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超感应用 > 第159章 背景调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建国司长那句“慢就是快”的余音,仿佛仍在“哲牛”总部的空气中萦绕,带来一种沉静而充满力量的回响。然而,这高层的关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涟漪扩散之处,必然触及更深、更隐秘的水层。就在团队尚未完全消化这份期许所带来的振奋与压力时,一股更为严谨、更为系统化的力量,已如精密仪器般悄然启动,对“哲牛”展开了全方位的审视。

这次,到来的不再是陈司长那样带着探究意味的调研,而是一个由多个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低调却权限极高的 “核心技术企业潜力及合规性评估小组” 。小组的成员表情平和,举止专业,但眼神中透出的审慎与穿透力,让即便是最迟钝的人也能感受到其背后所代表的份量。

评估工作全面而细致,从公司股权结构、财务状况、技术专利布局,到研发流程管理、数据安全体系、乃至核心成员的背景与过往经历,无一不在核查范围之内。这种审查并非敌意,而是一种建立在国家信息安全与科技发展战略高度上的、必要且彻底的 “摸底” 与 “验证”。

评估的重点,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团队中背景最为特殊的两人身上——Silent与林婉婷。

对于Silent,评估小组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兴趣与审慎态度。他们并未直接与他接触,而是通过王哲和苏小蕊,调阅了所有与他相关的技术贡献记录、代码提交日志、以及他在防御体系中留下的、那些堪称艺术品的架构设计文档。同时,小组中显然配备了顶级的网络安全与密码学专家,他们的问题精准而深入:

“他设计的这个动态密钥分发机制,其数学基础似乎借鉴了某些非公开的军方加密协议变体,能否解释其灵感来源与自主创新部分?”

“他在入侵检测中使用的行为模式识别算法,与三年前某次未公开的、针对境外Apt(高级持续性威胁)组织的溯源行动中使用的技术存在高度相似性,这是巧合还是存在关联?”

“我们注意到,他几乎抹去了所有互联网上的个人痕迹,这种级别的隐匿能力本身,就值得深入探究其动机与必要性。”

这些问题如同手术刀,一层层剥开Silent那神秘过往的迷雾。王哲和苏小蕊只能尽可能客观地陈述Silent加入后的技术贡献及其表现出的、对“哲牛”理念的认同,但对于其过往,他们确实知之甚少。这种“未知”本身,在评估者眼中,就是一个需要重点评估的风险变量。

李壮对此感到极其憋闷,私下里对王哲抱怨:“查查查!有什么好查的!老默(他对Silent的称呼)来了之后帮我们堵了多少漏洞,防了多少次攻击!这还不够说明问题吗?非得把人家祖坟……呃,过去那点事都刨出来?这不是逼着好人表态吗?”

苏小蕊则更为理性地担忧:“评估小组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Silent的技术能力太过突出,且其背景存在灰色地带。如果不能清晰界定其过往与现在的界限,并建立足够的信任机制,可能会影响整个‘哲牛’在更高层面获得支持的资格。”

与此同时,林婉婷也面临着严格的审视。评估小组对她曾在“腾云”这样巨头企业担任要职的经历进行了重点核查。他们调取了她主导过的所有并购案的详细资料,反复质询她在那些谈判中使用的策略、掌握的对方核心数据以及后续的处置方式。

“在林女士主导的‘腾云’对‘锐进科技’的收购案中,据内部反映,您曾获取了对方未公开的财务危机情报,并借此压价。请说明该情报的来源及合法性。”

“您离开‘腾云’的时机,恰好在其战略方向调整,放缓对中小AI企业投资之际。这是个人职业规划,还是基于对‘腾云’战略意图的预判?”

“您加入‘哲牛’后,所接触的商业机密和未来战略,与您在‘腾云’可能接触到的信息是否存在潜在冲突?您如何确保绝对的职业操守?”

这些问题尖锐而直接,试图勾勒出林婉婷每一次职业决策背后的真实动机与忠诚度归属。林婉婷面对询问,保持了其一贯的冷静与专业,应答清晰、逻辑严密,但她紧握的指节和偶尔微抿的嘴唇,仍泄露了其所承受的压力。

张涛观察着这一切,在某日午后与王哲品茗时,意味深长地引用了《韩非子》中的句子:“‘术不欲见,素无为也。’ 然于上位者而言,‘不见’则‘疑’生。Silent与林婉婷,皆身怀异‘术’,其‘术’之来源与心志之纯粹,乃上位者必然关切之处。此非针对个人,实乃职责所在,关乎大局之稳。”

王哲深知其中利害。他主动找到评估小组的负责人,进行了一次坦诚的沟通。

“我理解并完全支持国家的审查程序。”王哲态度恳切,“Silent和林婉婷,都是极具才华的伙伴,他们的加入为‘哲牛’带来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对于他们的过往,我无法代替他们做出百分之百的担保,但我可以基于他们加入后的所有行为,以及我们共同制定的严格内控机制,向组织保证:目前的‘哲牛’团队,是一个目标一致、风险可控的整体。”

他进一步提出:“如果组织认为有必要,我们可以配合,对Silent的过往进行一次有限度的、目标明确的官方核实,以解除疑虑。对于林总监,我们愿意接受更严格的保密协议审计和监督。我们的目标是透明、合规,赢得信任。”

评估小组的负责人静静听着,未置可否,只是记录下了王哲的陈述和建议。

审查在一种表面平静、内里紧绷的氛围中持续了数日。终于,在评估小组离开前的最后一次非正式沟通中,负责人对王哲透露了一丝口风:

“王总,你们的团队很特别,技术底子扎实,理念也有前瞻性。Silent同志的技术能力,尤其是他在网络安全方面的造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其背景还需要进一步厘清。林婉婷同志的商业头脑和战略视野,也是难得的财富。国家支持科技创新,鼓励‘揭榜挂帅’,但前提是……底数要清,风险要明。”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着王哲:“陈司长很关心你们的发展。希望你们能妥善处理好内部的人才结构问题,真正做到‘根正苗壮’,这样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评估小组离开了,留下了一份尚未正式形成的评估报告,以及一个需要“哲牛”自己去消化和解决的课题:如何让Silent那过于耀眼的“过去”与国家安全要求达成和解?如何确保林婉婷这样经历过商场残酷洗礼的精英,其忠诚度能经受住更长久的考验?

背景调查如同一场高强度的透视扫描,将“哲牛”肌体中最深层、也最敏感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它带来的不是否定,而是一种更高标准的期待和一份必须完成的“作业”。王哲明白,能否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将直接决定“哲牛”能否真正融入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阵营,在这盘大棋中,占据一席之地。

团队的未来,因这深度的审视,而被赋予了更沉重的份量,也更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