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让我们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一位颇具争议却又功勋卓着的西汉名将——
陈汤。
他并非出身高贵的将门之后,也非循规蹈矩的官僚,而是一位敢于“先斩后奏”、凭借一次惊天豪赌为汉朝解除百年边患的传奇人物。
他的一生,因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而光耀千古,其事迹本身,就是一部充满胆识、智慧与争议的英雄史诗。
时间来到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
此时,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国已在汉朝的持续打击和内部纷争下分裂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而北匈奴郅支单于在与弟弟的争斗中失利,率部西迁。
郅支单于是个极其狡诈而残暴的人物。
他西迁后,先是击败了西域大国乌孙,又吞并了呼揭、坚昆、丁零三国,势力复振。
更致命的是,他斩杀了汉朝使者谷吉,并与康居王联姻,将势力深入中亚,在都赖水(今塔拉斯河)畔修建了郅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附近)。
他轻视汉朝路途遥远,无法征讨,公然侮辱汉朝,胁迫西域诸国背叛汉朝,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巨大毒瘤。
此时的汉朝,正值元帝在位,是位“柔仁好儒”的皇帝,朝廷主流意见是“戒边生事”,倾向于保守。
西域都护府面临的压力巨大,西域诸国人心惶惶。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新任的西域副校尉——
陈汤,登上了历史舞台。
陈汤,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人,出身寒微,但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文章。
他性格“沉勇有大虑”,多计谋,但同时也贪财,且不择手段。
他被任命为西域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同出使西域。
陈汤敏锐地洞察到郅支单于的巨大威胁,他认为,郅支单于正在整合力量,若不趁其羽翼未丰时铲除,必为西域大患。
抵达西域后,陈汤立即向顶头上司甘延寿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计划:
立即征调西域诸国兵马和汉朝在车师的屯田兵,长途奔袭,一举歼灭郅支单于!
甘延寿虽认同其判断,但认为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必须事先上报朝廷,请得圣旨方可行动。
然而,陈汤深知,从西域送信到长安,再等朝廷争论出结果,至少需要大半年时间。
届时战机早已贻误,且朝中那些保守的文官大概率会反对这场“劳师远征”。
于是,陈汤对甘延寿说:“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
(朝廷和那些公卿们讨论,这种宏大的战略不是他们能理解的,事情肯定不会被批准。)
他力主“先斩后奏”,趁郅支单于立足未稳、尚未与康居真正结成铁盟时,发动闪电战。
就在甘延寿犹豫不决、打算上书之时,他突然病倒了。
兵权暂时落到了陈汤手中。
陈汤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他不再等待,毅然假传圣旨,征调了西域十五个属国的军队,以及车师地区的汉朝屯田官兵,组成了一支四万余人的多国部队。
甘延寿闻讯大惊,欲阻止之。
陈汤按剑怒斥:“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
(大军已经集结完毕,你小子想坏大家的事吗?)
面对既成事实和陈汤的决绝,甘延寿被迫同意,与陈汤共同领导了这次远征。
这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矫制发兵”(假传圣旨调动军队)行动,就此拉开序幕。
公元前36年冬,陈汤与甘延寿率军分南北两路,向郅支城进发。
一路军纪严明,对沿途百姓秋毫无犯,迅速穿过乌孙境内,直抵康居边界。
陈汤展现了卓越的外交手腕和情报能力。
他释放了被郅支单于侮辱的康居贵族的亲属,与之结盟,获得了康居内部的内应和郅支城的详细布防情报。
大军抵达都赖水畔,距郅支城三十里扎营。
郅支单于见汉军骤至,大惊失色。
他先是派使者质问:“汉兵为何而来?”
陈汤机智回答:“单于上书说居住困厄,愿意归顺汉朝,亲自入朝。天子可怜单于放弃大国,屈居康居,所以派都护将军来迎接单于。”
先礼后兵,在道义上占据制高点。
次日,汉军推进至城下三里,布阵攻城。
郅支单于亲率数百人出城迎战,不利,退入城中坚守。
郅支城有内外两重木城,防御工事坚固。匈奴人从城上射箭,火力密集。
陈汤命令军队用弓弩还击,并发射火箭焚烧木城。
夜晚,数百匈奴骑兵企图突围,被汉军全部歼灭。
攻城战进入白热化。
郅支单于亲自披甲在城楼督战,他的妻妾们也用弓箭射杀汉军。
陈汤指挥部下,一边用攻城器械猛攻,一边用土壅塞城墙,企图攀爬。
激战中,郅支单于被汉军射中鼻子,受伤退入内城。
半夜,木城被攻破,匈奴守军退守土城。
此时,康居的万余援骑兵抵达,在城外与汉军发生夜战,均被汉军击退。
天明时分,汉军四面纵火,士兵趁势登城,攻入土城。
郅支单于在混战中被杀,头颅被汉军杜勋砍下。
此役,共斩杀阏氏(单于妻妾)、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俘虏一百四十五人,投降者千余人。
北匈奴郅支单于势力被彻底摧毁。
战役结束后,陈汤和甘延寿立即派人将郅支单于的首级快马送至长安,并附上了一封着名的奏疏。
在这封奏疏中,陈汤阐述了出兵的必要性和辉煌战果,并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豪言壮语: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
昔有唐、虞,今有强汉。
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
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
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
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然而,凯旋的将军等来的不是封赏,而是弹劾。
丞相匡衡、石显等朝中权贵,抓住陈汤“矫制”(假传圣旨)和战时搜刮金银财宝(“盗所收康居财物”)的小辫子,大做文章,认为他“无节”、“不节”,要求治罪。
一场关于“过程正义”与“结果正义”的激烈辩论在朝堂展开。
一方认为,陈汤立下不世之功,应封爵重赏;
另一方认为,其行为是严重违纪,功不抵过。
最终,在刘向等正直大臣的力保下,汉元帝采取了折中方案:赦免其矫制之罪,承认其战功,封甘延寿为义成侯,陈汤为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
但并未给予他们应得的更高封赏。
陈汤的晚年颇为坎坷。
他性格中的缺点(如贪财、言行不谨)使他屡次被人抓住把柄,几度被免官,甚至下狱。
但每当西域有危机,朝廷又不得不起用他,可见其才能之不可或缺。
最终,他死于长安,一生大起大落。
然而,陈汤此战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越了他个人的荣辱得失:
1. 彻底解决匈奴边患:郅支单于的覆灭,标志着反汉的北匈奴势力的终结。
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闻讯且喜且惧,彻底臣服,于公元前33年亲往长安朝见,并迎娶王昭君,开启了汉匈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时期。
可以说,陈汤这一战,打出了汉朝边境的长期安定。
2. 极大提升汉朝国威:“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它将汉朝的军事威慑力和政治影响力推向了西域乃至中亚的极致,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3. 确立“虽远必诛”的战略原则:陈汤的行动,体现了汉代积极防御、攻势防御的进取精神,为后世处理边疆危机提供了大胆的战略先例。
总结而言,陈汤是一位典型的“结果导向”的实干家。
他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道德楷模,但他拥有超凡的战略眼光、惊人的胆魄和果断的执行力。
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他敢于打破常规,承担巨大的个人风险,为国家和民族消除了心腹大患。
他的一生,是对“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一古训的最佳诠释。
陈汤,这位汉代的“战神”,用他充满争议却又光辉夺目的一生,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