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金兰厌胜劫 > 第564章 暗夜微光(2010年12月31日上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4章 暗夜微光(2010年12月31日上午)

岁末的最后一天,天色却沉得如同灌了铅。浓重的灰云低低压在京城上空,吝啬地不肯透出一丝阳光,只有一种清冷、压抑的铅灰色调笼罩着一切。凛冽的寒风在街道上呼啸穿行,卷起地上残留的枯叶和尘土,拍打着行色匆匆的路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新旧交替前的、奇异的寂静与躁动交织的气息。

国安部大楼内,一间窗帘紧闭的小型保密会议室里,气氛却比窗外的天气更加凝重。没有窗户,唯一的光源来自前方投影仪打出的冷白光柱,在空气中形成一道清晰的圆锥体,光束里悬浮着无数微小的尘埃。光柱尽头,一方洁白的幕布上,正展示着一份份详尽的图表、照片和分析文字。光影在围坐桌前的众人脸上明明灭灭,映照出一张张严肃而专注的面孔。

李玄策坐在主位,没有多余的动作,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探针,牢牢锁定在幕布不断变换的内容上。他面前的桌上摊开着报告的纸质副本,上面用红蓝铅笔做了密密麻麻的标记。报告的内容,让这位经历过无数风浪的守护者,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与复杂——一份关于某境外非政府组织(NGo)在华活动的深度评估报告。

这份报告所揭示的,并非刀光剑影的正面冲突,而是一场发生在阳光与阴影交界处的、无声的渗透与争夺。

幕布上,一张张看似“美好”的照片轮番呈现:

西疆某偏远牧区: 一群穿着印有醒目NGo标识夹克的外籍人士,笑容可掬地与身着民族服饰的牧民合影,背景是成群的牦牛。配文标注着“草原生态保护合作项目”。

西南某民族聚居区: 一间挂着“民族文化传承与妇女赋能中心”牌子的崭新木屋前,外籍“专家”正在指导当地妇女编织传统手工艺品。照片里,妇女们笑容灿烂。

东部沿海高校: 一场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讲座海报,主讲人正是该NGo的资深顾问。

网络截图: 一些精心剪辑的短视频和煽情文章,内容聚焦于特定区域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到现代化冲击”、“独特文化濒临消失”、“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等议题,言辞看似中立关切,却隐晦地传递着对现行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的质疑与不满。

“表面上看,他们做的都是好事。保护环境,扶持文化,促进交流。”坐在李玄策斜对面的一位中年情报分析主管声音低沉地开口,手指点着投影,“资金充足,项目设计精巧,人员专业,而且很懂得包装和宣传,在国际上口碑不错,吸引了不少不明真相的志愿者和捐款。”

“但深入分析其项目执行和资金流向,”他切换了一张复杂的资金流分析图,用激光笔圈出几个关键节点,“我们发现,其核心管理层和主要资金来源,与境外某些政治立场鲜明、长期关注我国特定区域的基金会和智库高度关联,甚至存在人事交叉。其所谓的‘环保’项目,选址往往高度敏感,覆盖重要的自然资源区或生态屏障;‘文化保护’则刻意强调某些特定族群的‘独特性’和‘历史悲情’,试图割裂其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天然联系。”

这时,坐在角落的一位年轻女性分析员苏晴,轻轻举了下手。她看起来文静内敛,但眼神清澈坚定。李玄策对她有印象,她曾在西南某民族自治州挂职锻炼过两年,对基层情况非常熟悉。

“李部,各位领导,”苏晴的声音不大,却很清晰,“我在基层工作时,接触过类似的项目。比如报告中提到的那个西南妇女手工艺中心。”她调出一张自己拍摄的、略显朴实的照片,与NGo光鲜的宣传照形成对比,“他们的确带来了新的编织图案和国际订单,初期帮助一些妇女增加了收入。但问题在于,他们刻意引导编织的图案,都是些带有强烈‘地域分离’暗示的古老图腾,并不断向妇女们灌输这些图案是‘你们民族真正的根’、‘被主流文化压制遗忘的瑰宝’等观念。同时,他们通过控制销售渠道和定价权,实际上使妇女们更加依赖他们,形成一种经济和精神的双重绑定。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地加深了部分群体的身份焦虑和对国家主流文化认同的疏离感。”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投影仪风扇发出的微弱嗡鸣。苏晴的讲述,将报告上冰冷的文字和数据,转化成了触目惊心的现实图景。这不是简单的文化交流,这是一场精心策划、润物无声的“人心争夺战”。

李玄策的目光从幕布上收回,缓缓扫视在座的每一个人。他的眼神深邃如古井,没有愤怒的火焰,只有一种看透迷雾后的凝重与清醒。

“争夺人心,”他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灵魂的力量,在寂静的会议室里回荡,“比争夺土地更复杂,比守护疆界更漫长。它没有硝烟,却暗藏刀锋;它披着善意的外衣,却可能包裹着最毒的种子。”

他顿了顿,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落在幕布上那张NGo人员与牧民合影的照片上,背景是辽阔的草原。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友好国际交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我们始终持开放欢迎的态度。这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但是,”他的语气陡然加重,目光锐利如电,“我们必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精准区分真正的友好交流与别有用心的渗透! 要学会在阳光下,看清那些刻意投射出的阴影的形状!”

