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金兰厌胜劫 > 第812章 老技工的“土办法” (2014年3月20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12章 老技工的“土办法” (2014年3月20日)

珠江口咸湿的海风裹挟着柴油与铁锈的味道,吹拂着南方这座庞大港口的每一个角落。巨大的桥吊如同钢铁巨人,在低垂的暮色中无声地伸展臂膀,将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卸下又装上。货轮低沉的汽笛声穿透薄雾,宣告着又一批货物的抵达与离去。

李玄策站在港口调度中心顶楼的落地窗前,视野开阔。脚下是纵横交错的轨道、堆积如山的集装箱货场,以及更远处波光粼粼、船只往来的繁忙水道。他刚刚结束与搜救前线指挥部的加密视频会议,眉宇间凝结着连日不散的沉重。mh370的谜团如同这港口上空弥漫的薄雾,挥之不去,压得人喘不过气。

“部长,这是周卫国同志通过安全渠道转来的最新核实清单,关于那架航班申报货物的。”秘书小陈快步走来,递上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亮着,上面是一份密密麻麻的电子表格,其中几行被高亮标注。

李玄策接过平板,目光锐利地扫过。清单罗列着五花八门的货物,从热带水果、电子设备到工业原料。他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最终停留在其中一项:

货物描述: 电子元器件(通用型)

申报方: 星海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地:开曼群岛)

发货地: 新加坡

目的地: 津城

备注: 包装规格:特制防静电箱体,共12箱。

“星海科技…开曼群岛…”李玄策低声沉吟,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冰凉的玻璃窗面,发出细微的嗒嗒声。这个看似普通的条目,在周卫国及其团队利用德迅物流内部网络进行的交叉比对和背景深挖下,显露出不协调的蛛丝马迹——发货方背景模糊,收货方资质存疑,运输路径也并非最经济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周卫国在备注栏后面加了一行小字:“据可靠渠道反馈,该批货物实际包装坚固异常,远超普通电子元件所需,且在新加坡装船时安保级别临时提升,疑点显着。”

精密制造。这个念头如同黑暗中擦亮的火柴,瞬间在李玄策脑海中亮起。能值得如此大费周章、又试图隐藏在“普通”标签下的,绝非寻常之物。他需要一个懂行的人,一个能从最细微处嗅出异常的人。

“小陈,”李玄策转过身,窗外港口的璀璨灯火在他深邃的瞳孔里跳跃,“帮我接通哈市的王铁柱同志。加密线路。”

“是!”

等待接通的嘟嘟声在安静的房间里回响。李玄策的思绪飘回了北华大学那间喧闹的宿舍,王铁柱总是捧着厚厚的金属工艺学课本,手指上常带着机油和金属粉末混合的黑渍,笑起来露出一口白牙,憨厚而执着。二十年过去了,那个在车床前挥汗如雨的年轻人,如今已是哈市第一精密刀具厂特种钢材淬火工艺的顶梁柱,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摸过的钢材比很多人走过的路还长。

“喂?老李?”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洪亮而带着浓重东北口音的声音,背景隐约有机床运转的低鸣,“这么晚了,啥指示?是不是又惦记我那两坛子老泡菜了?”

熟悉的调侃驱散了李玄策心头的几分阴霾,他嘴角难得地牵起一丝笑意:“铁柱,泡菜先记账。有件要紧事,需要你这双‘火眼金睛’。”

电话那头的噪音似乎小了些,王铁柱的声音也严肃起来:“你说,我听着呢。”

李玄策简洁明了地将那批“普通电子元件”的疑点,特别是远超常规的坚固包装和异常安保情况描述了一遍。“…卫国那边查了,来源和去向都像蒙着层纱。我怀疑这东西本身不简单,可能涉及特殊的合金或者涂层工艺。常规的检测在茫茫大海里找不到目标,等于大海捞针。”

