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金兰厌胜劫 > 第788章 寒潮警报(2013年12月30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88章 寒潮警报(2013年12月30日)

腊月的风,一夜之间就变了脸。前一天还只是干冷,到了12月30日的凌晨,空气里陡然多了一种刮骨的湿意,沉甸甸地压下来,仿佛能拧出水。李玄策在国安部大楼顶层的办公室里,刚刚结束一个关于西疆边境安全态势的加密视频会议。窗外,首都的灯火在黎明前最深的黑暗里显得有些疲惫,远处高楼上巨大的广告牌兀自闪烁着“新年快乐”的字样,红绿的光在冰冷的玻璃幕墙上流淌。

他揉了揉眉心,端起桌上早已凉透的浓茶啜了一口,苦涩的味道让他精神稍振。就在他准备批阅下一份文件时,书桌一角的红色加密内线电话骤然响起,铃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

“部长!气象局急报!”电话那头是应急值班室主任的声音,带着罕见的急促,“超级寒潮前锋已突破北境!西伯利亚冷涡主力正急速南下,预计48小时内覆盖全国大部!气温断崖式下跌,伴随大范围冻雨和强降雪!核心影响区域……覆盖所有北方铁路枢纽!”

几乎在电话挂断的同时,他放在内袋里的私人手机也剧烈震动起来。屏幕上显示着家里的号码。李玄策心头莫名一紧,立刻接通。

“爸!”电话里传来儿子李天枢的声音,不再是平日那种少年老成的沉稳,而是带着一丝梦魇初醒的惊悸和穿透力,“我……我刚才看见了!好多……好多铁轨!像……像冻僵的蛇!又硬又脆,好多地方在……在裂开!还有好多车……好多灯……都停住了,熄火了!”十岁孩子的描述带着画面感的碎片,却精准地指向了最致命的威胁——铁路动脉在极寒冻雨下的脆弱。

“天枢,别怕,爸爸知道了。”李玄策的声音异常沉稳,像一块投入沸腾水中的坚冰,瞬间安抚了电话那头的不安,“告诉妈妈,爸爸这里处理。”他挂了电话,没有任何犹豫,一把抓起了那部红色内线电话的听筒,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我是李玄策!”他的声音穿透线路,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金属般的质感,瞬间激活了整个国家应急体系的神经末梢,“启动‘暖冬’最高级别预案!现在!立刻!”

哈市,第一精密刀具厂。凌晨五点三十分。

车间里灯火通明,巨大的加热炉发出沉闷的轰鸣,空气里弥漫着机油和高温金属特有的混合气味。王铁柱只穿着件洗得发白的工装背心,古铜色的臂膀上肌肉虬结,油汗混在一起,在炽白的灯光下闪着光。他手里正拿着一把刚淬火完毕的长柄除冰刀,刀身还泛着暗红的热气。他用戴着厚手套的手猛地一敲旁边一块厚厚的冰坨,“咔嚓”一声脆响,冰坨应声裂成几瓣,断口光滑如镜。

“老王!部长急电!”厂办主任几乎是冲进车间的,手里挥舞着一张传真纸,脸色发白,“全国冻雨暴雪!北方铁路告急!点名要我们厂……所有型号的除冰刀具!有多少要多少!不计成本,24小时不停机!这是国家战略储备物资调拨令!”

王铁柱接过传真,上面鲜红的公章和李玄策那力透纸背的签名让他心头一凛。他猛地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扫过整个车间,那里,几十台机床正轰鸣着,火花四溅,工人们都在看着他。

“都听见了?!”王铁柱的吼声压过了机器的噪音,像洪钟一样在车间里炸开,带着哈市爷们特有的糙劲儿和不容置疑的权威,“国家铁路命脉要冻僵了!咱们手里这铁疙瘩,就是救命的热刀子!是给铁轨活血化瘀的!老少爷们儿!把吃奶的劲儿都给我使出来!人歇机器不歇!干!”