他站起身,走到投影幕布旁。冷白的光映着他轮廓分明的侧脸,更显坚毅。

“这份报告揭示的模式,只是冰山一角。它提醒我们,未来的安全挑战,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这些无形的疆域。对手的武器,是精心编织的叙事、被扭曲的历史、被放大的矛盾、被定向输送的‘价值观’。”

“应对这种挑战,粗暴的隔绝是下策,盲目的开放是自毁长城。我们需要的是更高超的智慧、更精细化的策略、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李玄策的目光落在苏晴身上,带着肯定:“像小苏这样,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倾听真正的声音,才能不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他又看向负责技术分析的同事:“资金链、人员背景、项目落点、传播路径… 每一个环节,都要用放大镜去看,用手术刀去剖析。”

“新年伊始,我们要做几件事:”

“第一,建立更精细的NGo活动评估与分级响应机制。 区分性质、目的、影响,制定差异化的管理策略。对真正有益的,提供便利;对有潜在风险的,加强引导和监管;对披着羊皮的狼,坚决依法处置。”

“第二,加强本土文化传承的正面引导与扶持。 支持那些真正扎根基层、促进民族团结、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优秀项目和平台。让我们的声音,比他们的更动听,更深入人心。文化自信,是最好的防御。”

“第三,提升基层干部和群众的风险辨识能力。 把这种新型渗透的模式、手段、危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楚,让大家心中有数,手中有策。”

“第四,密切监控其资金流向与信息传播网络。 网信、金融、安全部门协同联动,切断其非法输送通道,压缩其负面舆论的生存空间。”

他的指令清晰而有力,为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划定了战略方向。窗外,铅灰色的天空依旧阴沉,寒风拍打着大楼。会议室里,只有李玄策沉稳的声音和投影仪风扇的低鸣。众人专注地记录着,思考着,一种无形的压力与使命感在空气中弥漫。

会议接近尾声,李玄策正准备做最后总结,他放在桌面上的私人加密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没有铃声,只有持续的微震。屏幕上显示着一个名字:王铁柱。

李玄策微微蹙眉。铁柱很少在他工作时间直接打私人加密电话。他示意会议暂停,拿起手机走到角落。

“铁柱?”

电话那头传来王铁柱刻意压低、却难掩激动和一丝沙哑的声音:“老李!成了!那批给‘嫦娥’地面站配套的关键轴承特种刀具,高温高速极限测试… 全过! 一点毛病没有!废了七炉料,值了!” 背景音隐约还能听到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和工友的欢呼。

李玄策握着电话的手微微收紧,眼底深处瞬间掠过一道亮光,如同阴霾云层后骤然闪现的星芒。这声来自哈市工厂车间、带着机油味和金属气息的报捷,像一股滚烫的暖流,冲淡了会议室里因无形渗透而带来的阴郁。科技的自立自强,工业根基的夯实,同样是守护国家安全的基石,是刺破暗夜的最强音!

“好!铁柱,干得漂亮!代我谢谢车间的兄弟们!”李玄策的声音带着少有的振奋,“你们守护的,是仰望星空的眼睛!这份新年礼物,厚重!”

挂断电话,李玄策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回会议桌前。脸上的凝重未消,但眼底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底气。他环视众人,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

“看,这就是我们的力量!在边疆,在车间,在实验室,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都有无数颗不甘受制于人、奋力向上的中国心在跳动!他们守护着有形的疆土,锻造着强国的筋骨,也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根脉!面对那些试图扭曲人心、割裂民族的暗影,我们最大的底气,就是这亿万颗跳动的、向着光明的心,就是这份扎根大地、生生不息的力量!”

他指向幕布上那些精心包装的渗透画面,语气斩钉截铁:

“暗流涌动,不足为惧。只要我们心明眼亮,根基稳固,再深的夜,也终将被这万千心火汇聚的光芒刺破!散会!”

会议结束,众人带着沉甸甸的任务和一股被点亮的斗志离开。李玄策独自留在会议室,没有立刻开灯。投影仪的光已经熄灭,只有应急灯发出幽微的绿光。他站在窗边(这是一扇观察窗,外面是走廊),望着外面走廊里步履匆匆的身影。

窗外,天色依旧阴沉,寒风呼啸。但他的目光却仿佛穿透了厚重的云层,看到了西疆草原上牧民淳朴的笑容,西南木屋里妇女们编织出的美丽图案,哈市车间里王铁柱和工友们被炉火映红的脸庞,以及妻子方清墨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

暗夜之中,微光点点。那光,来自人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自对脚下土地的热爱,来自不甘屈服的脊梁。守护这些光,连接这些光,让它们汇聚成照亮前路的星河,正是他,以及无数像他一样的守护者,在这新旧交替之际,最深沉、也最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