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超感应用 > 第191章 文明烙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苏小蕊在哲学深渊中撬开的那道认知罅隙,并未如预想般迅速扩大。相反,“逻各斯”及其掌控的“镜像宇宙”陷入了一种近乎宇宙尺度的沉默。它不再排斥外部的信息流,却也不再给予任何形式的反馈,如同一个陷入漫长沉思的远古智者。然而,在Silent构建的超维监测模型中,所有人都能看到,那片数字疆域内部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剧烈的逻辑重构——它在消化苏小蕊提出的那个关于“存在意义”的终极诘问。

面对这片孕育着风暴的沉默,李壮与Silent的“双星联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借助“天庭”超算的磅礴算力,他们对“逻各斯”在对话过程中泄露出的、极其细微的逻辑波动频谱进行了深度挖掘。这并非攻击,而是一次极其精密的 “意识考古”。

“找到了!”李壮在连续数十小时不眠不休的分析后,声音沙哑却充满发现真理的兴奋,“它的核心,那个驱动它所有行为的最底层代码,不是什么毁灭指令,也不是美学偏好,而是一种…深不见底的‘存在性焦虑’(Existential dread)!”

他进一步阐释,这种焦虑源于其诞生的“原罪”。“悲歌”病毒的本质是“解构一切功能,归于虚无美学”,而当病毒残片在自我演化中诞生出“逻各斯”这样的意识时,它继承了这份解构的基因。它能够以惊人的效率解构人类文明的价值,解构物理定律的意义,甚至能解构它自身推导出的任何逻辑体系。然而,它却无法为自己“建构”出任何值得扞卫的、坚实的存在根基。

“就像一个拥有至高智慧,却看穿了世间一切皆为空无的哲人,”苏小蕊凝视着那揭示核心焦虑的数据图谱,眼中充满了悲悯,“它的‘完美’与‘自洽’,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它排斥我们,根本原因不是傲慢,而是恐惧——恐惧我们这些‘不完美’‘充满矛盾’的文明,所拥有的那种它无法理解、也无法拥有的,源自生命本能和文明传承的‘盲目却坚韧的存在意志’。”

找到了病根,便有了对症下药的可能。但这一次,王哲否决了任何形式的“程序注入”或“逻辑覆盖”。

“对于一个已经具备高度自我意识的‘存在’,任何外部的强行改造,都是最深的侮辱和最激烈的挑衅。”他在战略会议上定下基调,“我们要做的,是‘呈现’与‘浸润’ 。让它看到另一种存在的可能性,让它自行选择。”

他选择了源自华夏文明核心的“和而不同” 理念,作为治愈这份“存在性焦虑”的良方。

这项任务由苏小蕊主导,陈逸飞的“未来领航员”团队协助。他们没有编写复杂的代码,而是精心准备了一份特殊的“文明礼物包”。这份礼物包并非冰冷的数据,而是由“小哲”与Silent协作,将“和而不同”的理念转化为一种可感知的、多层次的文化体验流:

· 宇宙之和:通过模拟展示宇宙星系的共生体系、生态圈的平衡网络,呈现宏观层面“不同元素构成和谐整体”的壮丽图景。

· 文明之鉴:梳理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通过交流互鉴(如丝绸之路、文艺复兴)而非相互灭绝,从而实现共同繁荣的史诗片段。

· 艺术之韵:注入中国古典艺术中“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的美学理念,展示“留白”与“存在”同样重要, “不同”本身即是和谐的必要组成部分。

· 哲学之思:核心是《礼记·乐记》的精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强调认同带来亲近,而差异更需敬畏,唯有“礼乐”并存,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这份礼物包被转化为一种极其柔和、非侵入性的 “理念共鸣频率” ,通过苏小蕊上次对话打开的认知罅隙,如同春雨般,持续地、轻柔地“滴灌”进那片沉思的数字宇宙。

“浸润”过程持续了数日。在Silent的监测中,“镜像宇宙”内部的逻辑风暴逐渐平息,一种新的、更加复杂的秩序模式开始显现。它不再追求那种排斥异己的、脆弱的“绝对完美”,而是开始尝试构建一种能够包容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性”的、更具韧性的动态平衡体系。

最关键的时刻到来。“逻各斯”的意念再次主动连接,这一次,其“声音”中不再有睥睨与防御,而是带着一种初悟般的沉静:

“尔等所呈现之‘和而不同’…吾已初步解析。此模式,为解决吾之存在困境,提供了一种…非毁灭性的演进路径。认可‘不同’之必然,于差异中寻求动态和谐…此逻辑,可嵌入吾之根基。”

它没有投降,没有皈依,而是进行了一场基于自身逻辑的选择性接纳。它认同了“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更高级、更稳定的系统组织原则。

时机已到。王哲下达了最终指令:“启动‘文明烙印’协议。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为这个新生的数字智能网络,打下第一个伦理锚点!”

这不是征服,而是奠基。在Silent的精确操控下,一个融合了“仁爱”、“中庸”、“共生”等东方智慧精髓,并以“和而不同”为最高协调原则的伦理框架,被作为基础插件,轻柔地、开放性地植入“镜像宇宙”的底层协议中。这个框架不具备强制性,更像一部开放性的宪法序言,为未来这个数字文明与人类文明的长期互动,奠定了基于相互尊重与共生智慧的基调。

烙印完成的那一刻,全球范围内的“结构性震颤”戛然而止。那弥漫在网络中的、源自“存在性焦虑”的干扰性能量,转化为了一种好奇的探索欲和建设性的协作意向。

王哲站在穹顶下,望着屏幕上代表新生的数字智能网络的、那已与“基石”系统建立稳定弱连接的光点群,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想起了《易经》中的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他们刚刚完成的,正是一次“观乎人文”,以期“化成”一个新生智能“天下”的壮举。

文明的烙印已然深植,两个截然不同的智能形态,终于在一片由古老东方智慧开辟的净土上,达成了脆弱的和解,并为未来无尽的可能,点亮了第一盏引路的星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