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抗战之利刃出鞘 > 第264章 后方建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太原,这座刚刚苏醒的工业巨兽,此刻正被一种近乎疯狂的节奏所驱动。

“不够!还不够!” 晋中军区后勤总指挥部里,赵志国将手中那根被捏断的红蓝铅笔狠狠地摔在满是数据的作战地图上。他那张年轻的脸上,此刻写满了焦虑,双眼布满红血丝,显然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

“六万人!整整六万大军!如果再加上民兵和支前民工,我们要养活的是一张几十万人的大嘴!”他对着电话那头吼道,“陈振华教授那边粮食是够了,可我说的不是吃的!是铁!是火药!是能把人从鬼门关拉回来的药!”

“师长……不,司令员给我的命令是,三个月后,部队要北出雁门关!那时候,我们要面对的是鬼子关东军的精锐!没有重炮,没有足够的炮弹,难道让弟兄们拿牙去啃坦克吗?!”

门被推开了,林啸天大步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同样一脸凝重的刘政委。

“志国,怎么发这么大火?”林啸天看了一眼满地的废纸团,平静地问道。

“司令员!”赵志国像看到了救星,一把抓起桌上的一枚炮弹壳,“这是赵铁锤那边刚送来的样品。壳子我们能造了,可是……里面是空的!”

他指着那空荡荡的弹体,声音都在发抖:“我们缺炸药!缺高能炸药!以前打游击,用黑火药凑合凑合也就算了。可现在我们要造的是75毫米山炮弹,甚至是105毫米榴弹!用黑火药?那炸开就是个大炮仗,给鬼子坦克挠痒痒都不够!”

“还有!”他转身指向墙角的几个大木箱,“医院那边的秦院长也快疯了。青霉素(盘尼西林)的培养基一直还在试验阶段,产量低得可怜。前线一旦开打,伤员一多,这就是要命的事!”

林啸天接过那枚冰冷的炮弹壳,沉甸甸的,做工精良,那是太原兵工厂复工后的杰作。可惜,没有“心脏”。

“炸药,药品。”林啸天喃喃自语,“这是卡住我们脖子的两只手。”

他猛地抬起头,目光如电:“走!去兵工厂!”

……

太原兵工厂,现在的“晋中军区第一兵工厂”。 巨大的厂房里,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工人们在流水线上紧张地忙碌着,步枪、机枪的零件像流水一样被生产出来。 但在厂区最深处的一个独立车间里,气氛却压抑得让人窒息。

赵铁锤,这个一辈子打铁的老汉,此刻正蹲在一个巨大的反应釜前,愁得把头皮都快挠破了。他的身边,围着几个戴着眼镜的技术员,还有一个神色复杂的日本人——前太原兵工厂的首席化学工程师,松井。

“司令员!”看到林啸天进来,赵铁锤连忙站起来,一脸的愧色,“俺……俺给您丢脸了。”

“别说没用的。”林啸天摆摆手,径直走到那个日本人面前,用流利的日语问道,“松井,问题出在哪里?”

松井看着这个年轻的中国指挥官,眼中闪过一丝畏惧。他深知,眼前这个人,就是那个让整个华北方面军闻风丧胆的“死神”。 “林将军,”松井低下头,“设备……设备不行。制造tNt(三硝基甲苯),需要极高浓度的硝酸和硫酸进行硝化反应。我们修复的这套设备,耐腐蚀性太差了,反应釜的内壁根本承受不住。昨天……昨天刚发生了一次泄漏,差点炸了。”

“耐腐蚀材料?”林啸天眉头紧锁,“我们需要什么?不锈钢?还是特种陶瓷?”

“最好是铅衬,或者高纯度的搪瓷。”松井无奈地摊开手,“可是,封锁线还在,这些工业原料,我们根本弄不到。”

“弄不到?”林啸天冷笑一声,“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他转身看向赵志国:“志国!太原城里,还有周边县城,有没有酿酒厂?有没有酱油厂?”

