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 > 第143章 在明朝生产自行车很难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3章 在明朝生产自行车很难吗?

初夏的谨身殿,许是因墙角的空调,驱散了几分暑气,更因接连传来的捷报,让殿内的气氛显得格外疏朗。

朱元璋端坐于御案之后,眉宇间是许久未见的畅快笑意。

王卓奉召入殿时,发现除了惯例在此聆听圣训的太孙朱高炽外,竟连平日里多半泡在京营或东大营地的太子朱棣也在场,这倒是个难得的景象。

“王卓来了,坐。”朱元璋心情颇佳,抬手示意,“你听听,近来这好消息是一个接着一个,咱这心里,总算是踏实了不少。”

朱高炽面带微笑,接口道:“姑父,北直隶的钢铁厂,这个月已出第一炉钢,虽产量尚不及预期,然品质经东大专家检验,已堪使用。延安府的炼油厂,也已顺利投产,所出油料,除军用储存外,正加紧运到应天。应天府周边的几家机械加工厂,更是已经开始为军中生产部分标准零件了。我大明工业之基,总算初见雏形。”

王卓闻言,心中也颇为感慨。这几处工厂的选址、技术引进乃至初期管理,他都或多或少参与其中,深知从无到有之艰难。如今听到它们陆续投产,仿佛听到了一个古老帝国迈向新时代的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这时,太子朱棣向前一步,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特有的斩钉截铁:“父皇,儿臣正是为此而来!如今我大明内部,钢铁、油料、基础机械已能自给部分,不再完全仰赖东大输血。二哥东征倭国,虽动用大军,但因战事顺利,火炮弹药消耗反不及预期,如今军械库中储备充足,足以支撑一场大战!”

他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继续阐述:

“再者,东征缴获金银巨万,已大大充盈国库。二哥现已就藩倭国,局势渐稳,据他最新奏报,石见、佐渡等金银矿已初步恢复开采,日后每年皆可稳定为我大明贡献巨额岁入。加之延安炼油厂已能供应燃料……儿臣以为,北征瓦剌,彻底解决北疆之患的时机,已然成熟!儿臣请旨,愿挂帅出征,为父皇,为我大明,犁庭扫穴,永靖北疆!”

他的话语铿锵有力,充满了自信与渴望。封狼居胥,饮马瀚海,这是深植于每个汉家名将血脉中的终极梦想,如今有了强大的国力与超越时代的武力作为后盾,朱棣那颗雄心早已按捺不住。

朱元璋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王卓,带着征询的意味:“王卓,你以为如何?太子此议,可行否?”

王卓略一沉吟,知道此刻自己的态度至关重要。他清晰地说道:“陛下,太子殿下所言,臣深以为然。北征瓦剌,不仅是军事上的必要,更是经济上的必须。”

他进一步解释:“随着我大明自身工业能力初步建立,与东大的贸易形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今我们需要咱进口得高精设备与技术越来越多。如果要维持乃至扩大这种良性循环,我们必须开拓更稳定、更庞大的财源。”

王卓手指北方说道,“瓦剌盘踞北方,卡住了‘秋明油气区’的通道,这里蕴藏着远超延安的油气与各种矿产,堪称未来工业的血脉所在。打通通往北方的道路,掌控这片土地,不仅可绝后患,更能为我大明工业化的下一阶段,提供近乎无限的资源支撑。此乃一劳永逸之策。”

朱元璋听罢,缓缓颔首,脸上露出了决断的神色:“既然如此,北征之事,便准太子所奏!一应筹备,由太子总揽,兵部、五军都督府及相关各部,需全力配合。”

“儿臣领旨!定不负父皇重托!”朱棣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几乎要手舞足蹈,那颗封狼居胥的心,已然飞向了广袤的草原大漠。

大事议定,朱元璋心情更佳,转而问道:“王卓,你前日奏报中提及,欲使我大明尝试自产轻工业品,以惠民生,省用度。具体有何打算?”

王卓早有准备,答道:“陛下,民生之本,无非‘衣食住行’四字。‘衣’之纺织,已有改良;‘食’之根本在于农桑,朝廷历来重视;‘住’之营造,亦在逐步引入新材。如今,臣以为当在‘行’上,为百姓谋些便利了。”

朱棣闻言,立刻想起朱高炽送他的那辆东大产摩托车,风驰电掣,确实便捷,不由插话道:“妹夫是打算……生产那摩托车?”

王卓笑着摇头:“太子殿下,摩托车工艺复杂,涉及内燃机、精密加工等诸多我大明尚未完全掌握的领域,此时量产,条件尚不成熟。不过,我们可以先生产一种同样能极大便利出行,且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器物——自行车。”

说着,他取出手机,调出早已准备好的视频资料,向朱元璋、朱棣和朱高炽展示。画面上,男女老少骑着各种款式的自行车,穿梭于城市乡村,轻便灵活。

“陛下请看,此物名为自行车。其核心科技壁垒,主要在于三处。”王卓一边展示自行车关键部位的特写,一边讲解,“其一,是这轴承系统,关乎车轮转动是否顺畅;其二,是传动系统,主要是链条与齿轮,关乎动力传输效率;其三,则是这充气的橡胶轮胎,关乎骑行舒适与效率。”

他话锋一转,充满信心地说:“而如今,这三样,我大明已有能力解决大半!轴承与链条齿轮的加工,我们的机械厂经过前期为军工作业,已具备生产能力。延安炼油厂投产后,稳定供应润滑油亦不成问题。唯一需要暂时依赖进口的,便是这橡胶轮胎。”

“橡胶……”朱元璋若有所思。

“正是。”王卓接过话头,“此物至关重要,不仅自行车需要,未来许多工业、军事领域皆不可或缺。然橡胶树喜湿热,我大明两广、云南虽可试种,但若要形成规模,满足日后所需,乃至作为商品出口东大,换取资金,我们必须拥有一个稳定且产量巨大的来源地。”

他走到殿内悬挂的巨幅寰宇全图前,手指指向中南半岛:“此地,暹罗(泰国),气候湿热,土壤适宜。在现代时空,它便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产地。暹罗素来是我大明藩属,臣以为,当趁此机会,以经济合作、技术援助为名,将暹罗更深地纳入我大明的经济体系之中。助其推广橡胶种植,我大明则以合理价格包销,或以其原料抵偿贷款、技术。如此,既可得稳定橡胶来源,又可加强对其控制,更能通过出口橡胶制品至东大,为我工业化大业增添新的财源。此乃一举多得之策。”

朱元璋目光随着王卓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眼中精光闪动。他深知控制关键资源的重要性,王卓此议,不仅着眼于一辆小小的自行车,更是布局未来的深远之策。

“准!”朱元璋干脆利落,“着礼部、户部会同商务司,尽快拟定与暹罗交涉的章程。”

“陛下圣明。”王卓躬身,随即又补充道,“此外,这轴承与橡胶轮胎,其用处远不止于自行车。若能推广至广大农村,为独轮车、板车等换上橡胶轮胎,安装轴承,必能极大降低运输劳力,提升效率,方便百姓日常耕作与货殖。此亦是‘行’之便利,惠及万民之道。”

朱元璋闻言,抚须良久,最终慨然道:“由小见大,由近及远。王卓,你所谋者,非止一物一器,实乃国计民生之根本。便依你之策,先从这自行车着手,逐步推行吧!”