没有多余的动员,只有更响亮的机器轰鸣作为回应。一个老师傅抹了把脸上的汗,对着手里的刀坯狠狠啐了一口唾沫:“妈的,这活儿,比给德国佬赶工提气!”他转身对着徒弟吼:“愣着干啥?加料!炉温再给我提十度!这钢口,得对得起北方的风雪!”滚烫的钢水从炉口倾泻而出,映红了整个车间,也映红了每一张淌着汗却异常亢奋的脸。这里,就是对抗严寒的第一个熔炉。

津城港,德迅(中国)国际物流调度中心。上午九点。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原本代表全球航运物流顺畅的绿色线条,此刻在北半球区域被大片刺目的红色和黄色覆盖。代表延误、堵塞、停运的警报符号此起彼伏地闪烁,尤其是标注着“马六甲”、“苏伊士”的关键节点,红色几乎连成一片。

周卫国站在巨大的指挥屏幕前,眉头拧成一个川字。他刚刚挂断一个越洋电话,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我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从波斯湾启运的那三船取暖用低凝点柴油,必须抢在风暴堵死霍尔木兹海峡前出来!对,优先等级SSS!告诉船长,这是保命的油!目的地?不是港口!是铁路编组站!沿途所有能接驳铁路的节点给我列出来!用最快速度铺一条‘地下输血线’!”

他转过身,对着满屋神经紧绷的调度员下达指令:“启动b3预案!所有在途、在港的符合低凝标准的燃油运输船、罐车,优先保障国内北方铁路沿线供暖枢纽和发电厂!海运、内河、铁路运输节点给我实时联动!清空所有冗余环节!记住,我们的血管不能冻住!这些油,就是国家大动脉里的热血!”他手指重重敲在屏幕上北方铁路网密集的区域,“给我盯死这里!一滴油,一颗火星子,都不能耽误!”

屏幕上,一条条新的、代表燃油专列的绿色虚拟线路开始生成,艰难地穿透那片代表严寒与混乱的红黄区域,像一条条坚韧的生命线,向着风雪中的国土深处延伸。

西疆,阿勒泰草原深处。午后。

寒风卷着雪沫,在广袤的草原上呼啸肆虐,吹得毡房的毡布猎猎作响。老牧民巴图尔掀开厚重的门帘,一股白气瞬间涌出。他搓着冻得通红的手,看着外面白茫茫的世界,眉头紧锁。毡房里,炉火烧得正旺,铜壶里的奶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他年轻的女儿阿依古丽正坐在厚厚的毡毯上,低着头,手里飞针走线,在一块深棕色的驼毛毡上绣着什么。

“阿帕(爸爸),”阿依古丽抬起头,清澈的眼睛里映着炉火,“收音机里说,中原那边要冻死人了,比我们这里冷得多,火车都开不动了。”

巴图尔没说话,走到角落,抚摸着堆叠整齐的、厚实无比的驼毛毡。这些毡子,是他们一家辛苦一年,用最好的驼毛,一遍遍擀压、晾晒制成的,是草原上最珍贵的御寒之物,也是家里重要的收入来源。

他沉默了很久,毡房里只有炉火的噼啪声和呼啸的风声。然后,他猛地转身,对女儿说:“阿依古丽,去把巴郎子们都叫来!”

不一会儿,几个精壮的年轻牧民顶着风雪钻进毡房,带进一股寒气。

巴图尔指着那堆驼毛毡,声音不高,却像石头砸在雪地上一样清晰有力:“把这些,都装上勒勒车!最好的这些!”

一个年轻牧民愣住了:“阿卡(大哥)?这都是要换冬宰肉的……”

巴图尔大手一挥,打断了他:“肉可以少吃!冻死的人救不活!中原的兄弟姊妹在挨冻!火车开不动,国家的心脉就要冻僵!我们草原人,最知道寒冷的滋味!我们的驼毛毡,能顶住西疆零下四十度的风刀子,也能给远方的兄弟挡一挡寒气!装车!马上!送去乡里的邮路集散点!就说是……捐给北方抗寒的铁路工人和回不了家的旅人!”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带着草原头狼般的决断。

阿依古丽没有停下手里的针线,她在那块即将送走的驼毛毡角落,飞快地绣上了一朵小小的雪莲花。针脚细密,带着少女的虔诚和温暖的心意。她低声哼起了一首古老的草原祝福歌谣,歌声轻柔,却仿佛穿透了毡房,融入了漫天风雪。

