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调研带来的思考尚在沉淀,一场由极端天气引发的局部危机,再次将战略框架落实过程中潜藏的风险与挑战,以一种尖锐的方式呈现在江辰面前。这次事件虽未酿成巨大灾难,但其警示意义,远超出了事件本身。
七月中下旬,清江省中北部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位于清江支流洛河中游的青峰县,是此次降雨的中心区域之一。连日暴雨导致洛河水位暴涨,水流湍急。这天夜里,青峰县通往邻省的主要通道、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洛河青峰大桥,靠近对岸的一侧桥基护坡,在洪水长时间冲刷下,出现大面积坍塌险情,导致桥面出现明显裂缝和沉降,交通被迫中断。
消息传来时,江辰正在办公室审阅一份关于全省基础设施韧性评估的方案。青峰大桥并非框架内的重点项目,其规模和重要性在清江省的交通网络中也不算突出。但“桥基坍塌”、“交通中断”这几个字,立刻触动了江辰敏感的神经。他首先关切的是有无人员伤亡,在确认事故发生在夜间且发现及时,已实施交通管制,未造成人员伤亡后,他稍稍松了口气,但随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青峰大桥是青峰县及周边几个乡镇对外联系的生命线,承担着重要的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功能。大桥中断,不仅严重影响当地民众出行和经济活动,更对框架中强调的“区域互联互通”和“供应链韧性”构成了直接挑战。而且,一座使用仅三十年的桥梁出现如此险情,其背后是否反映了更普遍的问题?
他立即要求省交通运输厅、应急管理厅派出联合专家组,连夜赶赴现场,勘察险情,评估损失,并研究制定应急通行和抢险加固方案。同时,他指示省发改委基础产业处,立即启动对全省同类桥龄、同种桥型桥梁的初步安全筛查,尤其是跨越重要水域、承担重要交通功能的桥梁。
专家组传回的信息和现场的影像资料令人揪心。桥基护坡坍塌严重,基础裸露,桥体结构安全性需进一步检测评估,短期内完全修复通车可能性极小。当务之急是尽快搭建应急便桥或开辟轮渡航线,保障基本通行需求。
然而,更让江辰感到沉重的是初步筛查反馈。青峰大桥并非孤例。在全省范围内,建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设计标准相对早期、且长期承受超载运输压力的大中型桥梁,为数不少。其中部分桥梁,在历年常规检测中虽未发现重大隐患,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损伤或基础防护不足问题。这次青峰大桥的险情,像一声警钟,敲响了对全省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那些“中年”基础设施安全状况的担忧。
“这不仅仅是青峰一座桥的问题,”江辰在次日早上召开的紧急协调会上,面色凝重地对与会各部门负责人说,“这暴露的是我们过去一段时期,在快速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建设轻管养、重通行轻安全、以及标准更新滞后等问题。战略框架强调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个‘现代化’,不仅指技术先进、网络完善,更包括安全可靠、韧性强大!”
他提出了几点明确要求:第一,交通厅牵头,立即对青峰大桥进行彻底检测鉴定,科学制定抢险加固或重建方案,同时全力保障应急通行,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活和经济的影响。第二,由省发改委、交通运输厅、财政厅、应急管理厅等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立即对全省类似青峰大桥情况的干线公路桥梁、重要农村公路桥梁,开展一次全面、深入的“体检”,重点排查基础稳固性、结构耐久性和防洪抗灾能力。第三,根据排查结果,区分轻重缓急,制定分类处置和加固改造计划,并研究建立长效的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管养维护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第四,结合此次教训,重新审视框架内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就必须将应对极端天气和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作为前置条件。
会议结束后,江辰又专门向秦省长做了详细汇报。秦省长完全同意江辰的判断和部署,要求以此为戒,举一反三,切实提升全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水平。
青峰大桥的险情处理和相关排查工作迅速展开。应急便桥在各方努力下以最快速度搭建完成,恢复了基本通行。全省范围的桥梁专项排查也有序推进,一批潜在风险点被陆续发现并纳入整治计划。
这次事件,没有造成轰动性的社会影响,但其对江辰和省里相关部门的触动是巨大的。它警示人们,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并非坦途,过去快速发展期积累的某些“欠账”,可能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以某种突发形式显现出来,考验着当下的治理智慧和应对能力。它促使江辰更加坚定地将“安全”、“韧性”的理念,更深地融入战略框架的落实之中,推动清江省的发展不仅追求速度和高度,更注重稳固的根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洛河大桥的坍塌险情,如同一根尖锐的探针,刺破了表面下的隐患,也为下一步更扎实、更注重安全的发展,敲响了不可或缺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