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荒村辣媳 > 第244章 无声之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赵小满的意志,便是丰女村行动的方向。决定将赵家祖宅改建为“女户历史博物馆”的消息,如同一阵强劲的春风,瞬间吹遍了村落的每个角落,激起了所有人,尤其是女户们巨大的热情和参与感。这不再仅仅是赵小满个人的事情,而是关乎她们所有人的历史,关乎她们为何而战、因何而立的集体记忆。

在赵小满亲自绘制的简略图样指导下,修复和改建工作迅速展开。村中的男匠人(多是女户们的亲属或雇佣而来)负责主体结构的加固和重建,而所有的女户,只要有空闲,便会自发前来帮忙,清理废墟,搬运材料,甚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泥瓦活计。整个工地热火朝天,却秩序井然,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庄严而神圣的表情。

赵小满的身体尚未完全康复,无法长时间劳作,但她每日都会在孙巧儿的陪伴下,来到工地察看进度,对内部的布局和陈列提出具体的建议。李青山则如同往常一样,沉默地守护在侧,确保一切安全,偶尔也会动手帮忙处理一些需要气力的重活。

不过月余,原本破败倾颓的赵家祖宅,已然焕然一新。外观上,它基本保持了原有北方农家院落的格局,青砖灰瓦,朴实无华,但墙体更加坚固,屋顶重新铺设,门窗也换成了崭新结实的木料。然而,踏入其内,才会发现其中的乾坤巨变。

原有的居住隔断被完全打通,形成了数个宽敞、明亮的连通展厅。墙壁用混合了草梗的灰泥重新粉刷过,显得素净而肃穆。地面铺着烧制的青砖,打扫得一尘不染。

而真正赋予这座宅院灵魂的,是赵小满亲自规划、并由王嫂子、张寡妇等人四处奔走搜集而来的,那些即将被陈列其间的“无声之证”。

第一展厅:沉沦与枷锁

踏入第一个展厅,光线被刻意调得有些昏暗,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正对着门口的墙壁上,用一个简陋的木框,镶嵌着一张泛黄、脆弱、边缘甚至有些破损的纸张——那是一张“卖女契”。

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清晰可辨:“立契人赵王氏,情愿将次女小满,卖与……为婢,得钱……”,后面是模糊的指印和日期。这张契约,是王嫂子几经周折,从当年那个试图买下赵小满、后来却因故未能成交的邻镇富户家的旧账房里,花费了些许钱财“赎”回来的。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一个女孩可以被明码标价、如同牲口般被交易的残酷。

旁边的展台上,放置着几个早已干硬发黑、甚至能看到未脱壳麸皮的糠窝头。这是按照赵小满和王嫂子等人的记忆,特意找村里最年长的老人,用最粗糙的谷糠和少量霉变的杂粮,还原制作的。它们代表着无数个赵小满曾经忍受饥饿的日夜,代表着女性在资源分配中最底层的地位。

展厅的角落,还陈列着几件洗得发白、打着厚重补丁的旧时女童衣物,以及几本边角卷曲、纸页脆弱的《女诫》、《列女传》抄本。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女性在物质与精神双重枷锁下,艰难求存的灰色画卷。

第二展厅:觉醒与抗争

穿过一道象征性的门槛,第二个展厅的光线明显明亮了许多。这里的核心展品,是一把看似普通,却被擦拭得锃亮、木柄上刻着一个纤细“女”字的铁锄。

张寡妇指着这把锄头,激动地对前来参观的村民们介绍:“这就是咱们村立起来以后,小满带着咱们,用第一批卖草药攒下的钱,专门去铁匠铺打的第一批‘女户专用’锄头!比男用的轻巧些,更合咱们的力气!就是靠着它,咱们开垦了第一块属于咱们自己的荒地!”

这把锄头,象征着生产力的解放,也象征着女性开始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工具。

与这把充满力量的锄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旁边一个单独的小玻璃匣(由赵小满设计,村中巧手木匠打造)。里面平铺着一块已经褪色、发暗、边缘破损的粗布碎片,上面依稀能看到一些无法完全洗去的、暗褐色的污渍。

王嫂子声音低沉地解释道:“这是……从王桂香那疯婆子当初撒泼打人时,扯烂的一件衣裳上留下的……上面,沾过小满的血。”

这块血衣碎片,没有过多的文字说明,但其本身的存在,就是过往暴行最触目惊心的证据,提醒着人们新生的来之不易。

第三展厅:记录与新生

最后一个展厅最为明亮开阔。这里陈列着赵小满早期记录农作物生长、尝试育种时留下的几本粗糙的笔记本,上面的字迹稚嫩却认真,画着各种只有她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和植株形态。这是知识的萌芽,是改变的开始。

旁边,是装裱在木框里的、盖着官府大印的“丰女一号”推广文书复印件,以及几张最早期的女户地契样本。它们代表着官方的认可和权利的赋予。

墙壁上,还悬挂着由村中学堂的孩子们绘制的、描绘如今丰女村新貌的稚嫩图画,以及几张记录女子学堂上课、织布工坊劳作场景的简单素描。

整个博物馆,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这些朴实无华、甚至带着伤痕与苦难印记的实物,静静地陈列在那里,按照“沉沦—觉醒—新生”的脉络,无声地讲述着一个村庄、一群女子,如何从黑暗的泥泞中,一步步挣扎而出,走向光明的壮阔历程。

当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的那一天,丰女村以及周边村落的人们蜂拥而至。人们沉默地穿行在各个展厅之间,看着那张卖女契,摸着那干硬的糠窝头,凝视着那块血衣碎片,再看到那把刻着“女”字的铁锄和崭新的地契……许多年长的妇人忍不住低声啜泣起来,她们在这些物件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而年轻的女孩们,则眼中闪烁着震撼与坚定的光芒。

这座由旧日囚笼改造而成的“女户历史博物馆”,用它独有的、沉默而有力的方式,完成了对过去的审判,对当下的肯定,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它将成为丰女村,乃至所有知晓它故事的人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