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明末铁院 > 第263章 张文弼的抉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箭塔底层的烟尘尚未散尽,墙体的裂缝还在因远处的炮击微微震颤,昏黄的油灯在风里摇曳,将人影投在斑驳的砖石墙上,忽明忽暗。张文弼正弯腰,费力地将一套略显宽大的皮甲套在身上,那是一名战死守军的铠甲,肩甲处有一道深深的刀痕,边缘还沾着暗红的血渍,套在他单薄的身上,显得格外不合身,每动一下都有些笨拙。

他的动作很慢,左手扶着墙,右手费力地系着甲带,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之前在炮火中被碎石擦伤的胳膊还在隐隐作痛,牵扯着动作,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专注。孙小宝递过来一柄长剑,剑鞘上的铜环早已生锈,剑身却被磨得发亮,透着冷冽的光:“张大人,这剑是俺爹留下的,还算锋利。”

张文弼接过长剑,握在手中,沉甸甸的触感传来,与平日里握笔的感觉截然不同。他轻轻拔出剑,寒光一闪,映出他此刻异常平静的脸。他是读书人,自幼饱读诗书,入仕后恪守本分,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放下笔墨,拿起刀剑,走向战场,直面死亡。

“多谢孙师傅。”张文弼轻声道,将长剑插回剑鞘,系在腰间。他整理了一下略显凌乱的长衫,又将皮甲的带子用力拉紧,尽量让它贴合身体,虽然依旧有些松动,却多了几分战士的模样。

他转身,朝着箭塔西侧的方向望去——那里,是南方,是南京的方向,是朝廷所在的地方。虽然他早已对那个偏安一隅、无力救援的朝廷失望,虽然他早已放弃了监军的身份,选择与刘家堡共存亡,但身为大明的臣子,那份深埋心底的忠君之心,从未泯灭。

张文弼缓缓走到箭塔的角落,那里相对空旷,能清晰地望向南方。他整理了一下衣襟,对着南方,缓缓跪下,挺直了脊背。

“臣,张文弼,叩见陛下!”

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穿透了箭塔内的压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说完,他重重地磕了一个头,额头撞在冰冷的砖石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臣奉命监军刘家堡,本欲赞画军务,护一方平安。然清军势大,朝廷远在千里,援军无望,刘家堡危在旦夕。臣虽竭尽所能,却无力回天,未能守住此堡,未能护住堡内军民,罪该万死!”

他再次磕下第二个头,额头已经渗出了血珠,与脸上的尘土和血渍混合在一起,显得格外悲壮。

“臣知大明江山风雨飘摇,臣知百姓流离失所,臣心有余而力不足,唯有以死明志,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以报大明养育之情!”

第三个头,他磕得格外沉重,仿佛要将自己所有的忠诚与遗憾,都磕进这冰冷的砖石里。起身时,他的额头已经红肿,却眼神明亮,没有丝毫悔意。

“臣张文弼,无力回天,唯有一死,以报国恩!”

他朗声道,声音洪亮,回荡在箭塔内,让在场的工匠和文书们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默默地看着他,眼中满是敬佩与动容。

张文弼缓缓站起身,转过身,朝着正在检查武器的刘江走去。他的步伐沉稳,腰间的长剑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发出轻微的碰撞声。走到刘江面前,他停下脚步,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抹从容的笑容,没有了之前的文弱,多了几分刚毅与决绝。

“刘守备,”他依旧习惯这样称呼刘江,声音平静却坚定,“我与你同去。”

刘江抬起头,看着眼前的张文弼。他穿着不合身的皮甲,额头上带着磕拜后的红肿,手中握着长剑,眼神明亮而坚定,像一座挺拔的青松,在这残破的箭塔内,散发着不屈的光芒。

这一刻,刘江的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敬佩,有感动,更有一丝沉重。张文弼是读书人,是文臣,却在这生死关头,选择了以死殉国,以死明志。他的抉择,是文臣的死节,是汉人的骨气,为这场惨烈的战斗,增添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刘江重重地点了点头,声音沙哑却有力:“好!张大人,今日,你我同生共死!”

张文弼微微一笑,拔出腰间的长剑,剑尖指向箭塔外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决绝:“愿随刘守备,杀鞑虏,守家园,虽死无憾!”

箭塔外,炮火声依旧震天,喊杀声越来越近,清军的冲锋即将抵达核心区域。张文弼握着长剑,站在刘江身边,与其他预备队成员一起,等待着最后的冲锋命令。他知道,这一去,便是九死一生,便是以身殉国,但他没有丝毫畏惧,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杀鞑虏,报家国,守气节!

文臣的死节,往往比武将的战死更具悲壮色彩。他们放下笔墨,拿起刀剑,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忠、义、节”的重量,用自己的生命,为这片土地,为这个民族,留下最后的尊严与骨气。

刘江看着身边的张文弼,看着所有整装待发的预备队成员,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手中的长刀。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已经到来。

“诸位,随我杀出去!”

刘江的吼声响起,张文弼与其他成员齐声应和,挥舞着武器,跟随着刘江,朝着箭塔外的战场冲去。他们的身影,在烟尘中渐渐远去,却留下了一段文臣死节、壮士殉国的悲壮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