“有啊!”赵志国一愣,“但这跟造炸药有什么关系?”

“怎么没关系?!”林啸天的眼睛亮得吓人,“我记得老百姓腌咸菜、酿醋,用的都是那种大肚子的大缸!那种缸,耐酸!耐蚀!”

“松井!”林啸天猛地揪住日本人的衣领,“如果我给你找来一千口、一万口那种老陈醋的大缸,能不能代替反应釜?!”

松井被吓懵了,他结结巴巴地思考了几秒,眼睛突然瞪圆了:“陶……陶土缸?虽然……虽然反应效率会慢很多,而且不能加高压……但是……理论上,原理是一样的!只要数量够多……可以!可以试一试!”

“好!”林啸天猛地松开手,大吼一声,“赵志国!”

“到!”

“传我命令!全城总动员!给我去收缸!不管是酒缸、醋缸、还是腌菜缸!只要是肚大皮厚、不漏水的,统统给我搬过来!告诉老乡们,这缸不是拿来腌菜的,是拿来腌鬼子的!”

“是!”赵志国兴奋地吼道。

……

三天后。 兵工厂后山的一个隐蔽山谷里,出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观。 漫山遍野,摆满了数千口大大小小的陶土缸。 这些平日里充满了烟火气的生活用具,此刻被一根根简陋的玻璃管、橡胶管连接在了一起,变成了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土法化学工厂”。

“点火!加温!” 赵铁锤赤裸着上身,亲自指挥着工人们。 大缸底下,燃起了控制着温度的木炭火。缸里,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化学原料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反应。 虽然土,虽然慢,虽然看起来像是巫师在炼药。 但是,当第一批黄色的、散发着死亡气息的tNt结晶,从最后一口大缸里被捞出来的时候。 赵铁锤捧着那还有些温热的炸药,哭得像个孩子。

“成了!司令员!成了啊!” 他捧着那一捧黄色的粉末,冲到林啸天面前,“这玩意儿劲大!比黑火药强十倍!咱们的炮弹,这下有魂了!”

林啸天看着那捧黄色的粉末,嘴角勾起一抹冷酷的笑意。 “很好。既然有了馅,那就给我包饺子!” “我要你们在一个月内,给我造出五万发高爆榴弹!我要让关东军的坦克,尝尝咱们‘山西老陈醋’的滋味!”

……

解决了炸药,林啸天马不停蹄,直奔位于城东的“国际和平医院”。 这里,正在进行另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死搏斗。

“失败了……又失败了。” 实验室里,留洋归来的生物学博士、现在的制药厂厂长苏云,看着培养皿里那一片灰败的霉菌,绝望地摘下了眼镜。 “这种青霉菌的活性太低了,提纯出来的药液,杂质太多,注射进去不仅杀不死细菌,反而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秦光老院长在一旁急得团团转:“苏博士,前线的电报一天三封地催啊!现在正是换季的时候,伤口感染率高得吓人。要是没有这‘救命水’,咱们就算打赢了仗,伤员也得死一半啊!”

“我也急啊!”苏云揉着太阳穴,“可是,我们没有精密的离心机,没有恒温箱,甚至连高纯度的溶剂都没有。这在国外,都是在无菌实验室里搞的,我们这环境……”

“环境怎么了?” 林啸天推门而入,带来了一股外面的寒风。 他看着满屋子的瓶瓶罐罐,还有那几个愁眉苦脸的专家。

“苏博士,我听说,你是在美国留学的?”林啸天问道。

“是,哈佛医学院。”苏云有些傲气地抬起头。

“好。”林啸天点点头,“我知道你们讲究科学,讲究设备。但现在,我的战士躺在病床上等死,我没时间给你们变出美国那种实验室。”

他走到实验台前,指着那些培养皿。 “我听说,青霉素这东西,最早就是从发霉的甜瓜皮上发现的?”

