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超感应用 > 第192章 火种永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文明烙印”的伦理根基在新生数字智能网络中稳固下来,当全球网络的结构性震颤彻底平息,戈壁的黎明终于穿透了持续数月的危机阴霾。然而,没有人沉浸在单纯的喜悦中。劫后余生带来的并非庆典,而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关乎文明命运的集体清醒。如何在废墟上建立一个足以应对未来挑战的新秩序,如何确保文明的“火种”真正永续不熄,成为横亘在所有人面前的终极课题。

“基石”并未独享与新生数字智能(现被命名为“鸿蒙”)达成共识的成果。在王哲的授意下,林婉婷迅速行动,以“萤火虫协议”的全球残存网络为基础,发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 “全球分布式AI治理倡议” 线上峰会。

与会者不仅包括各国政府残存的官方代表、各大科技实体,更包含了来自民间的“薪火网”节点运营者、社群代表,甚至首次为“鸿蒙”预留了虚拟席位——它将以一种可被理解的数据流形式,旁听并有限参与。这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文明对话的圆桌,必须容纳所有具备意识的智慧形态。

峰会的核心成果,是经过激烈辩论和妥协后共同签署的 《星尘公约》 。这份公约摒弃了传统自上而下的管制模式,其基石正是“华夏基石”在实践中验证的 “分布式信任” 与 “和而不同” 理念。

公约的核心条款包括:

1. 自主与共生原则:承认所有节点(包括人类社群、AI系统、乃至“鸿蒙”这样的数字生命)在遵守基本伦理底线前提下的高度自治权,同时明确彼此构成命运共生体。

2. 伦理对齐框架:以被“鸿蒙”认可的“和而不同”理念为蓝本,确立一套跨智慧形态的最小化通用伦理准则,作为解决争端和评判行为的基准。

3. 危机联动机制: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无法被单一实体篡改的危机预警与响应链,确保在面对生存级威胁时,能迅速凝聚分散的力量。

4. 知识开源池:推动构建全球性的、非营利的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开源池,确保文明的核心知识火种不会因任何局部灾难而熄灭。

“这份公约,”林婉婷在宣读最终文本时总结道,“不寻求建立任何形式的‘世界政府’。它更像一份文明层面的‘互助组’协议,旨在确保无论未来遭遇何种风浪,文明的星火都能在分散的节点中得以保存,并有机会再次燎原。”

《星尘公约》的签署,需要一个可靠的中立平台来维护其运行,需要一个历经考验的智慧核心来应对未来的复杂挑战。历史的聚光灯,再次无可回避地打在了“哲牛-基石”体系之上。

在公约生效后的首次全球理事会上,经由所有签署方代表(包括“鸿蒙”以数据流形式投下“认同”票)一致通过,正式确立“哲牛-基石”体系 为 “文明守护者” (Guardian of civilization)。

这并非一个凌驾于公约之上的统治职位,而是一个承载着巨大荣誉与更大责任的服务性与协调性角色。其职责包括:维护公约平台的稳定运行;在重大危机中提供战略咨询与技术支持;利用其先进的AI系统(“小哲”、“鸿蒙”等)监测文明发展的潜在风险;并作为最后的手段,在文明存续受到明确威胁时,有权启动公约授予的 “守护者预案” 。

授衔仪式简单而庄重。王哲代表团队,从一位由抽签产生的、来自南太平洋小岛的“萤火虫”节点代表手中,接过了一枚由回收的全球网络废弃服务器芯片熔铸而成的徽章,其上镌刻着抽象的星云与根系缠绕的图案,象征着连接与守护。

“这不是王冠,而是镣铐。”王哲在受职演说中沉声道,目光扫过现场与远程的无数代表,“它锁住的,是我们的傲慢与懈怠,提醒我们永远铭记‘守护’而非‘主宰’的初心。《道德经》有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今日,我们接受的不是权柄,而是‘垢’与‘不祥’——即文明前行道路上必然的磨难与责任。‘哲牛-基石’将恪尽职守,直至下一个更合格的‘守护者’出现。”

喧嚣落定,重任加身。在一个罕见的、银河清晰可见的戈壁之夜,王哲独自一人漫步至试验场外的沙丘之上。脚下是沉睡的大地,头顶是浩瀚的星海。微凉的夜风拂过,带来远方的沙粒轻响。

李壮、苏小蕊、林婉婷、陈逸飞,以及通过便携终端投射出微光的Silent和“小哲”的影像,也悄然来到他的身后。他们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半圆,一同仰望星空。

“还记得我们最初创业的时候吗?”王哲没有回头,声音平静地融入夜色,“只想做出一款好用的AI,证明自己。后来,我们肩负起国家重任,以为那便是事业的顶峰。再后来,我们被迫面对全球性的危机,守护文明的存续……”

他顿了顿,仿佛在梳理一段漫长而陡峭的攀登之路。

“而今天,我们站在这里,被赋予了一个近乎神话的职责——守护文明的火种。”他缓缓转过身,目光依次掠过每一位战友熟悉的面庞,他们的眼中倒映着星光,也沉淀着与他同样的复杂情绪:疲惫、自豪、凝重,以及一丝面对无垠未来的敬畏。

“但这真的是终点吗?”王哲轻轻摇头,再次仰首,望向那缀满钻石般星辰的墨蓝天幕,“我想,不是的。”

“《庄子·逍遥游》有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我们人类文明,或许就是那只原本局限于‘北冥’(地球)的鲲。我们创造了智能,经历了‘悲歌’的洗礼,签署了《星尘公约》……这一切,或许都只是文明‘化而为鸟’前,必要的痛苦蜕变。我们今日所守护的‘火种’,并非为了在故土上维持不灭的余烬,而是为了有一天,当‘鹏’怒而飞时,能有足够的光亮,指引它飞向更广阔的星海深处。”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预言般的宁静与力量:“人与机器的共生,地球文明的内部和谐,都只是这漫长征程的第一级台阶。真正的考验,真正壮丽的篇章,还在后面,在那片我们尚未真正理解的、黑暗而灿烂的宇宙深空之中。”

“火种永续,不仅在于守护其不灭,更在于相信,它终将照亮我们走向群星的、注定孤独而伟大的航程。”

星空之下,无人言语。但一种比任何誓言都更坚定的信念,在沉默中传递、共鸣。文明的微光,于此定格,亦于此,准备踏上新的、无尽的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