首都,某老旧小区菜市场。下午四点。

天色阴沉得如同傍晚,寒风卷着零星的雪粒子,抽打在行人的脸上。菜贩老刘缩着脖子,裹紧了油腻腻的军大衣,一边跺着脚,一边对着所剩无几的几颗蔫白菜发愁。这鬼天气,菜价飞涨,进货都难,眼看要收摊了。

这时,他那部老掉牙的诺基亚手机响了起来,是社区居委会主任打来的。

“老刘啊!明天别出摊了!”主任的声音在风声里有点失真,但透着兴奋,“区里统一安排!蔬菜直通车直接进咱们院儿!大白菜、土豆、萝卜管够!平价!市里组织的货源,从南方基地直接冷链调过来的!就是为了让大家伙儿安心待家里,别顶着风雪往外跑!”

老刘愣住了,冻得通红的脸上表情有点滑稽。他看看自己摊位上那点可怜巴巴的菜,又看看手机,忽然咧开嘴,对着寒风就骂了一句:“嘿!这贼老天!刮风下雪冻死个人,倒像是专门给咱们李部长搭台子唱大戏哩!”他声音洪亮,引得旁边几个同样愁眉苦脸的摊贩都看了过来。

“老刘,你瞎咧咧啥呢?哪个李部长?”卖水果的老赵凑过来。

“还能有哪个?”老刘把手机揣回兜里,搓着手,哈着白气,脸上带着一种与有荣焉的得意,“就管着咱们这些‘天灾人祸’的那位呗!人家那是真神仙!咱们冻得跟三孙子似的,人家在暖和地方就把菜给你送到家门口了!这雪下的……嘿,可不就是给人家‘表功’嘛!”他这话半是调侃,半是真心实意的感慨。在这严寒突袭、人心惶惶的傍晚,这通电话带来的“蔬菜直通车”消息,就像一颗小小的定心丸,落在了这个嘈杂混乱的菜市场里,也落在了老刘和街坊们的心坎上。风雪依旧,但人心底,似乎没那么冷了。

国安部应急指挥中心。傍晚六点。

巨大的弧形屏幕上,分成了数十个区域。卫星云图显示着如同白色巨兽般南下的寒潮前锋;全国铁路运行图密密麻麻的线路中,代表晚点、限速、停运的红色和黄色光点如同燎原之火,在北方区域疯狂蔓延;各地气象站传回的实时数据不断刷新着低温记录;港口、公路枢纽的监控画面里,风雪肆虐,人影匆匆。

李玄策站在指挥台前,如同定海神针。他刚刚下达完一系列指令:协调空军在关键线路上播撒方清墨团队紧急提供的特种环保融雪剂;命令沿线所有预备役工程力量和“北华系”毕业的骨干工程师,携带专业装备,顶风冒雪维护信号塔和轨道关键节点;指示宣传部门准备预案,疏导滞留旅客情绪……

一条来自西疆的物流信息在屏幕上跳出:“特殊捐赠物资(驼毛毡)3000件,已通过绿色通道发出,预计48小时抵京转运枢纽。”

李玄策的目光在那条信息上停顿了一秒,深邃的眼眸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微微动了一下。他拿起旁边的保温杯,里面是方清墨特意让人送来的浓姜汤,辛辣滚烫的液体滑入喉咙,带来一丝暖意。他抬眼,望向屏幕外,仿佛穿透了钢筋水泥的墙壁,看到了哈市车间里炉火映红的铁流,看到了津城港调度中心里纵横交错的绿色生命线,看到了草原上顶着风雪装车的牧民,看到了老刘在菜市场里那带着调侃却透着安心的笑容……

寒流如刀,警报长鸣。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场无声的、由无数普通人参与的“暖冬”行动,正伴随着王铁柱车间的炉火、周卫国屏幕上的绿线、巴图尔装车的驼毛毡、老刘接到的那个电话……以及指挥中心里李玄策沉稳如山的身影,悄然铺开,对抗着天地间的酷寒。风雪虽狂,人心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