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平呆愣两秒,他一直关心局势、担心伤员、操心堡垒维修,唯独没想过战利品具体数据。

此刻听李胜一说,让原本沉重的心情,瞬间变得愉快。

毫不夸张的说,他发了一笔大财,而且装备成套,只需简单修复便可穿戴。

相比云山送来的布面甲,不知强了几个档次。

如果在配上十匹战马,也就意味着,他有了十个骑兵。

“好好好!”李平连叫三声好,随后一手搭在李胜肩膀上,说道:“现在我交代你一个任务,将十匹战马给我看住,十八套盔甲交给乐成,记住,除了我,不管是谁来管你要战马,你都不要同意。”

“放心哥,有我在,一匹都少不了。”李胜拍着胸脯保证,然后一脸兴奋的冲出小院,显然已经迫不及待。

毕竟战马对于少年的诱惑力,不亚于现代社会跑车的诱惑力,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这孩子…毛里毛燥的。”李显武无奈摇摇头。

李平笑着取下腰刀,脱下盔甲,轻轻放在青石台阶上,拍了拍身上灰尘,回头发现李显武已经进了屋。

“平儿,有没有受伤?”这个时候,一个靠在灶房门框上的中年妇人,担忧地问道。

那妇人约莫三十四五岁,看上去普普通通,但却给人一种不符合乡村的书卷气质,显得很是与众不同。

尤其是那双眼睛明亮而又睿智。

有时候李平就在想,是不是李显武年轻当兵时掳回来的大家闺秀?

但他又不好意思明着问,反正他的记忆中,李显武从未对他和李胜提过母亲的来历,屯子里的人也是避之不谈。

他只知道母亲叫周芸曦。

从这个名字就不难看出,普通人家取不出来。

李平原地跳了跳,笑道:“娘,我没事,好得很。”

说着,他又原地转了一圈。

“你看,啥事没有。”

周芸曦衣袖下攥紧的手,这才缓缓松开,随后说道:“饭在灶台上。”

“谢谢!”

李平几乎下意识脱口而出,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注意到,毕竟日常生活之中,儿子并不会突兀对母亲说谢谢两字。

周芸曦微微蹙眉,自从李平落水醒来之后,她就敏锐的发现,李平变得截然不同。

其他人或许察觉不到什么,但她却清晰感知到其巨大变化。

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生活习惯,根本不像同一个人。

如今这个儿子更加睿智果断,并且有时候说话还能引经据典,成语连连。

这让她又喜又悲。

李平并不知道母亲周芸曦心思,他大步走进灶房,拿起灶台上的大碗,三下五除二给干下肚。

吃饱喝足之后,他出了灶房,直朝外走去,虽然现在危机暂时解除,但还不是松散懈怠的时候。

他得去看看退下来的士兵。

很快。

他来到训练场,此刻不少人正在吃饭,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似乎并未出现第一次上战场后的心理创伤。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其主要原因便是他们已经见惯了死亡,甚至已经麻木,最初过来当兵,就是为了避免饿死。

都这份上了。

谁又在乎杀没杀人了?

李平背着双手走到大锅前,低头一看,一锅的汤,上面飘着一层油皮,里面混杂着些野菜,还有一些碎肉沫。

虽然伙食不算太丰盛,但对于经常饿肚子的人而言,这便是山珍海味。

而大锅一旁摆着四五个大木盆,木盆里面装着满满当当的高粱黄米饭,并且是干的,并不是熬的稀粥。

这个时候,一个年纪不大的少年拿着一个大木碗,嘴角还挂着几颗黄色的米粒,笑靥如花的走到木盆前,拿起木瓢打饭。

李平走到他身旁,笑道:“怎么样?满不满意?”

那少年憨厚一笑,一边给自己打饭,一边笑着说道:“满意,非常满意,如果能天天这样吃就好了。”

“你小子。”李平轻轻拍了拍他脑袋,“天天这样吃,倒是想得美。”

他又四下看了看,很快锁定一个位置,只见李胜正一脸得意,忘乎所以地和七八个少年吹牛。

“你们是不知道,我哥,从几丈高的树上跳下来,一锤子就干死一个辫子,我立马补上一个滑铲又解决掉一个……”

几丈高?

李平满头问号。

这牛吹得也是够离谱。

然而,干饭的众人却是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会发出一声惊呼,甚至还有人出言神话两句。

李平无语摇头,自顾走到埋头干饭的李易身旁,慢慢蹲下身,说道:“将辫子脑袋剁下来,明天带上三人,和我去一趟塔山堡。”

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得李易一跳:“二哥,你怎么走路没声音?”

李平瞥了他一眼:“是你吃饭太认真,没注意到,明天和我去一趟塔山堡,将那辫子骑兵头颅带上。”

他又强调了一遍。

见二哥态度严肃,李易立刻意识到有大事情,忍不住问道:“二哥,我们去塔山堡干什么?”

李平神秘一笑:“去换点东西回来。”

言罢,他拍了拍李易肩膀,随后起身朝屯口而去。

独留李易一脸好奇的呆愣在那里。

……

翌日。

去往塔山堡的官道上。

五个少年骑马疾驰,每一匹战马背上都挂着一个鼓鼓当当的大包。

并且,那五个少年穿着布面甲,别着腰刀,挂着弓箭。

可以说是全副武装,装备精良。

一眼看去,只觉一股煞气冲天,像是久经沙场的士兵,刚刚退下来一样。

沿途行商和路人纷纷避让。

“这些是什么人?”

“不知道,看样子是去塔山堡。”

“那鼓鼓囊囊的大包是什么?”

“呵呵,这你都不知道,那是领赏的人头,你最好离他们远点,不然,说不定要借你脑袋去用一用。”

“啊……”

路人似乎很不待见大明边军。

或许是借老乡脑袋一用的事情太多,搞得辽东人尽皆知,导致百姓遇见官兵避之如蛇蝎。

很快。

李平五人抵达塔山堡入口。

然而五骑的出现,立刻引起塔山堡守军的注意,守门的士兵攥紧长枪,身体紧绷,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