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金兰厌胜劫 > 第682章 西疆的星图 (2012年7月7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82章 西疆的星图 (2012年7月7日)

京城的夏夜,闷热得如同巨大的蒸笼。国安部大楼深处,一间代号“静斋”的办公室里,只有中央空调低沉稳定的送风声。李玄策独自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深灰色的衬衫领口解开一颗纽扣,袖口挽至小臂,露出线条紧实的手腕。桌面上,一盏绿罩台灯投下柔和的光圈,照亮了他手中一份厚厚的加密简报,以及他眉宇间凝重的沉思。

窗外,城市的霓虹被厚厚的雾霾晕染成模糊的光团,遮蔽了真实的星空。而李玄策的目光,却穿透了这层浑浊的屏障,落在了手中简报里描述的那片清澈得令人心悸的苍穹之下——西疆,帕米尔高原的深处。

报告来自一个代号“天河”的项目组。这是一个极其低调的联合项目,依托西疆得天独厚的稀薄大气、远离光污染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深厚的天文观测传统(一些古老的观星台遗址至今仍在),结合国家在空间态势感知和边疆安全监控的前沿需求,建立了一个融合了现代尖端光学望远镜阵列、射电监听设备和特殊地质\/气象传感网络的多功能观测站。项目表面上是国际合作的天文研究,核心却承载着更深远的战略使命。

李玄策逐字逐句地审阅着。报告的前半部分充满了技术性的成果:新部署的宽视场巡天望远镜阵列成功捕捉到数颗深空暗弱小行星的精确轨道;自主研发的高灵敏度射电接收机在特定频段实现了对低轨卫星信号的精细解析,精度远超预期;利用高原特殊气象条件建立的大气湍流实时校正模型,显着提升了夜间光学观测的清晰度……每一项都扎实而亮眼,是“天河”项目组数年如一日扎根苦寒高原的结晶。

然而,报告的后半部分,笔触变得谨慎而充满困惑。负责数据交叉分析的首席科学家(代号“牧星人”)用近乎学术论文般克制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无法用现有物理模型完美解释的相关性现象”。

“……在对近三个月累积的、覆盖项目区全域的高精度星空图像(可见光及红外波段)进行深度分析时,我们发现,在特定的时间窗口(主要集中在当地后半夜至黎明前),星点位置会出现极其微弱的、统计学意义上显着的、非仪器误差或大气扰动所致的系统性偏移。其偏移模式呈现出非随机的、近似同心圆扩散的微弱涟漪状……”

“……几乎同步,部署在同一区域地下深处、用于监测特殊地质构造稳定性的‘地脉’传感器网络(代号‘息壤’),记录到了背景噪声级别的、同频段(极低频)的微弱能量波动。该波动强度远低于引发地质活动的阈值,但其时间序列与星空图像的‘涟漪偏移’事件,显示出高度的同步性(相关系数 > 0.85)……”

“……初步尝试建立‘星图偏移幅度’与‘地脉波动强度’的关联模型,显示出非线性特征。目前尚无法确定两者是否存在因果关联,或是否共同受制于某个未知的第三驱动源。该现象暂命名为‘星漪-地颤’耦合……”

李玄策的目光在这几段文字上反复流连。指尖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轻轻敲击,发出几不可闻的笃笃声。这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他脑海里瞬间闪过念墨那份“穹顶”系统蓝图中的核心构想——寻找看似无关领域数据间的深层关联。没想到,在这遥远的高原哨站,竟以如此意外而神秘的方式,初现端倪。

他起身,走到办公室一侧巨大的落地窗前。厚重的防弹玻璃隔绝了城市的喧嚣与暑气,窗外只有一片沉沉的夜色。他仿佛能看到那片高原:深邃如墨的夜空,亿万星辰如同碎钻般洒满天鹅绒幕布,巨大的望远镜阵列如同沉默的巨人,仰望着宇宙的深渊。而在那冰冷坚硬的岩石之下,地球的脉搏正以人类难以察觉的频率微弱地跳动。星空与地脉,这两个看似相隔亿万光年、处于不同尺度的存在,竟在某个未知的维度,产生了微妙的共振?

