粹”、“百年基业”时,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用粗糙的手指磕了磕旱烟袋,对旁边纳鞋底的老伴说:“听听,这大干部说话在理!跟咱种地一个道理,地不能糟蹋,人心更不能歪了。心正了,地才肥,日子才有盼头!”老伴点点头,手里的针线在阳光下闪着微光:“是这个理儿。”

而在首都那座安静的实验室里,方清墨刚刚结束一组关键数据的分析。她摘下护目镜,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实验室墙上的液晶屏,正无声地播放着日内瓦论坛的直播画面。她看着屏幕中丈夫沉稳的身影,听着他阐述着“和合”之道,嘴角不自觉地弯起温柔的弧度。她走到窗边,窗外是郁郁葱葱的绿树。她想起丈夫临行前夜,在书房里反复推敲讲稿的样子,想起他引用《道德经》时专注的神情。她轻轻抚摸着实验台上一个培养皿,里面是几株她正在改良的耐旱水稻幼苗。“和合…”她低声自语,目光温柔而坚定,“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玄策,你说得对,这道理,在实验室里,在田野上,在星辰大海之间,都是相通的。”她拿起手机,给远在日内瓦的丈夫发去一条只有两个字的短信:“甚好。”

短信发送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李玄策正被几位不同国家的学者围住,进行着热烈的交流。他感觉到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没有立刻去看,但一种温暖而安定的力量,仿佛跨越了千山万水,悄然注入心田,让他在应对这纷繁复杂的国际话语场时,更加从容,更加坚定。窗外的日内瓦湖,波光粼粼,倒映着澄澈的天空和万国宫的轮廓,宁静而辽远,仿佛在无声地回应着关于“和合”与共生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