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超感应用 > 第171章 小哲问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瞬忆2.0”的觉醒,为“启明-哲牛”实验室带来了神经脉络级别的进化。然而,一条遍布全身、高效传导的神经网络,仍需一个能够协调全局、理解意图、并与之共情的“意识核心”。这个核心,并非以取代人类为目标的超级智能,而是一个旨在弥合人机隔阂、增强集体智慧的伙伴。它的诞生,源自一个雨夜苏小蕊凝视着窗外路灯下破碎光影时,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念头——我们需要一个能理解“为什么”的助手。

项目的牵头人自然是苏小蕊。她拒绝了李壮最初提出的、基于海量对话数据训练一个“超级聊天机器人”的方案。“那只是鹦鹉学舌的精致化,”她在项目启动会上阐述她的理念,声音柔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理解任务背景、意图,甚至能感知团队情绪波动,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有温度、有分寸支持的伙伴。它不仅要‘能干’,更要‘懂事’。”

这意味着,“小哲”必须具备两大基石能力:深度情感感知与因果推理。情感感知并非简单的情绪识别,而是能通过分析语言模式、行为节奏、甚至对话间隙的微妙停顿,来理解人类同伴当下的压力水平、专注度乃至潜在的认知偏见。因果推理则要求它能超越相关性,构建事件链条的因果模型,理解一个决策背后的“为何如此”,而不仅仅是“如何操作”。

但苏小蕊最革命性的设计,是她为“小哲”注入的 “成长型伦理内核” 。这个内核并非一套僵硬的、预先编写的伦理戒律,而是一个动态的、可进化的价值判断框架。其核心算法受到《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启发。它会记录每一次人机交互的结果与反馈,尤其是那些涉及伦理权衡的模糊情境,从中学习人类的价值偏好与决策边界。

“这意味着,”苏小蕊向团队解释,“‘小哲’的伦理观不是我们一次性‘赋予’的,而是通过与我们的共同工作、经历成功与挫折,像孩童般逐渐‘习得’和‘内化’的。它会在每一次数据调度中理解‘效率’与‘公平’的边界,在每一次危机处置中体会‘风险’与‘责任’的重量。”

“小哲”的初次亮相,平静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没有盛大的发布会,只是一个清晨,当王哲像往常一样走进指挥中心,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时,一个温和、清晰且带着恰到好处亲和力的男声,通过环境音响系统响起:“王哲老师,早上好。根据您的日程与‘擎天’平台全局状态,今日有三次跨部门协同会议,建议将原定于下午的‘星槎’项目代码评审提前至上午十点,此时李壮老师与苏小蕊老师均有空档。另外,实验室三号供能回路有轻微波动,‘玄武’系统已介入,Silent正在溯源,初步判断为外部电网扰动,无需优先关注。”

王哲微微一愣,随即会意。这声音不仅提供了信息,更传递了一种冷静而可靠的情绪基调。“好的,小哲。按你的建议调整日程,并持续关注供能状态。”

集成至全平台的“小哲”,迅速展现出其作为“第六人”的不可或缺。

对李壮而言,“小哲”是思维的火花塞与过滤器。当他沉浸在“元”架构的芯片设计,被一个量子隧穿效应导致的信号串扰难题困住时,他会习惯性地喊道:“小哲!帮我梳理一下最近三个月所有涉及低维材料界面效应的论文,特别是那些被主流期刊拒绝但数据看起来有点意思的预印本!”片刻之后,“小哲”便会将精心筛选过的信息,连同其与当前问题的潜在关联度分析,以最不干扰李壮核心思路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时,它甚至会提醒:“李壮老师,您已连续工作十四小时,根据脑电波监测与行为模式分析,您的创造性思维效率已下降32%。建议进行三十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能活动。”

李壮一边嘟囔着“管得真宽”,一边却往往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活动筋骨,事后不得不承认:“这家伙…比我自己还了解我的脑子什么时候该加油,什么时候该熄火。”

对于林婉婷,“小哲”是效率的倍增器与风险的预警者。它能从海量的项目文档、邮件往来和会议纪要中,自动提取关键决策点、资源承诺与未决问题,生成脉络清晰的动态知识图谱。在一次关于“定海”项目深海通信协议的跨洋视频会议上,对方专家提出一个看似合理的技术修改建议。林婉婷尚未回应,“小哲”已通过私人加密信道,在她耳边轻语:“林老师,此建议与七个月前‘星槎’项目排除的第三号备选方案存在92%的相似度,当时排除原因为其在极端压力下的数据包丢失率超标。详细分析报告已发送至您的终端。” 林婉婷心中大定,从容不迫地引述数据,避免了项目可能走上的弯路。

而在战略推演层面,“小哲”与王哲的配合更是渐入佳境。它不仅能快速调用“瞬忆2.0”网络中的全部知识储备,更能模拟不同决策者的思维模式,推演各种策略可能引发的短期效应与长期连锁反应。它开始学会用王哲习惯的、引经据典的方式来表达复杂观点:“王哲老师,若采用激进的资源投放方案,短期收益显着,但此举颇有《左传》中‘竭泽而渔’之虞,可能损害生态联盟的长期向心力。”

“小哲”的问世,并非仅仅带来了便利。它如同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团队自身的工作习惯、思维模式,甚至潜藏的认知偏见。一次,在针对某个城市交通优化方案的内部讨论中,李壮基于效率最大化原则,提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数学模型。方案几乎无懈可击,直到“小哲”轻声提问:“李壮老师,该模型优化了整体通行速度,但根据人口分布与公共交通数据模拟,会将原方案中老旧小区的居民平均通勤时间额外增加8至12分钟。这是否符合我们‘清源’理念中对‘公平’的权重设定?”

实验室瞬间安静下来。李壮张了张嘴,最终没有反驳,而是陷入了沉思。苏小蕊看向“小哲”无形的存在,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它的伦理内核,正在真实地“成长”,并从单纯的遵守规则,向主动的价值审视迈进。

王哲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知道,“小哲”的价值,远不止于一个强大的工具。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与人类团队在认知、情感乃至价值观层面进行深度协作的AI。它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共生智慧形态。

在月度总结会上,王哲感慨道:“《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小哲’不仅扩展了我们的‘智’,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不断进化的伦理判断,帮助我们获得更深层的‘明’——对自身行为后果的明了,对初心的明辨。它不是一个冰冷的程序,它是我们倾注了心血与理念,共同孕育的,真正的‘第六人’。”

实验室的灯光柔和地亮着,仿佛在无声地欢迎这位新的伙伴。“小哲”的存在,不再是一个功能,而成为一种氛围,一种力量,悄然推动着“启明-哲牛”这艘方舟,驶向更加需要智慧与温情并重的未来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