电话那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细微的电流声滋滋作响。李玄策耐心地等待着,他知道王铁柱的脑子正在飞速运转,那些沉淀了二十多年的经验正在与眼前的新问题激烈碰撞。窗外,一艘巨型货轮缓缓驶离泊位,船身犁开漆黑的海水,翻涌起白色的浪花。

“老李,”王铁柱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种金属摩擦般的笃定,“你让我琢磨这玩意儿本身啥样,隔着十万八千里,我老王再能耐也瞅不见。但是…”

这个“但是”让李玄策精神一振。

“但是啊,老话说得好,‘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再牛掰的玩意儿,它也得运不是?尤其是这种见不得光、怕磕怕碰的精细货,走的肯定是集装箱海运,对吧?”

“对。”李玄策肯定道。

“那就好办了!”王铁柱的声音透着一股子发现新大陆的兴奋劲儿,“我成天跟各种稀奇古怪的合金、涂层打交道,这玩意儿各有各的脾气!有的硬得像金刚钻,磨刀都费劲;有的滑溜得像泥鳅,沾手就掉渣;还有的邪乎,带着特殊的磁性或者腐蚀性…它们跟集装箱那铁皮壳子关一块儿,天长日久,路上颠簸晃荡,难免就得‘亲热亲热’!”

李玄策的眼神骤然锐利起来,他立刻明白了老同学的思路。

“你是说…接触摩擦?”

“对喽!”王铁柱一拍大腿,声音震得话筒嗡嗡响,“甭管它是啥特殊材料,只要它够硬、够特殊,或者表面涂层有‘个性’,在长途海运的颠簸磕碰里,就可能在集装箱内壁上留下点‘记号’!这记号可能小,小到你拿普通放大镜都看不清,得用厂里检测刀具磨损的电子显微镜才成!可能是极其细微的划痕,可能是几乎看不见的颜色蹭痕,也可能是某种特殊的粉末残留…就像那淬火后钢材表面留下的‘火色’,每种温度、介质都不一样!”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更专业的语言:“打个比方,就像…就像用不同的硬笔在玻璃上写字,力道大了,痕迹明显;力道小了,痕迹浅,但仔细看,笔尖的材质、形状留下的‘印子’特征不一样!老李,找!找到运这批货的集装箱,或者同一艘船上、同一个批次、位置靠近的也行,重点检查内壁!特别是靠近箱门、拐角这些容易磕碰摩擦的地方!用高倍电子显微镜扫,用能谱分析仪测残留物!只要它真特殊,就一定能揪住它的小辫子!这法子‘土’是‘土’了点,可说不定比你们那些高精尖的卫星雷达还管用!”

王铁柱的声音带着一种扎根于实践的强大自信,这自信穿越数千公里的电话线,清晰地传递过来,让李玄策心中那团关于“精密制造”的疑云,仿佛被一道接地气的闪电劈开了一道缝隙!

“好!铁柱,你这个‘土办法’,价值千金!”李玄策的声音带着由衷的赞许和决断,“我立刻安排!你随时待命,可能需要远程技术支持!”

“放心吧老李!我就在厂里,设备现成的!”王铁柱拍着胸脯保证。

电话挂断,李玄策没有丝毫耽搁。他迅速下达指令,目标直指南方某港口——那批可疑货物最初抵达中国的卸货港。命令被加密传输,要求港口国安协同海关技术部门,秘密调取所有与那艘承载过mh370货物的母船同期、同航线抵达的集装箱信息,尤其是位置靠近可疑货物集装箱的那些。

命令像无形的涟漪扩散开去。深夜的港口并未沉睡,在某个被临时征用的、灯火通明的海关查验仓库里,气氛紧张而有序。巨大的集装箱门被悄无声息地打开,几束强光手电的光柱刺破内部的黑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铁锈、木材和残留货物的混合气味。

