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浴血山河:我的抗战征途 > 第232章 陈征的思考(未来的战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2章 陈征的思考(未来的战争)

夕阳的余晖,如同熔化的金子,涂抹在辽源城伤痕累累的城墙之上。陈征独自一人,缓步登上东门附近一段相对完好的城墙马道。脚下,是烧焦的砖石和尚未清理干净的战斗痕迹;眼前,是沐浴在金色光辉中、正逐渐恢复生机的城市轮廓,更远处,是广袤而未知的天地。

攻克辽源的狂喜与失去孙猛等众多战友的悲痛,如同冰与火,在他心中反复交织、沉淀。此刻,站在这座象征着巨大胜利,也承载着无数牺牲的城头,一种前所未有的、超越具体战役的深沉思考,如同潮水般涌上他的心头。

他回想起这短短数年的抗战历程。从太行山深处带着几十个骨干打游击,缺枪少弹,见了鬼子小队都得绕着走;到安丰驿整训,部队初具规模,有了炮兵和侦察兵;再到攻克清河,完成从游击兵团向正规攻坚兵团的蜕变;直至如今,兵强马壮,一举拿下辽源这样重要的工业城市,扩编为师,雄踞一方。

这一路走来,尸山血海,筚路蓝缕。

然而,陈征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与伤痛上。他敏锐地意识到,辽源战役,虽然胜利,却也暴露出了许多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预示着未来的战争形态,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更高技术的对抗。 日军投入的坦克,虽然被火箭筒侥幸克制,但那钢铁洪流带来的压迫感和己方步兵在反装甲能力上的薄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未来的敌人,会不会拥有更多、更先进的坦克、装甲车?甚至……飞机?仅仅依靠缴获和少量外来援助,是远远不够的。他想到了常超领导的技术科,想到了“太行兵工厂”,想到了那些归心的工程师。未来的战争,不仅仅是勇气和意志的较量,更是技术、工业和智慧的比拼。部队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和装备生产能力,哪怕是从最基础的仿制和改进开始。

更大规模的战役。 辽源战役,动用了上万人,涉及多兵种协同,外围阻击、城市攻坚、心理策反、经济绞杀多管齐下,其复杂程度远超以往。可以预见,随着抗战进入战略反攻,未来要面对的,可能是数万甚至十数万敌军据守的大城市、要塞群,战役规模将空前扩大。这对部队的指挥体系、后勤保障、机动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过去那种靠军事主官个人威望和经验指挥的模式,已经显得捉襟见肘。

更成体系的对抗。 陈征深刻体会到,现代战争早已不是简单的两军对垒。它包含了军事、政治、经济、心理、技术等多个维度,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体系。你在前线攻坚,需要后方稳固的根据地提供兵员和物资;你需要准确的情报来制定计划;你需要有效的宣传来瓦解敌人、争取民心;你需要可靠的后勤来保障供应;你需要专业的工兵来破除障碍;你需要高效的通讯来联络各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全局。未来的胜利,必然是属于那个能够更好地整合、运转自身战争体系的强者。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陈征望着远方,喃喃自语。

他意识到,独立第一师虽然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主力师,但距离他心目中那支能够应对未来一切挑战的现代化军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作为这支军队的领导者,他的眼光和决策,将决定这支部队能走多远。

回到师部,陈征立刻召见了王树声参谋长和李云龙政委,向他们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老李,老王,” 陈征指着地图,目光灼灼,“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辽源拿下了,很好,但这只是开始。鬼子不会甘心失败,未来的战斗只会更残酷。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着眼于未来,打造一支真正现代化的铁军!”

他提出了几条具体的构想:

第一,有意识地培养参谋人才。 “我们不能总靠我们几个老家伙拍脑袋。要建立正规的参谋培养机制,从有文化的基层军官和那些投奔我们的知识青年中,选拔苗子,系统学习军事理论、地图作业、战役策划。要建立起一个能够高效运转、为决策提供精准支持的‘大脑’。”

王树声对此深表赞同:“师长所言极是。一套成熟的参谋体系,是实施大兵团作战的神经中枢。我立刻着手制定培养计划和参谋作业规范。”

第二,完善指挥和通讯体系。 “常超那边的工作要继续加强。不仅要保证师团之间的通讯畅通,还要想办法将通讯网络延伸到营、甚至重要的连一级。要研究更保密、更高效的密码。未来的指挥,必须更加灵敏、高效。”

第三,思考机械化和技术兵种的建设。 “这次鬼子的坦克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不能总靠战士的血肉之躯去对抗钢铁。‘太行’兵工厂要加紧对反坦克武器、以及可能的重武器的研究和仿制。同时,我们要开始留意和培养汽车驾驶员、机械修理等方面的人才。哪怕现在条件不具备,也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和储备。还有,高胜寒的特种作战,证明了一种新的作战样式,要支持他继续探索和扩编。”

李云龙政委从政治角度补充道:“这些想法都很好,但关键还是人。我们要在部队里大兴学习之风,不仅要学政治,也要学文化,学技术。让我们的战士,不仅是勇敢的士兵,更是有头脑、有技能的现代军人。”

“说得对!” 陈征重重地点了点头,“未来的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打的是人才储备。我们这支从山沟里走出来的队伍,必须完成向现代化正规军的彻底转型!”

站在辽源的城墙上,陈征的目光已经超越了眼前的城池和硝烟,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他看到了更高技术、更大规模、更成体系的战争图景,也看到了人民军队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路径。主角的战略眼光,在这一刻完成了又一次关键的升华。他所思考的,不再仅仅是如何打赢下一场战斗,而是如何锻造出一支能够赢得未来、赢得胜利的强大军队。这支军队,将不仅依靠传统的英勇与顽强,更将依靠科学的头脑、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体系,去迎接任何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