这仅仅是传感器噪声的巧合?是未被认知的地球物理现象?还是……触及了某种更深层、更基础的宇宙法则?李玄策的眉头深深蹙起。他想起了父亲李长庚在斯坦福研究所时那些关于“复杂系统底层连接性”的超前理论,想起了儿子李天枢偶尔展现的、难以解释的“感觉”能力,更想起了国家灵异事务局里那些被封存的、同样难以用常理解释的“异常”记录。

风险与机遇如同双生子般在他心中盘旋。风险在于,这种“耦合”现象一旦被外界知晓,尤其是被别有用心的势力过度解读或利用,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或地缘猜疑。其潜在驱动源如果真实存在且可控,更是价值无法估量的战略资源。机遇在于,这或许是为“穹顶”系统打开一扇全新感知维度的大门,甚至可能颠覆人类对地球乃至宇宙的认知。

他回到桌前,拿起一支特制的、笔尖带着加密芯片的钢笔。笔尖悬在报告末尾的批示栏上方,微微一顿。灯光下,他棱角分明的侧脸显得格外坚毅,眼神锐利如鹰隼,穿透纸背,仿佛看到了高原上那群在极端环境中坚守的科学家们热切而忐忑的目光。

终于,笔尖落下,在加密纸张上留下清晰而有力的字迹:

> “牧星人”并“天河”项目组全体:

> 报告收悉。阶段性成果斐然,扎根艰苦,殊为不易,特予嘉勉。

> 所呈‘星漪-地颤’耦合现象,极具探索价值。批示如下:

> 1. 深化研究: 成立专项小组(代号‘弦歌’),由‘牧星人’牵头,吸纳天体物理、地球物理、复杂系统及信号处理领域精锐。集中资源,对现象进行多维度、长周期、高精度复现观测与数据采集。首要目标:确认现象真实性,排除一切可能的干扰源(仪器、环境、数据处理流程)。

> 2. 拓展关联: 在绝对保密前提下,可尝试在‘天河’数据池安全框架内,有限度引入‘息壤’网络其他频段历史数据(需最高权限解锁)、区域高精度重力场监测数据、乃至特定空间天气数据(如太阳风粒子流),进行交叉关联分析。寻找‘耦合’的触发条件与边界。

> 3. 理论构建: 鼓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可参考附件加密理论索引(权限:L-9,含李长庚教授部分非公开手稿摘要),从复杂系统非线性共振、能量场耦合、甚至时空几何微扰等方向尝试建立初步解释模型。模型需具备可证伪性。

> 4. 最高保密: 此现象及相关研究,列入‘天河’项目最高密级(‘苍穹’级)。所有数据、分析过程、阶段性结论,仅限‘弦歌’小组核心成员及我本人知晓。对外交流(含国际合作名义)严格规避此方向。物理观测站加强安保与反监听措施。

> 5. 安全评估: ‘弦歌’小组需同步进行潜在风险预研(包括但不限于:现象可控性、能量级评估、对环境\/生物可能影响、泄露后果推演),定期提交独立评估报告。

> 仰望星空,须脚踏实地。望尔等秉持科学之严谨,怀探索之热忱,守秘密如生命,于寂静高原,聆听宇宙与大地最深沉的私语。

> 李玄策

> 2012年7月7日 23:18

落下最后一笔,李玄策搁下钢笔,身体微微后仰,靠在高背椅上。他闭上眼睛,手指用力按了按发胀的太阳穴。办公室内一片寂静,只有空调的微风拂过纸页的轻响。他仿佛置身于那片高原的旷野,凛冽纯净的寒风穿透肺腑,头顶是浩瀚无垠、令人窒息的璀璨星河。亿万星光无声倾泻,冰冷而古老。脚下,大地深处,那微弱如游丝般的脉动,是否真在与这宇宙的呼吸共鸣?

这份批示,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秘境的大门。门后可能是颠覆认知的宝藏,也可能是深不可测的漩涡。他将这份重任,交给了那群在离星空最近的地方、守护着大地秘密的人。

他再次睁开眼,目光投向窗外浓得化不开的京城夜色。城市的灯光模糊而浑浊,遮蔽了星辰。但在他的心中,一张由亿万星光与大地隐秘脉搏交织而成的、朦胧而充满无限可能的“西疆星图”,已然徐徐展开。这张图的边界在哪里?它最终将指向何方?答案,藏在帕米尔高原的寂静长夜和“弦歌”小组即将开始的、如履薄冰的探索之中。而守护这张图,解读其奥秘,引导其力量走向正途的重任,已沉甸甸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他拿起内线电话,接通了机要秘书,声音平稳而低沉:“通知‘青鸾’,三十分钟后,我要‘天河’项目最新加密数据链路的实时状态报告。另外,准备一份L-9级理论索引附件,按‘弦歌’小组名单授权,即刻加密传输。” 命令简洁有力,为那远在高原的探索,悄然筑起了第一道无形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