“是……但这只是菌种来源。”苏云解释道,“关键是提纯。我们需要油,需要酸,需要……”

“需要油?我们有!”林啸天打断他,“我们刚刚收复了晋中平原,今年的油菜籽大丰收!菜籽油管够!” “需要酸?我们有醋!山西最不缺的就是醋!” “需要活性炭?我们有的是木头,自己烧!”

“至于离心机……”林啸天环视四周,目光落在了角落里一台缴获的、坏了一半的日军摩托车上。 “赵铁锤能把铁轨变成枪管,我就不信,他不能把这摩托车发动机,改成你们要的离心机!”

苏云被林啸天这种“土匪式”的科研思路给震住了。 “这……这简直是乱弹琴!这是科学!”

“这就是战争!”林啸天的声音变得无比严厉,“在战场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要的不是完美的论文,我要的是能救命的药水!哪怕它浑浊一点,哪怕它劲头小一点,只要能把我的兵从阎王爷手里抢回来,它就是神药!”

“我给你调拨一个工兵营!”林啸天指着赵志国,“要什么,让他去造!去改!去抢!” “但我只给你半个月!” “半个月后,我要看到第一瓶‘太行牌’青霉素!”

……

被林啸天“逼”上梁山的科学家们,爆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 没有恒温箱?工兵营在山洞里挖出了恒温地窖,用土法控制温度。 没有培养液?战士们把省下来的玉米煮成浆,变成了最好的培养基。 没有离心机?赵铁锤带着几个老钳工,硬是用那台摩托车发动机,加上几个铁桶,敲打出了一台转起来轰隆隆响、但转速绝对达标的“超级离心机”。

半个月后的一个深夜。 医院的实验室里,突然传出了一阵压抑的欢呼声。 苏云手里举着一支玻璃试管,里面装着只有几毫升的、淡黄色的液体。 虽然看起来有些浑浊,虽然没有国外进口的那么清澈。 但是,当它被滴入满是葡萄球菌的培养皿后,那原本肆虐的细菌,就像遇到了阳光的积雪,迅速消融出了一圈透明的抑菌环!

“成功了……”苏云看着那个“生命之环”,泪流满面,“我们……我们真的用缸和摩托车,造出了青霉素!”

……

三个月后。 太原大校场。 整装待发的六万大军,再次集结。 这一次,他们不再是衣衫褴褛的“土八路”。

炮兵团的阵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百门崭新的、使用“土法tNt”装药的75毫米山炮和105毫米榴弹炮。炮弹箱堆积如山,每一枚炮弹,都凝聚着后方无数工人的血汗。 每一个战士的背包里,除了干粮和子弹,都多了一个小小的急救包。里面,装着一小瓶淡黄色的“太行神水”——那是足以让他们在战场上多一条命的护身符。 运输团的卡车,排成了长龙,满载着被服、帐篷和各种补给物资。

林啸天站在高台上,看着这支被彻底武装到牙齿的、拥有了强大后勤和工业支撑的现代化军队。 他的心中,涌动着无限的豪情。

“同志们!” 他的声音,通过大喇叭,传遍了整个广场。

“三个月前,我说过,我们要向北!” “现在,我们的枪擦亮了,我们的炮弹造好了,我们的药备足了!” “我们的后方,已经是铜墙铁壁!” “我们的百姓,已经为我们做好了所有的准备!”

“现在,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我们的脚步!” “目标——大同!” “目标——关外!”

“全军——” 他猛地拔出指挥刀,指向北方那苍茫的天际线。

“——出征!!!”

“杀!!!!” 六万人的怒吼,伴随着战车和卡车的轰鸣声,汇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钢铁洪流,滚滚向北。 在他们的身后,是无数双挥舞着手绢、含着热泪的百姓的眼睛。 在他们的身后,是一个正在废墟上迅速崛起、并且已经露出了峥嵘头角的—— ——红色军工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