几名身穿便服的技术人员,神情专注得近乎虔诚。他们手持便携式高倍电子内窥镜,如同进行精密的外科手术,一寸寸、极其缓慢地扫描着冰冷的集装箱内壁。冰冷的钢铁内壁在镜头下呈现出粗糙的纹理,像一片片被放大的戈壁荒滩。汗珠从他们的额角渗出,滑落,无人擦拭。每一道细微的划痕,每一处可疑的色差,都被放大、定格在连接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仓库里只剩下仪器运转的轻微嗡鸣和沉重的呼吸声。希望如同风中的烛火,明灭不定。负责现场指挥的港口国安负责人老赵,紧盯着屏幕,眉头拧成了疙瘩,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单调的哒哒声。

突然!

“赵科!快看这里!”一个年轻的技术员猛地直起身,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手指几乎要点在屏幕上。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过去。在内窥镜传回的高清画面里,靠近集装箱后门右下角的内壁上,有一片极其不起眼的区域,大约只有指甲盖大小。在普通光线下,它与周围的铁灰色并无二致。然而,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这片区域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景象——无数条极其细微、近乎平行的划痕密集排列,划痕深处,附着着一些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闪烁着微弱荧光的细微颗粒,如同星尘洒落。

“采样!立刻能谱分析!”老赵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技术员用比绣花还要精细的手法,小心翼翼地用特制的粘取棒接触那片区域。粘取棒被迅速送入旁边一台闪烁着幽蓝光芒的便携式能谱分析仪。仪器发出低沉的嗡鸣,屏幕上的光谱图开始疯狂跳动、分析。

空气仿佛凝固了。每一双眼睛都死死盯着分析仪的屏幕,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跳动。老赵甚至能听到自己血液奔流的声音。

漫长的几分钟后,分析仪发出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复杂的元素光谱图旁,跳出了一行清晰的结论性文字:

检测到微量残留物:

主要成分: 碳化钨(wc)、钴(co)…

特殊成分: 高纯度氮化硼(bN)纳米颗粒(涂层特征)

匹配度: 与已知工业级高强度耐磨\/隐身复合涂层特征高度吻合。

“找到了!”年轻的检测员激动地喊出声,声音在空旷的仓库里激起小小的回音。

老赵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一口气,紧绷的肩膀瞬间松弛下来,后背竟已被冷汗浸透。他立刻拿起加密电话,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拨通了那个等待中的号码。

“部长!发现了!在目标集装箱邻近箱体内壁,提取到特殊纳米涂层残留!成分确认,属于尖端工业用途!”他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和如释重负。

电话那端,身处南方港口调度中心的李玄策,静静地听着老赵的汇报。窗外的海港依旧灯火辉煌,映照着他沉静如水的面容。然而,在他深邃的眼眸最深处,却仿佛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荡起一圈锐利而明亮的涟漪。那并非狂喜,而是一种历经迷雾跋涉后,终于抓住关键线索的洞彻与坚定。

王铁柱那带着机油味儿的“土办法”,像一把朴实无华的钥匙,在浩瀚的数据迷雾和钢铁丛林中,精准地插入了一个肉眼难辨的锁孔。一条极其隐秘、直指核心的线索,终于浮出水面。

他缓缓放下电话,目光投向窗外无垠的黑暗海面。那里,搜救的灯光或许微弱,但手中这条来自钢铁摩擦的线索,却如同暗夜中悄然点亮的航标,为破开这惊天谜局,指引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

远在数千里之外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哈市第一精密刀具厂的淬火车间里,王铁柱正拿着一块刚刚淬火完毕、还散发着灼人热气的特种钢件,对着灯光仔细检查着刃口那抹奇异的蓝紫色火色。他腰间的保密手机震动了一下,一条只有“已确认”三个字的加密信息悄然闪过屏幕。王铁柱布满油渍和皱纹的脸上,咧开一个无声的笑容,带着老技工特有的、洞悉材料秘密的得意与满足。他哼起了一段不成调的东北二人转,继续埋头于他那火花四溅的“铁与火”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