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组、高校专家和青年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终于敲开了青苔峪村民的心门。项目前期勘察和准备工作得以启动,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质疑的目光并未完全消失,传统势力的冷嘲热讽仍在暗处流传:“花架子做得好看,真功夫还得看疗效”、“几千万元砸下去,别最后测出来水质更差了”。
江辰深知,唯有铁一般的数据和事实,才是回击一切质疑、赢得最终信任的王牌。在他的高度重视下,一套极其严格、透明公开的全流程环境监测体系被建立起来,由楚轩负责的大数据中心提供技术支撑。
在青苔峪项目区及周边上游、下游的敏感点位,包括河道、水井、土壤、空气,布设了上百个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ph值、重金属浓度(镉、铅、砷等)、悬浮物、微生物种群数量等数十项关键环境指标。所有监测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传输到云平台,并同步显示在村委会门口立起的一块大型电子公示屏上,24小时不间断滚动播放,任何村民都可以随时查看。
“原位生物萃取”技术处理过程本身,也被设计了密集的采样点,对菌液活性、萃取效率、副产物生成等情况进行严密监控。
项目启动初期,数据并不好看。当大型设备开始对尾矿砂进行翻动和菌液喷淋时,扰动使得局部区域的污染物浓度短时间内甚至有所升高,监测屏上几个点的指标飘红。这一下子揪紧了所有人的心。村民们围在公示屏前,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刚建立起来的信任又开始动摇。
“看!我说什么来着!越治越坏了吧!”
“赶紧停下来!不能再搞了!”
老村主任带着几个村民,怒气冲冲地找到项目部。
面对突发情况,秦朗团队虽然紧张,但并未慌乱。他们早有预判。秦朗立刻召集村民,在现场进行解释:“大家别急!这是正常现象!就像我们打扫一个积满灰尘的老房子,刚开始扫,灰尘肯定会扬起来一阵子,显得更脏。我们的菌剂正在激活、工作,它们会把深埋的污染物‘翻出来’、‘抓出来’,集中处理,所以短期内浓度会升高。请大家相信我们的监测,再过几天,等‘打扫’完了,数据肯定会降下去,而且会降得比原来低得多!”
同时,楚轩团队在后台加紧进行数据比对和趋势分析,模拟预测浓度变化曲线,用科学模型支撑前方的解释。
接下来的几天,所有人的心都悬在那些实时跳动的数据上。江辰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上的专用App,查看青苔峪的最新监测数据。方远市长、环保局长等人也是如此。
时间一天天过去,数据的变化曲线,正如秦朗所预测和科学家所模型演示的那样:在经历短暂的浓度升高平台期后,各项污染指标开始掉头向下,并且下降的速度和幅度远超预期!
一周后,大部分监测点的水质重金属指标恢复了扰动前水平。
两周后,指标持续下降,部分点位已达到三类水标准。
一个月后,下游监测点的水质已稳定达到二类水标准,远超治理前的劣五类!周边土壤的污染物含量也显着下降。
那块电子公示屏,成了最有力的说服工具。村民们从最初的怀疑、焦虑,变成了每天的“围观”和“打卡”,看着代表污染物浓度的红色数字一天天变小、变绿,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神了!真是神了!这细菌还真管用!”
“这下好了,娃们玩水不用担心了。”
“看来政府这次没骗咱们,是真给咱办实事!”
三个月后,治理工程一期结束。经项目组、高校专家、市环境监测站、以及受邀前来的省环保厅监测中心四方共同采样、平行检测,并委托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出具最终评估报告。
报告结论令人振奋:青苔峪尾矿库核心区及周边下游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去除率达95%以上,生态环境显着恢复,未见二次污染或菌种逃逸迹象,完全达到预期治理目标,其治理效率和效果远超传统物理化学方法,成本降低约30%。
这份沉甸甸的报告一经发布,立刻在清河市乃至全省环保系统内引发了轰动。一直跟踪报道此事的省报记者周薇,撰写了一篇长篇通讯《青苔峪的“绿色魔法”——看清河如何用科技破解历史污染难题》,文章图文并茂,数据详实,被多家媒体转载。
那些曾经质疑的声音,在铁的数据和事实面前,彻底哑火。之前态度谨慎的环保审批部门,主动上门服务,探讨如何将这种创新模式纳入常规审批流程。持观望态度的金融机构,也纷纷表态愿意提供资金支持。
最让江辰欣慰的是,青苔峪的村民们,自发制作了一面锦旗,敲锣打鼓地送到了市委市政府大楼,上面写着:“科技惠民解难题,绿水青山好公仆”。
数据的力量,无声却强大。它不仅带来了技术的转机,更赢得了民心,扭转了舆论,为绿色矿业技术研发中心乃至清河市的整个产业转型之路,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下一步,就是将青苔峪的成功经验,推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